分享

《日本起源考》随记

 永生道人 2012-07-01
 

    日本学界东亚史观点的内涵:1、世界历史并非是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简单堆积,而是由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同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一定的媒介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对外交涉(包括战争)结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东亚世界和地中海世界有各自独特的国际秩序和文化体系。在东亚世界,以中国王朝为中心形成了以朝贡和册封关系为特征的国际秩序体系;和以共同使用汉字为特征的汉字文化圈或是中国文化圈。3、构成有机整体的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先进与后进以及社会结构的差别所决定的。4、日本是东亚世界的一部分,无论古代、中世、近世和近代,以至现代都是如此。

    石母田正“东亚史观点,简单说来就是:日本是东亚世界的一部分,她作为东亚国家体系的一个环节,随着整个东亚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应孤立地研究日本历史,而必须把她放到整个东亚的历史中去考察”。

    日本的早期历史,并不是由自身记载,日本的最早史书,记载的文字也不是本土文字,这一事实不得不使日本更多地关注于东亚的历史。关注东亚历史的同时,日本必须面对这一境况:东亚,只为日本提供了一种镜像,为日本对自身的历史文化的定位与体认提供一个观照。无论是研究中国还是韩国,运用东亚史的观点,只为更清楚地认识日本本身。相反地,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境况,中国向来是“天朝上国”,日本、韩国等无非是“蕃邦蛮夷”、“撮尔小邦”。中国历史文化的定位与体认,本无须由外界而来,故而中国以前属国的历史文化不被重视。在此,想说的是,东亚史的观点适用于日本,同时也适用于中国。从更广阔的东亚史视野来看中国,很多问题将更容易看的清楚。

 

    弥生时代倭人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转折时期。

    弥生时代是日本民族和国家奠定基础的时代。日本民族的许多特点和传统,都可以从弥生时代追溯其渊源。

    北九州是弥生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源。如果说北九州是大陆文化流入的门户、弥生文化的发祥地,那么近畿则是弥生文化向东日本传播的中继站。

    佐原真指出弥生文化由三因素构成:“大陆传来的因素”、“继承绳纹文化传统的因素”、“弥生文化自身形成的因素”。

    从秦氏、西文氏和倭汉氏等渡来氏族所从事的职业看,渡来人不仅给倭人带来了先进技术等物质文明,而且也带来了文字、儒学等精神文明。

    铃木靖民“5世纪至6世纪的时代,渡来人的技术和意识(思想文化)对于倭国政权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起着为古代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日本社会的历次大变动都是在外力的强烈影响下发生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日本社会历次大变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性现象。

    从历史的长河看,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心和政治中心一致,并由西向东移动,这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又一种规律性现象。

    由于因接近大陆而带来的文化先进性和因地域狭窄而带来的发展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北九州的外延性和扩张性。因此,北方受挫就从东方寻求出路,邪马台国把其进攻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大和国。

    以应神天皇为代表的九州势力即邪马台国东进,征服大和国,称霸畿内,开始了倭国统一的新时期。去得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社会一员的资格,是东亚各国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日本古籍《弘仁私记》序说:“日本国……古者谓之倭国,但倭义未详。或曰,取我之音也,汉人所名之字也。”

    《释日本纪》对“倭奴国”名的来源,解释说:“问:唐国谓我国为倭奴国,其义如何?答:师说:此国之人昔到彼国,唐人问云:汝国之名称如何?自指东方答云:和奴国耶。云云。和奴国犹言我国,自其后谓之和奴国。”

    关于“日本”国名的起源,一般都征引《隋书》列传第四十六“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公元670年(日本天智天皇九年,中国唐高宗咸亨元年)开始用“日本”为国名,意为太阳升起的地位。“日本”国名首次记载于史册是在公元720年。一般认为,倭乃是对日本的蔑称,《日本起源考》一书作者指出“倭”本非蔑称,只是日本“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而已。“日本”国名见书于中国史书好像在唐之后,曾见某书上说,日本国名乃为武则天在位时为中国所认可,此书或是朱云影的《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日本民族繁衍在这个列岛上,酿成了双重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是岛国人固有的闭塞性、狭隘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是接近大陆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开放性、吸收性和宽容性。从双重性格中又产生了劣等思想与优越感这种相互矛盾的两面气质。

    这段话立论的一个基点抑或是“地理决定论”。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当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具体占到多大的程度,意见当有所保留。地理环境如身处大陆或是岛屿,14毫米等降雨线等都能对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解释,但并不能给出全部的答案。关于国民性问题,现今的人如果还是拿着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质》或是鲁迅的批判来说明中国人的国民性,大部分人应该是会反驳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已不是现在的中国,当时的国人并不是现今的国人。关于日本人的特性,沟口雄三的《公私》很值得一读。文中首先从字源学上公私的含义,后从日本吸收公私二字而字义有所取舍,乃与中国的公私观念产生差异,说明了日本人在一些基本概念上与中国的显著区别。文章中对中日公私观念的辨析,对日军侵华,至今不以为罪,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