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村区历史沿革

 昵称10100748 2012-07-01
编 辑 组

 一、芳村区的沿革

    

  芳村区地处广州市郊之西南。地理位置是:南至珠江南水道与三山相对,西至佛山水道,北至珠江边,西北至罗村口而面对白鹅潭。芳村区下辖花地、冲口、鹤洞、石围塘四个街道及东漖镇,包括原属番禺茭塘司的西塱堡、沙螺堡崇文廿四乡的东塱、西塱、南滘、白鹤洞、坑口、冲口、东漖、茶滘、花地和原属南海县神安司盐步的山村、南塘、石围塘、五眼桥及大通堡芙蓉八乡的海龙一带,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人口272万。

  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市郊农村领导,在东南郊建立新滘区,北郊建立白云区,南郊建立芳村区,芳村开始成为区一级行政单位。

  1954年,市委撤消芳村区建制,原芳村区农业口并入新滘区,居民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

  195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白云、黄埔、新滘(芳村在内)三个区,合并成为广州市郊区。

  1958年,原属南海县的海南、海北、海中、龙溪、增滘、五眼桥及沙贝、横沙等地划归广州市,郊区进一步扩大。同年,郊区成立了鹤洞、新滘、黄埔、沙河、三元里、石井、江村、石龙、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罗岗、九佛等十四个农村人民公社。原南海县之海龙围及五眼桥等地归鹤洞人民公社管辖,芳村地区由芳村镇及鹤洞人民公社两部分组成。

  1960年,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后改芳村区,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实行区一级行政体制,而于1962年又合并归回广州市郊区。

  1984年,芳村地区成立鹤洞区公所,后又改为东漖镇人民政府。芳村地区划分为城镇、农村两部分。

  1985年,由于市区发展需要,广州市划分为八个区,即:越秀、东山、荔湾、海珠、白云、黄埔、天河、芳村。

    

  二、历史回顾  

  芳村地区,古代原是古海和沼泽地,现在到处还可以发掘到贝壳层,海北斧头岗可以清晰看到古海冲蚀的痕迹,这里水草丰盛,一度曾是巨型古脊椎动物恐龙活动之地。七十年代,广州钢铁厂在挖掘地道时,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处于同一地域的平洲。1987年在修筑公路时,又再次发现恐龙蛋化石,而且保存比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发现,证明了芳村这一带在中生代确曾是恐龙之乡。  

  秦汉时代,还看不到关于芳村地区的记载,那时候这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在《永乐大典》中的《广州府地图》里,也只标有大通寺,西林巡检及一个无名岛,这三个岛按位置应是今花地、海北、鹤洞等地区。海北一带是我区最早露出水面之岛屿之一,古名“芙蓉沙”,俗叫“海心沙。据传荚蓉沙在南越王赵佗时就已得名,那时海面辽阔,烟波浩淼,远看海中浮起几个小沙洲,酷似一朵出水芙蓉,因以芙蓉名之,历史上一直沿用此名,如芙蓉八乡,芙蓉三约。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至今还喜用“芙蓉”其名。

  唐代芳村南部大部分是海滩和芦苇荡,而与唐代有关的地名有“大王滘”(大黄滘)黄巢墩。黄巢墩在大王滘边南滘一侧,现属南滘花果场范围,传说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入广州后,将一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番商押到此地处死,故这一块千年前的刑场,一直被人视为凶险之地,长期荒芜。每有龙船过此,都要握偃旗息鼓,已成通例。

  至于大王滘,是指东塱至南滘的一条人工河。其得名一说是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一夜之间加工开成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又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一说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兵败至此有关。地方父老相传,言之凿凿,有待历史学家考证。

  芳村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是从南汉开始。《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于是大阐宗乘,参学至者,舍不能容,多就田间结庐居”。南汉时的“城河西”是指石门、灵洲一带,而要渡的河则是今珠江大桥至石门这一段,阻风登南岸的“南岸”正是花地这一角,大通寺所在地。多就田间结庐居,说明花地这一带当时已有村民聚居。

  宋代,花地开始繁荣。据番禺县志记录。大通镇是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芳村地名志》资料也表明,芳村地区绝大部分居民,是宋代或宋代以后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大通镇因大通寺而得名,大通寺原是南汉宝光寺,宋政和六年(1116)由经略使觉民题额大通慈应禅院,大通寺因而得名。寺里有烟雨井,能预报天气,雨前井里会冒出烟霞,是广州的一大奇景,称之日“大通烟雨”,宋代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是广东东、西、北三江的汇合出口处,造船与航海技术历来比较发达,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港口。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及四川等地的物资,多在广州集散。《宋开宝南海神庙碑》就有“限六蛮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的记载。宋代广州外贸的重要港口,除南海神庙附近的黄木湾和广州内港西澳外,现在芳村白鹅潭西侧的大通港,也是宋代重要港口之一,这里水深港阔,港内与大细海、中澳连成一片,风平浪静,也是一个较好的避风塘。宋代的芦苞水及官窑附近的西南涌,是水上交通要道,西江和北江的航船,到广州都先经过大通港。据《粤东笔记》记载,这个港口经常的航线有三条:往东可通虎门,从惠州出海抵潮州和福建;出海往西可抵雷州、廉州、琼州;往北循北江而上可达韶关、南雄。宋代为方便使臣及官员来往及传递文件,在大通港设有大通铺,这是广州向西南及粤北从水上传递文书的第一站。在此不远还设有“西林弹压”,据《大德南海志》记载,它属广州经略司管辖,驻兵六十人。

  宋代称白鹅潭为鹅湖,《甘蕉蒲氏家谱》记宋代广州之盛中有“贡舶商帆,鹅湖云集,阛阓之盛,溢郭填城”。白鹅潭得名始于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说: 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自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自鹅状如小艇,随波而下,时无风雨,舟经此皆见之。……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在历史上,白鹅潭有很多可歌可泣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事迹。鸦片战争时期,白鹅潭就是侵略者炮舰停泊炮轰广州和芳村的地方,芳村人民对此尤为痛恨。崇文社学组织民团,与南海县人民一起,抵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石围塘购买土地,揭露痛斥汉奸蔡老六出名瞒买芳村寺岸安姓围,叶姓围和高沙围及鹅潭一带海旁以建立夷馆的阴谋,给当时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诸如此类的反帝事迹,至今芳村人民还津津乐道。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的领导下,芳村地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924年,芳村地区第一个农会(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在谢家祠成立。192556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派农民部黄谦同志,到西塱裕安围开展革命活动,成立“广州市郊区裕安围村农民协会”,并组织农民自卫军,由陈锦生任队长,队员有陈秋成等七人。接着成立了“中兴会”,开展抗交苛捐杂税等活动,与当地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芳村地区的各村乡,也相继建立农会及农民自卫军,农运形成高潮。1927427日,广三铁路工人与粤汉,广九铁路工人,为抗议“四、一五”反革命事件而进行了罢工斗争。

  1927年12月11,广州起义爆发,广州郊区农民纷纷加入战斗,石围塘车站工人赤卫队及南海县,芳村花地、西滘和裕安围等地农民自卫军一起,攻占石围塘车站。五百余人渡过白鹅潭,入城与起义军并肩战斗。

  由于裕安围村的革命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1963年裕安围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红色游击区”。

  三、名人胜迹  

  芳村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风云人物,近代史上更是名人辈出,这是芳村人民的骄傲。

  何香凝(1879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排行第九,故家乡人都亲热地叫她九姑,她是芳村区东漖镇棉村(原属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芙蓉棉村)人。189710月,她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后,支持廖先生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何廖一起在日本专程拜访孙中山先生,从此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1905年,何香凝加入同盟会,和秋瑾一起成为最早加盟的女会员。她在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当着蒋的面,严加谴责。抗日战争期

  间,她接受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积极抗日。抗战胜利后,她和其他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努力,使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于1946年在广州成立。19481月,她和其他反蒋的国民党员,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她是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又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著有《何香凝诗画集》。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黄世仲(18731913),芳村区东漖镇西塱大桥人。他是早期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先生的积极支持者。晚清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廿载繁华梦》.《大马扁》、《宦海升沉录》和《洪秀全演义》风行一时,均署名禺山黄小配。他的政论文章,多署名禺山世仲郎。他的小说被认为“宛若经天的虹彩,在近代文学史上发放着瑰异的光芒”。1913年,他被陈炯明杀害,年仅四十一岁。由于西塱大桥过去属番禺县辖,故黄氏署名都冠上禺山,今天可说是芳村黄世仲了。

  芳村历史上还有很多杰出人物,如张维屏、康有为、邓大林、林宝宸等,本刊将分别作专门介绍。

  芳村,有很多名胜古迹。

  大通烟雨,曾是宋、明、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自宋代以来,曾几度荒废,又几度重修,修得最壮丽的一次是康熙年间。郡人肖子奇捐金数千,扩建寺院,还增建了天王殿和烟雨楼,周围植树千株,远望去,殿宇巍峨,绿树成荫,景物更加宜人,成为广州的游览胜地。相传清乾隆曾慕名到此观赏,其御书大通烟雨的石碑坊,直至五十年代中期才被拆毁。现在的广州果子厂,就是在这块基地上建设起来的。

  听松园,是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别业,也是当时市郊的一座名园。张维屏是清代广东诗坛的领袖,他著名的爱国诗篇“三元里”就是在此园写下的。现在留下张氏亲手题的“听松园”三字的石额,书法苍劲,笔力雄健,是一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书法价值的珍贵文物,存于培英中学校园中。

  小蓬仙馆,是一间深三进的青砖石脚,飞檐高脊,有较高艺术的建筑物。相传是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叶名琛所建,而供其父修真养老之地。馆内遍种兰花,有“仙殿白兰”的美称,据说是当时叶父所栽。

  也有人说,小蓬仙馆是康家产业.是康有为祖父康赞修晚年与道友论道修真之地,亦是清朝末年百日维新领袖康有为成长和活动之所,究竟以何说为是,有待进一步考证。此馆后又改为“八公祠”。

  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鹅潭美景在于月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轮明月泻落千顷鹅潭,确是美不胜收。文人雅士,对月吟哦。北岸紫洞艇、花艇华灯明亮,笙歌不辍;这边芳村花地送来阵阵花香,星星渔火,别具风韵,令人心旷神怡。白鹅潭确是广州人士水上消夏游乐的好去处.毓灵桥,建筑在芳村大冲口的小河上,是清代古桥。桥分三节,全长二十五米(连引桥石级)。桥面一段铺以五条长七米六十,宽厚各四十厘米的青油麻石,两头各为五条长六米二十五,宽厚四十厘米的同类石条。结构紧密,造型古朴。

  杏林庄,是晚清邓大林书画室。杏林庄因杏花而得名,园林建筑幽雅,是典型的南国风格,小桥流水,山石亭榭,特别以石著名,园中藏有不少名画、书法、框联等珍品。解放前,这里已成一座废园,唯一留下的一座太湖石,五十年代也迁到文化公园。

  车歪炮台,在芳村东塱大黄滘口。是一座露出水面的礁石,面积约有三百平方米,是乾隆进士两广总督阮元(17641849)所建。他看到英国侵略者的野心,为了保卫珠江及省河,奏请建造大虎山、大黄滘口两炮台,称大黄滘口的炮台为“车歪炮台”(为偏侧之意)。车歪炮台有抗击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之地。

  五眼桥,座落在五眼桥河上,是芳村区现存最古老的一 座石桥,由明代南海县李待问筹建,原名“通福桥”,因其有五孔,故人们习惯叫它“五眼桥”。历史上,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米石建造,造型优美,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现保存得比较完好。

  兴中会秘密据点,是19021903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时的秘密据点之一,地点在下芳村德国教堂内,用以储存军用物资;在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搜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但该教堂至今还在。  

  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在芳村中市谢家祠(南便祠),它是1924年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所在地。现在是芳村区教工幼儿园,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

  四、花果鱼菜之乡

  芳村是游览胜地,风景秀丽,林木荫翳,奇花异革,斗艳争妍。还有各种盆景,小中见大,缩龙成寸,聚峭壁巉峦悬崖古树于一盆。被人誉为立体的图画,无声的诗篇的盆景艺术,使游人结伴而来,留连忘返。

  芳村是花卉之乡,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素有花卉之乡,盆景之地”的美誉。清代花地有八大名园,即醉观园、留香园、群芳园、纫香园、新堂春、余香圃、评红园和合记。醉观、留香二园以牡丹著称,合记以兰花扬名,其他园林也各有特色。此外还有长林园、翠林园、茂香园、馥荫园等大小园林二十多处,真是满目鲜花,香气袭人。 目前世界四大鲜花之一的玫瑰,已拥有几千个品种。它的原始祖宗就是我国的日月红和香水玫瑰杂交繁育出来的。据考证玫瑰是从珠江三角洲的花地(即鹤洞区)引进欧洲的。(引自《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投资指南》73)这是花地农民在花卉史上立下的功劳。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新良品种和科学管理,芳村花卉的发展又添了新的一页。1987年,在芳村海南举办的全国性的花卉展览会上,展出的各种花卉,品种多达七百多个,但这并不是全部。近年来,芳村区农委和东漖镇农办,对本区花卉进行了普查,芳村区现种植的花木有173个科,482个属,共有960多个品种。花卉、盆景、观赏鱼,远销港澳和欧美各地,已成为芳村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益。

  芳村是水果之乡,其出产的各种佳果中,以花地杨桃、茶滘生榄最为著名。

  芳村也是鱼菜之乡。芳村地区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且水陆交通方便,给发展蔬菜和塘鱼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芳村地区历来就是供应广州新鲜蔬菜塘鱼的主要基地,坑口的冬瓜和头菜,麦村的红金笋和香荞,鹤洞的秋茄,都被认为是名牌蔬菜。除饲养塘鱼外,劳村人民还利用河涌及珠江自然资源,捉鱼捞虾,一年四季,都有水产供应市场。

  五、教育事业的历史与现代工商业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后,芳村地区受到对外通商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入,渐渐繁荣起来。芳村可开发及利用的土地多,与西方租界的沙面,只是一河之隔。西方殖民主义者看中芳村的地理环境。纷纷在芳村一带购置土地,发展经济及创办学校,同时开设了,广州市第一条电船航线。电船从沙面的绿瓦亭开至芳村、德国教堂、大涌口和白鹅洞,把广州与芳村紧密地联系起来。

   (1) 由美国教会开办的培英学堂(培英中学前身),于1888年由沙基迁到芳村的听松园。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于1889年迁到花地之萃华园。

  1891年,由美国教会创建的第一间善瞽人学堂明心书院”在今明心路开办。

  德国教会在下芳村办起第一间德文专科学校,1925年改名中德中学,并分设男女班。直到抗日战争广州沦陷时才分别迁到澳门、韶关,该校培养了大批德文人才,历任校长有麦灵生、何永浩、潘尹、刑侠忠等。

  真光书院,1868年由美国教会创办,是我省第一间女子学堂,后由华人教会仁济堂接办,于1917年迁到芳村白鹤洞,更名真光女子中学。真光是我省最早开设体育课之学校,三十年代,女子运动健将辈出,名扬国内外。

  1912年由潘达微倡议,各界人士支持,在花地黄大仙庙筹办“广东公办孤儿院”,直到广州沦陷才停办。

  (2) 西方宗教组织,也开始在芳村建立传教基地,1890年,美国传教士在平民大街建起了平民堂,德国教会巴陵会在下芳村建起了“信义会”教堂,在白鹤洞山顶也先后建立了教堂。“这些教堂为了传教的需要,都各自开办了“神学院”。

  (3) 现代工商业在芳村也蓬勃兴起。1901年粤汉铁路工程开始,先筑三水支线,1903年建成,于是年1114日正式通车。它是我省第一条铁路。

  清代末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在芳村建立了我国第一间造船厂----广南船坞,在大冲口也建起第一间机器制造厂----协同和机器厂。同时,芳村地区还办了巧明火柴厂,源裕隆化工厂等工厂。  

  西方石油公司也看中了芳村这块宝地。亚细亚、德士古、美孚等世界性石油公司在芳村沿岸各自建起为数众多的巨型贮油库,成为西方在华南的最大石油基地。

  解放以后,芳村地区的工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广州造船厂在东塱地区建立起来;岭南第一家炼钢厂----广州钢铁厂,也在鹤洞地区拔地而起,成为华南地区各种工业钢铁的供应基地;原协同和机器厂扩展为广州柴油机厂,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柴油机制造厂,近年来形势喜人,现在芳村地区中央、省、市各类型的工企业,已达一百四十多家,而且还有发展的趋势。  

  芳村是广州市西南门户,交通枢纽,广三铁路、广佛公路、广中公路都以芳村为起点。广佛公路向西往肇庆可通广西;经佛山南行可达湛江;广中公路直达珠海连通澳门;广三铁路连接三茂铁路,1990年全线通车后,将成为我省西南运输的大动脉。芳村水路交通方便,有大小码头三十二座,芳村作业区码头的远洋货轮,通航世界各地港口。可以预料,再过几年,黄沙至芳村的过江隧道建成,花地大道通车,花地湾住宅区落成,芳村地区市政建设和经济建设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