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芳村大王滘+大通寺+白鹅潭+芳村花地罗家祠值得一游

 广州白云风水师 2019-09-22

芳村(Fangcun )在广州市荔湾区,珠江西岸,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西关、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镇、南海区桂城平洲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芳村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芳村原称“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谐音改名芳村。1990年底全区设上述4街1镇,共38个居民委员会(含家属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38个居民委员会是:海龙、西塱、茶滘、东漖、水运(以上属东漖镇)合兴苑、山村、山溪、杉栏、火车站、南塘、秀水、塞坝口(以上属石围塘街)、鹤松、墩头、杏花、招村、下市、沙涌、兄弟园(以上属冲口街)、陆居路、上市、镇东、新隆沙、明心、全福里、大策、小策、民治、中市、外约(以上属花地街)、东塱、鹤洞、山顶、鹤建、坑口、广钢、广船(以上属白鹤洞街)。17个村民委员会是:龙溪、葵蓬、南漖、西塱、海南、茶滘、东沙、沙洛、东塱、增滘、海中、坑口、海北(以上属东漖镇)、山村、五眼桥(以上属石围塘街)、花地(属花地街)、白鹤洞(属白鹤洞街)。芳村名胜

芳村大王滘

(大黄滘) 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amp;#93;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

芳村芳村

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烟雨”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白鹅潭与“鹅潭夜月”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芳村花地黄大仙祠

花地黄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对人赠医施药。光绪甲辰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该祠所供神佛为儒、道、释三教合一,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后日军侵占,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儿院,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已复建。

芳村车歪炮台

正名大黄滘炮台,坐落芳材东塱大黄滘口,现广州造船厂对出江面,鹤洞大桥的西侧的珠江河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阮元筹建。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药局建在海心洲龟岗北岩石下,是贮存弹药仓库,高约5米,直径为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是个有纪念意义的古迹,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芳村德国教堂

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德国教堂是1902~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秘密机关被破坏,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其功虽不成,其事已轰动全国,震慑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斗志。

芳村中市谢家祠

(南便祠)

这是一间古老祠堂(深三进)。1924年秋天,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大队部设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儿院;北便祠毁后,已建成民居。

芳村花地罗家祠

东漖北路附近花地中学南校所在的大策直街一直行车,或步行到大策五巷一直走。这里就是近三百多年历史的罗氏宗祠,南宋初广东人从北方南迁首领罗贵后人分支移居所建。近年发现的清代碑文中提到的罗家人,从南宋末年便迁居花地,长期从事花卉培育。历经数百年发展,逐渐成为这里的“花坛盟主”,他们很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广州最早从事花卉贸易的人。清代晚期祠内有当时芳村地区4所小学堂之一,养正小学堂。古时祠前有旗杆夹,旗杆夹可惜已在破四旧运动时被破坏。从历史照片看,当时很有水乡特色。有河冲一直通向珠江和茶窖,附近老人讲当年可行小船和龙舟。80年代未河冲已被改造成内街道路。

罗家的宗祠,这里却曾是广州园艺业的摇篮,在1958年8月成立了“广州市园艺学校”,成为培养广州园林人才的基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才停办。现在宗祠尚存三间两进。

罗家祠是花地现存的三座老祠堂之一(招氏、谢氏、罗氏三大宗祠)。重开后村将祠堂修缮一番,现在基本是恢复原貌,目前是村里的民兵团办公之地。现在祠堂前还有百年大榕树,大榕树下建了街心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