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7-03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时,我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完课文,我让同学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
同学们,联系向导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正方“赞同”,反方“反对”。 
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此时已不需要我点名发言了。有的同学说:“我同意向导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龟,它就会被贼鸥吃掉,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啊!”;“我也觉得向导的做法是对的,因为面对作者及同伴的焦急、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那么多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他完全可以解释给大家听。”;“也许他是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向导,他怕我们回去以后和别人说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所以做出了违背自然的事”。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时,我站在孩子们中间,一阵阵地惊喜,一阵阵地感动,这就是学生对生命的真实理解,是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我顺便加以引导,生命是无价的,平时要珍惜小生命;人类随意改变自然规律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上述案例中,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虽然课文所揭示的“自然之道”道理,在学生中已是一个共识,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事情的做法却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判断,如:向导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应不应该把小海龟放到大海里,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这是“自然之道”等,一石激起千尺浪,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道德理解与自然现实的冲突,让学生在是非曲直的争辩中提高认识,让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表述中张扬个性。
教学过程中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之中,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兴趣、个性、情感、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不盲目崇拜教师、课本,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教师、向同学发问,把教材中的“错误”以及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当作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