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批判性阅读教学一点批判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7-03

——与唐老师聊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后的所思所想

深圳市潜龙学校  叶志青

 

20074月,有幸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宝安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更有幸与区教科培中心唐宝成老师同居一室,不时与其聊起关于语文教学的话题。对我来说,与唐老师谈论语文教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习,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盛宴。他胸罗星宿,直谅多闻,多文为富;他的见微知著使我触类旁通,受益颇多。好观点、好思想应予以分享,现将与唐老师一次关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对话后引发的思考形成文字,以飨读者。

关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讨论源于一个教学案例:一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题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涨,“花生派""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很多老师还引导学生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要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表现自己。在我们这个研修班中亦有不少老师认为,这就是批判性阅读,值得提倡。我和唐老师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唐老师认为,批判性阅读要尊重作者和文本,不能脱离文本盲目进行创造性阅读,更不能误读文本;批判性阅读批判应把字、词、句、段、篇本身以及它们蕴涵的意义、生成的人文价值观作为审视反思的对象,而不能仅仅是人文价值观。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以另外一种价值观去打压甚至代替作者在文本中倡导的价值观,这是不应该的。

细细揣摩唐老师的话,再反思《落花生》这个课例,我认为:在这个课例中文本失去了对解读的整体性、本质性、前提性意义,学生可以从文本中的某一素材或要素出发(而不必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以该一素材或要素作为“引子”(只是引子),创造别一种意义结构;文本首先被“破碎”了,然后某一“碎片”被拾起,镶进另一个意义结构中,该意义结构与原意义结构没有本质性联系。这个意义显然是利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需要学会推销自己的观点 “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性阅读”推崇的是“当下”,它不再相信文本(历史)的概念,不追究“创造”的来龙去脉和它的历史渊源;“无”中之所以可以“生有”,是因为“当下”提供的材料。这种“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反叛”既可能是指向作者的某一倾向,也可能是指向文本写到的某一事件、某一人物,也可能是指向既有的文本解读。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表现出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定势。

   文本在这种多元解读中被消解掉它的意义,阅读的价值被定位在多元的体验上,而不是对文本的体验上。它的恶性发展,对经典语文就具有颠覆性,危害也就越大。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价值,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升华,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而这样的教学实际就是对经典的低俗化加工。只是,当这种低俗和教育结合到一起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来说,意味着的将是毁灭。它让经典课文建立在人间真情基础上的阅读美感荡然无存,代之的是笑话式的嬉皮笑脸的完全低级趣味的无厘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已经被完全地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