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味道

 抹云阁 2012-07-05

上海的味道

image  

  人对味道的记忆是有感情的。即使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吃不惯浓油赤酱,上海人仍然钟爱本帮菜,就像钟爱一个老朋友。在每个钟爱本帮菜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舌尖上的上海,这是一个美食地图,也是一种爱。食物,不仅是一种味道,还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

  文 王俊逸 图 龚凌

  味道,是一种奇妙且深刻的记忆。它在脑海里留下印象,深深地埋在记忆深处,在某个时刻突然被唤醒。或者是嗅到了某种熟悉的气味,联想到某个许久不曾亲近的人;或者是走进某家饭店,熟悉的环境唤起了对那个招牌菜的钟爱;或者舌尖突然一痒,只是莫名地想要。

  人对味道的记忆如此深刻,尤其是家乡的味道。

  上海是什么样的味道呢?是临傍晚时分,从狭小的弄堂里家家户户的窗户飘出的混合着甜咸气息的香味;是端上桌来,“红呼呼”、“黑么么”,浓油赤酱烧出来的大排、烤麸、红烧肉或者其它;是春来冬去混合了咸猪肉、百叶结、鲜猪肉、春笋慢火细炖而成的腌笃鲜;是看着父亲或者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时,饥肠辘辘的胃最想念的味道……

  这些都只是上海味道的一种,就算全部加起来,也概括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复合味道。这些上海人熟悉的味道,通常被称为“本帮菜”。

  本帮菜是“上海本帮地方菜”的简称。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为主。而“糟卤”这种特殊的烹调方法,更是演绎出糟鸭、糟钵头等口味独特的本帮冷菜。

  本帮菜诞生之初就以家常、平民化的特色见长。后来,随着江苏移民的涌入,上海地方菜的做法吸取了苏锡菜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时候,许多本帮菜馆创出了看家菜,比如清朝末年德兴馆的虾子大乌参,被称为“天下第一参”。这些菜馆有一批深谙传统烹饪技法,又了解上海口味的老师傅,将本帮菜的品位大大提高。

  如今仍然存在的德兴馆、上海老饭店,都有上百年历史,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生存下来。德兴馆走向了连锁经营,通过标准化流程向四面八方传播上海味道。上海老饭店原名荣顺馆,是川沙人张焕英和妻子租下的小店面发展而来。这间现存历史最久的本帮菜馆驻守在城隍庙最繁华的一处,仿佛一个穿越历史的记忆。

  人对味觉的记忆如此深刻。那些背井离乡的上海

  人,或在外地,或在海外,无论是工作还是定居,最想念的始终是本帮菜的口味,最难解的是舌尖上的乡愁。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同样的烧法,换了个地方,那个味道始终是不对。就算是从上海空运食材和调料过去也不行。不是最刁钻的舌头才能吃出这种偏差,因为对于味道的固定记忆,已经深深烙在每个人脑海的最深处。

  于是有传说,移居台湾的老克勒们,在宴客时为了一解舌尖上的思乡之情,专程包机从上海将师傅请到家里,为他和朋友烧制一桌地道的上海味道。更有定居海外的老上海人,回到上海后专门寻找那些他们曾经吃过的老饭店,点当时他们最爱吃的几个菜。在香港也居住着许多上海移民,于是香港的上海菜馆也不少。但这批移民不希望在香港的上海菜馆有创新的口味或菜式,他们要吃到的是最地道最老式的本帮菜,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小时候吃到的本帮菜的口味才是家乡的味道。

  这便是食物的力量。不仅是一种味道,还是一种记忆,一种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