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病含义

 淄水渔夫 2012-07-10

湿病是指湿邪侵及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身体及骨节疼烦为主症的一种疾患。该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别,本篇所述以前者为主,其证有挟风、挟寒、挟热及兼阳虚、气虚之异。

湿病辩证

【条文14】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①,脈沈而細者,此名濕痹。《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校释】

① 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提要】 论述了湿痹的证候及治法。

【注家观点】对条文(14)湿痹内外湿相合而内湿较盛施以利小便之法,所用方剂,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发微》指出宜五苓散倍桂枝,皆具参考价值。

【文献摘录】湿痹者,湿邪痹其身中之阳气也。利其小便,则阳气通行无碍,而关节之痹并解矣。设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解,必其人阳气为湿所持,而不得外泄,或但头间有汗,而身中无汗,反欲得被覆向火者,又当微汗以通其阳也。(喻昌《医门法律》)

【条文15】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提要】论述湿病发黄的证候。

【文献摘录】湿外盛者,其阳必内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湿与热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黄。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湿病治法

【条文16】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②,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③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校释】

② 哕:呃逆。

③ 胎:同苔。

【提要】 论述湿病误下后的变证

【文献摘录】

寒湿居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但上越,为头汗出,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是宜驱寒湿以通其阳,乃反下之,则阳更被抑而哕乃作矣。或上焦之阳不布而胸中满;或下焦之阳不化而小便不利,随其所伤之处而为病也。舌上如胎者,本非胃热,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胎之状,实非胎也。盖下后阳气反陷于下,而寒湿仍聚于上,于是丹田有热而渴欲得饮,胸上有寒而复不能饮,则口舌燥烦,而津液乃聚耳。(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条文17】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提要】 论述湿病误下后的坏证。

【条文18】風濕相搏①,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校释】

①相搏:《编注》、《金鉴》等并作“相摶”,搏为摶字之错讹。摶即今之抟。下同。摶(tuán),指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原文中的“风湿相搏(摶)”,意为风与湿邪合并(致病)。

【提要】 论述风湿病的治法(微汗法)及其机理。

【注家观点】治疗风湿病正确的发汗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即微发其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今大发其汗,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不仅不能愈病,且可耗伤卫阳。若微发其汗,则顺应了湿邪之致病特点,使阳气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间,缓缓蒸发,则营卫通畅,风湿之邪才能俱去。

【文献摘录】此言风湿两平者,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抟疼痛,法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

辨证论治

【条文19】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提要】 论述头中寒湿的证治。

【注家观点】 《金匮》首篇条文(13)曰“雾伤于上”可视为条文(19)“头中寒湿”之因。该证治疗采用“內药鼻中”之法,开创了嗅剂之先河;原文未指明用何方药,后世医家对此见解不一,有以瓜蒂散搐鼻,有用鹅不食草纳鼻等等,均可资参考。

【文献摘录】 此湿淫于上,与湿从下受不同也。湿邪感于太阳,与肺气相合,气郁于表,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也。邪居于表,故脉大,自能饮食者,腹中和而无病,当责病在头中寒湿。寒湿者,以湿属阴故也。盖鼻为肺窍,肺气受湿则鼻塞,故当纳药鼻中,搐去黄水,俾肺气通调,大气一转,肌腠开而湿痹解矣。(《编注》)

【条文20】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术湯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术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术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煑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煑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提要】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及治禁。

【方证评析】寒湿在表,除有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等湿邪在表的主症外,尚有明显的寒象,“身烦疼”即是其症之一。因寒主收引,寒邪为病,痛势多剧。其卫表证候则以恶寒较著、无汗、发热为特征。病邪在表,阳为湿遏,故治以“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一般认为,麻黄汤得术,则虽发汗但不致过汗;术得麻黄汤,则能行表里之湿。此为微发其汗法的代表方之一。

【注家观点】麻黄加术汤证若寒湿较甚时,可以苍术易白术,或苍、白术同用则散寒祛湿止痛之力更强。

【临床应用】 麻黄加术汤治疗荨麻疹。张某,男,25岁。两年前因淋雨受风而患荨麻疹,每值冬春感受风寒或接触冷水即发。发作时疹从四肢逐渐蔓延至周身,时起时消,瘙痒难忍,并伴腹痛,夜不能眠。舌苔白腻,脉浮而紧。予麻黄、桂枝各9g,杏仁、蝉衣各10g,甘草6g,白术12g。服1剂药后周身微汗,疹退痒除,共服3剂告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按上法治疗35例,一般轻者2剂,重者5~6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陈亚军.麻黄加术汤治疗荨麻疹.浙江中医杂志,1995,(2):66)

【文献摘录】身烦疼者,湿兼寒而在表也。用麻黄汤以散寒,用白术以除湿。喻氏曰: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可以火攻者,恐湿与热合,而反增发热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条文21】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①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煑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校释】

① 日晡所:晡,指天干地支记时法中的申时,即下午3~5时之间。所,乃约数之谓。

【提要】论述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

【方证评析】风湿在表而趋于化热,从方中用甘淡微寒的薏苡仁可反证。治宜轻清宣化,解表祛湿,方用麻杏苡甘汤。方中麻黄、杏仁微汗解表,宣散风湿;苡仁清热除湿,并可制麻黄之温;炙甘草和中调药。

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两方证均为外湿犯表之实证,共用麻黄、杏仁、炙甘草三药,皆系微汗祛湿之剂,但所兼挟的病邪、病情轻重、证候表现、药物配伍及用量等各有不同。前者兼挟寒邪,表寒之证较重,身体及骨节疼痛重着较剧,配以辛甘温之桂枝及苦温之白术,且各药用量较大而作用较强;后者为风湿袭表而渐趋化热之证,表证较轻,恶寒渐减而热势渐重,身疼、发热等症于日晡时则见增剧,病情轻浅,方以麻黄汤去桂枝加甘淡微寒之薏苡仁,且全方用量极轻,变辛温发散而为辛凉清宣之法。

【临床应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嗜睡症。肖某,女,16岁。近半月来身困嗜睡,坐即睡意朦胧,呼呼入睡,纵被唤醒,数分钟后又安然入睡,以致无法听课。伴肢倦懒动,纳呆,大便不实。刚诉完病情又伏桌而睡。体态丰腴,体重60Kg,皮肤垢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濡缓。此系中焦素虚,痰湿内生,复感时令之湿,内外合邪,湿邪弥漫,充斥腠理,上蒙清窍,卫气受阻,清阳被遏所致。治宜发汗解表,芳香化湿,方用麻杏苡甘汤加味:麻黄8g,杏仁10g,苡米仁15g,佩兰8g,青蒿8g,甘草4g。服3剂后顿感轻松,身微微而汗,腻苔稍退。清阳得升,卫气得行。原方去佩兰、青蒿,加苍术8g、半夏10g,再进3剂后已能坚持听课,但下午仍感倦怠欲睡,大便仍不实。外邪既解,当调其内,以冀久安,拟六君子汤加苡仁,白术易苍术,5剂。随访已能正常听课。

【文献摘录】

此亦散寒除湿之法,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但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曰此名风湿。然虽言风而寒亦在其中,观下文云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意可知矣。(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一身尽疼发热,风湿在表也,日晡,申时也,阳明旺于申酉戌,土恶湿,今为风湿所干,当其旺时,邪正相搏,则反剧也。汗亦湿类,或汗出当风而成风湿者,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风湿病也。(程林《金匮要略直解》)

【条文22】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术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提要】 论述风湿表虚证的证治。

【方证评析】风湿表虚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以祛风湿,固卫气。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注家观点】 本方仍属微汗之剂,故方后云“温令微汗,差。”但表虚发汗,必基于托阳益气,调和荣卫之基础上,使卫气振奋,驱邪外出。

【临床应用】

防己黄芪汤治疗痹症。张某某,男,26岁。患风湿性关节炎已5年余,每逢变天、阴雨天则疼痛加重。最近1周因感冒而致全身疼痛,四肢关节屈伸不利,疼痛重着,烦躁,自汗,畏风,关节无变形。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涩。证属风湿痹阻,卫表不固。治当益气固表利湿,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黄芪30g,白术15g,防己10g,桂枝10g,白芍10g,苡仁30g,羌活、独活各10g,丹参30g,没药10g,姜、枣引。3剂。服药1周,痛减汗止,舌淡苔已不腻,脉浮。前方去羌活、独活、没药,加豨莶草30g,海桐皮15g,3剂。

【文献摘录】

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白术以去湿,黄芪、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营卫也。(《金鉴》)

【条文23】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术附子湯方:

白术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术、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提要】 论述风湿在表兼卫表阳虚的证治。

【方证评析】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方中以桂枝与附子相配,温经助阳,散寒祛风化湿;炙甘草、生姜、大枣和卫益表。

风湿兼表阳虚证者在服用桂枝附子汤之后,易祛之风邪已基本解除,而粘腻难以速去之湿邪亦减但未尽除。此时,湿邪便上升为主要矛盾,但证候较上方证为轻,故去桂枝附子汤中之桂枝,加祛湿之白术,其余药物减为半量,则为白术附子汤,具温经助阳,除湿散寒止痛之功。方中白术、附子逐皮间湿邪,并温经复阳。

【注家观点】

条文(23)中的“不呕不渴”提示病邪未传及少阳、阳明;“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不在里,此属除外诊断法。

白术附子汤证中的“大便坚”,有人根据白术有通大便之功而谓大便坚硬;亦有人认为该方证为风湿兼脾虚阳微阴盛,二说均欠公允。因单用白术通便须量大(30~60g)方可有功,而白术附子汤所用白术之量偏小,难以达通便之效;该方证若属脾虚阳微之证,小便何以自利?又据该方后语中有“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之注;《神农本草经》谓“白术主风寒湿痹”;麻黄加术汤主治寒湿在表证来看,上述二说亦欠妥。

【临床应用】桂枝附子汤治疗产后身痛。郝某某,女,27岁。产后半月。两天前左髋关节开始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揉按热熨后稍得缓解。昨日疼痛加剧,宛如锥刺,不能行走。痛急交加,啼哭不止。汗出恶风,痛处无红肿灼热之征,舌淡苔白,脉弦紧。此系产后气血俱虚,复感外邪,寒邪独盛,留滞经络,瘀阻不通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益气养血。桂枝、淡附片、白芍、当归、鸡血藤各20g,仙灵脾、炙甘草各10g,蜂房15g,黄芪30g,制乳没、独活各10g,生姜3片,大枣6枚。煎服3剂,疼痛消,为巩固疗效,原方续服2剂。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曹云云.桂枝附子汤治疗产后身痛20例.四川中医,1999,(8):48)

【药理研究】桂枝附子汤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抗炎作用不明显。[邱明义,曹远礼,俞良栋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的比较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1996,2(4):47-49]

【文献摘录】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知其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振,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治,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弱之阳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因势利导之法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24)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白术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爲妙。

【提要】论述风寒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湿病证治。

【方证评析】甘草附子汤证属风湿表里之阳俱虚之证,故将桂枝、白术、附子三药同用,以温经助阳,祛风除湿散寒;炙甘草甘平而缓,即可缓和药力以尽祛湿邪,又可益气和中。

【注家观点】条文(23、24)中三方皆治风湿兼阳虚之证,但主治证候、方药配伍、证候轻重各有不同。桂枝附子汤治风湿兼表阳虚风邪偏盛之证,方中有桂枝而无白术;若上方诸证减轻,证属风湿表阳虚湿邪偏盛者,则治以白术附子汤,方中无桂枝而加白术;若风湿之邪较盛,表里阳气俱虚,则属甘草附子汤证,方中桂枝、白术同用。

【临床应用】

1.甘草附子汤治类风湿关节炎。汪某,女,56岁。患类风湿关节炎16年,面部及下肢浮肿,全身骨节疼痛,手足关节畸形,左上肢不能活动,腋下溃烂,舌体微胖,苔白,脉沉滑。病为感受风寒湿邪日久,湿邪不能外达,寒湿凝滞筋骨,痹阻关节,累及脏腑。法当温经散寒,除湿消肿止痛。药用甘草、附子、白术各15g,桂枝30g、秦艽、防己各20g。服2剂后,全身微微汗出,手脚掌出汗如珠,肿退,疼痛稍减。上方去防己、秦艽,加寻骨风、松节各20g,红活麻根30g。8剂后诸症大减,左上肢可活动,去木瓜,加淫羊藿、巴戟、黄芪、当归各20g。连服16剂后,患者已无不适,服至6个月,畸形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能做一般农活。[廖常志.甘草附子汤治疗类风湿23例.四川中医,2001,(11):27]

2.甘草附子汤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李某,女,30岁。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年。自述外感风寒后出现午后发热,骨节烦痛,心烦不安,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身重痛楚,舌偏红,苔白腻,脉弦滑。一诊:辨为卫外不固,气虚发热。以益气固表,甘温除热为法,以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投6剂,未效。二诊:时值盛夏,结合时令,辨为伤暑发热,投清暑益气汤5剂,不效。三诊:细究病史,知其伏天仍喜热饮、热水沐浴。此仍真寒假热,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卫阳失固,营阴郁滞,风寒湿留着关节。针对其证“热因热用”,投甘草附子汤加味:炙甘草30g,附子10g,白术10g,桂枝10g,沙参15g,苍术9g,忍冬藤15g,生黄芪20g。服1剂诸症减轻。守法继服5剂,热退痛除,神清身凉,但动则气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此乃久病伤气,嘱服补中益气丸调理,余症尽除。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范围。(侯臻,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治验.吉林中医药,2000,(6):55)

【文献摘录】此亦湿胜阳微之证,其治亦不出助阳散湿之法,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复而阴自解耳。夫风湿在表,本当从汗而解,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虚者,不宜重发其汗,则有防己黄芪实表行湿之法,而白术附子则又补阳以为行者也;表虚无热者,不可遽发其阳,则有桂枝附子温经散湿之法,而甘草附子则兼补中以为散者也。即此数方,而仲景审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