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白发残翁 2012-07-10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第一节    声母和韵母变化

一、声母的主要变化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

[pá]:陪瓢脾旁贫

[b]

[p]:抱()()()

()[b]——平仄[f]:肥()、犯()、附()、乏()

[tá]:亭同唐驮

[d]

                [t]:道()、盗()、毒()

[t§á]:茶潮陈除缠

[]

                [t§]:柱()、阵()、浊()

                            [tsá]:才惭残曹藏

洪音

                            [ts]:在()、字()、族()

[dz]

                            [ttá]:乔秦憔全泉

细音

[tt]:聚()、贱() 、截()

[tsá](之韵):词辞祠

洪音            [s](支韵):随隋

[s]:似()、颂()、俗()

[z]                           [ttá](尤韵):囚泅

                       

细音            [t](其他韵):斜详旋寻

                            [t]:绪()、谢()、席()

(例外:彗[xuei51])

[t§á]:柴床潺愁茌

[dZ]              [t§]:撰()()()

[§](止、志韵):士() 、事()

(例外:岑[tsáen35])

[t§á]:漦

[Z]

[ts]:俟涘竢 ()

 

 

[t§á]:船唇乘

[dü]              [§]:绳渑神蛇

[§]:楯()、顺()、食()

[t§á]:成承丞酬垂

[§]:时殊谁韶

[ü]               [t§](职韵):植殖埴

[§]:社()、树()、石()

[ká]:狂葵馗逵

          [k]:跪柜共

[g]                   [ká]:匮餽

[ttá]:桥穷奇勤权渠

[tt]:俭()、具()、局()

[x]:华祸憾合

[?]

[t]:嫌限巷协

(二)[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f]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三)[tt][ttá][t]的产生

[tt][ttá][t]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tt][ttá][t]尚未出现(如“剪”[ts]母字有:精尖尊钻;“金”[k]母字有:京坚根干)。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k][ká][x][ts][tsá][s]

[k]                 [ká]                        [x]

[tt]                    [ttá]                       [t]

[ts]                    [tsá]                      [s]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舌根音[k][ká][x]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tt][ttá][t]。例如:

见:姜[kiaN][ttiaN]      溪:去[káy][ttáy]

群:乾[kiEn][ttian]       晓:晓[xiau][tiau]

匣:兮[xi][ti]

舌尖前音[ts][tsá][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tt][ttá][t]。例如:

精:将[tsiaN][ttiaN]     清:趣[tsáy][ttáy]

从:前[tsáian][ttian] 心:小[siau][tiau]

邪:夕[si][ti][52]

变成[tt][ttá][t]后,原与细音相拼的[k]组声母与[ts]组声母便无从分辨。清乾隆八年(1743),有人(佚名,一说名存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53],这说明当时尖音与团音均已变成了[tt][ttá][t]。现在京剧中还分尖团,南方不少方言中都分尖团,如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中齐、撮呼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k][ká][x],齐、撮呼字的精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ts][tsá][s];吴方言中齐、撮呼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变成了[tt][ttá][t],齐、撮呼字的精系声母仍然读作[ts][tsá][s]。在北方方言中,分尖团的地区主要有河北南部、山东东部、河南西南部、陕西中部北部和广西东北部等。这些方言中大部分都是齐、撮呼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变成了[tt][ttá][t],而齐、撮呼的精系声母没有发生变化(多数方言是部分字的声母没有发生变化),例如陕西长武、邠县、扶风、郿县一带把薑()、劫()、欺()、孝()四字分别读作[ttia?)][ttiE][ttái][tiau];而把将()、姐()、齐()、消()四字分别读作[tsia?)][tsiE][tsái][siau]

(四)[t§][t§á][§]的产生

[t§][t§á][§]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              唐末宋初              元代

        [|]                   [|]

        []                 []

        [tS]                  [tt]                  [t§]

        [dZ]                [dü]

        [tt]                  [ü](职韵)

        [ü](职韵)

        [|á]                  [|á]

        []                 []

        [tSá]

        [dZ]                穿[ttá]                 [t§á]

        [ttá]                 [dü]

        [dü]                 [ü]

        [ü]

[dZ]

[S]                   [dü]平仄

[dü]平仄                     [t]                   [§]

        [t]                   [ü]平仄

        [ü]平仄

(五)零声母的增加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韵镜》、《七音略》)、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a](包括[o][?])类零声母。具体情况如下图:

隋唐时期          北京话     隋唐时期

[N-](谊鱼魏)     [i]

[o-](衣於威)      [u]     ←微[m-](武微文晚)

[?-](矣于伟)     [y]

[j-](移予唯)

 

[N-](岸藕娥)     [a]

                    [o]

[o-](按欧遏)      [?]

(六)[v]母的消失

[v]母的消失是从清初的《五方元音》[54]一书中反映出来的。该书将声母分为20类,以“梆、匏、木、风”等字命名。此20个声母中已取消了[v]母,原[v]母字被并进了[o]声母。下面是这20个声母的拟音:

[p]       [pá]      [m]       [f]  

[t]       [tá]      [n]       [l]

[t§]      [t§á]        [§]      [r]

[ts]      [tsá]    [s]       [j][55]

[k]       [ká]      [x]       [w][o] (例字:文晚恩安)

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v]母,《五方元音》将此类字归入“蛙”母,这说明此时“无”[v]母已经消失。

二、韵母的主要变化

(一)二呼四等变为四呼

中古的开合二呼四等韵到今北京话中变成了开齐合撮四类韵,其演变的情形大致如下:

1.中古的开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开口韵。例如:

[mAu](开一)

                        [mau]

[mau](开二)

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例如:

[liQn](开三)

                            [lian]

[lEn](开四)

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例如:

[kuAN](合一)——[kuaN]

[kuan](合二)——[kuan]

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音的撮口韵。例如:

[?iuQn](合三)

                                [yan]

[uEn](合四)

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齐齿呼。例如:

[ka]      (见麻开二)——[ttia]

[káau]       (溪肴开二)——[ttáiau]

[??m]        (匣咸开二)——[tian]

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N]    (知江开二)——[t§uaN]

[?N]        (澄江开二)——[t§uaN]

[tSá?n]      (初江开二)——[t§áuaN]

[S?N]        (生江开二)——[§uaN]

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

[|ie]     (知支开三)——[t§?]

[Siei]     (生脂开三)——[§?]

[üiep]     (禅缉开三)——[§?]

[|iQp]        (知叶开三)——[t§?]

[ttia]        (章麻开三)——[t§?]

[|iQu]        (知宵开三)——[t§au]

[ttiQu]   (章宵开三)——[t§au]

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56]。例如:

[bi?u]       (並尤开三)——[fu]

[bi?u]       (並有开三)——[fu]

[pi?u]       (帮宥开三)——[fu]

5.合口一等韵逢帮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合口韵,而变成了开口韵[57]。例如:

[pu?i]        (帮灰合一)——[pei]

[páu?i]       (滂灰合一)——[páei]

[puAn]    (帮桓合一)——[pan]

[buAn]   (並缓合一)——[pan]

[pu?n]   (帮魂合一)——[p?n]

[mu?n]   (明魂合一)——[m?n]

[boN]        (並东合一)——[pá?N]

[moN]        (明东合一)——[m?N]

6.合口三等韵逢帮组声母(后来变为非组)没有变为撮口韵,其中大部分字变成了开口韵,小部分字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piu?i]  (帮微合三)——[fei]

[piu?i]   (並废合三)——[fei]

[piu?n]  (帮文合三)——[f?n]

[piu?m]   (並凡合三)——[fan]

[páiuAN] (滂阳合三)——[faN]

[piu]     (帮虞合三)——[fu]

[piu?n]  (帮物合三)——[u]

[biu]     (並虞合三)——[fu]

[miu]     (明虞合三)——[u]

7.合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iu]     (知虞合三)——[t§u]

[iuei]   (澄脂合三)——[t§áuei]

[dZioN]  (崇东合三)——[t§áuN]

[ttiuQn]  (章仙合三)——[t§uan]

[ttáioN] (昌东合三)——[t§áuN]

8.合口三等韵逢精组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tsiuN]  (精钟合三)——[tsuN]

[tsáiuEi] (清祭合三)——[tsáuei]

[dziuei]   (从至合三)——[tsáuei]

[siok]        (心屋合三)——[su]

[ziuk]    (邪烛合三)——[su]

关于四呼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明代初年。明初兰茂的《韵略易通》(1642)将《中原音韵》中的“鱼模”部分成了“居鱼”、“呼模”两部,可见其时[y]韵母和[y]介音已经出现。[y]韵母和[y]介音的出现,意味着开齐合撮四呼已经形成(中古的开口细音后来即叫做齐齿呼),只是还未有其名而已。开齐合撮的名称是清初潘耒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其《类音》[58]中明确用这些名称对韵母进行了分类。

(二)相近韵母的合并

中古同摄的韵读音比较接近,其中一等韵与二等韵、三等韵与四等韵后来多数都发生了合并,一部分三四等韵与一二等韵也发生了合并。例如:

 

[ká?i](溪咍开一)

                                [káai]

[ká?i](溪皆开二)

[xu?N](晓登合一)

                                [xuN]

[xu?N](晓耕合二)

 

 

[páie](滂支开三)

                                [pái]

[páei](滂齐开四)

[ziuQn](邪仙合三)

                                [tyan]

[?uEn](匣先合四)

[kau](见肴开二)

[tsiQu](精宵开三)  [ttiau]

[kEu](见萧开四)

[uAn](影缓合一)

[uan](影潸合二)            [uan]

[miu?n](微阮合三)

相近韵母的合并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m]尾韵变为[-n]尾韵

《广韵》中深、咸两摄的韵都属于[-m]尾韵,这类韵共有九个,即“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在《中原音韵》中,这九类韵被合并成了“侵寻”、“监咸”、“廉纤”三部。到了明末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中[59],此三部与“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四部合并为“真寻”、“山寒”、“先全”三部,这说明其时[-m]尾已经消失。此将《韵略汇通》的十六个韵目列示如下:

一东洪      二江阳      三真寻      四庚晴

五先全      六山寒      七支辞      八灰微

九居鱼      十呼模      十一皆来    十二萧豪

十三戈何    十四家麻    十五遮蛇    十六幽楼

[-m]尾韵并入[-n]尾韵,这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入声韵的消失

中古的入声韵有[-p][-t][-k]三种清塞音韵尾,到了《中原音韵》时,这三种韵尾全部发生了脱落。韵尾脱落后,入声韵即转变成了阴声韵,遂与原阴声韵发生了合并,这种合并是造成中古韵母减少的主要原因。例如:

[tSá?p](初洽开三)

                    [t§áa]

[tSáa](初麻开二)

[táuAt](透末合一)

                                [táuo]

[táA](透歌开一)

[káok](溪屋合一)

                                [káu]

[káu](溪模合一)

第二节    声调方面的变化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60]。例如:东()()()()(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61]。例如:唐()()()()、牛()()()()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62]。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63]。例如:

()()()()    ()()()()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中古四声              《中原音韵》三声             北京话四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对照表

 


中 中       北京话

           四声

四声    声母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东风吹衣

 

 

 

全浊

 

唐时传奇

 

 

次浊

 

牛迷难来

 

 

 

 

好打小虎

 

全浊

 

 

 

父坐弟跪

次浊

 

 

老李有米

 

 

 

 

要去应试

全浊

 

 

 

大病盗汗

次浊

 

 

 

议论浪漫

七鸽八鸭

啄折竹菊

百尺铁笔

不必作色

全浊

 

独服猾贼

 

 

次浊

 

 

 

月落日跃

 

今读阴平、阳平声的古入声常用字表


a

bā   

bá    拔跋钹魃

    fā   

    fá    乏伐筏阀罚

    dā    搭褡耷答答应

    dá    达怛妲笪靼沓答回答

    tā   

    lā    拉邋

    zā    匝咂紮

    zá    杂砸

    cā   

    sā    撒手

    zhá    闸炸扎札铡

    chā   

    chá   

    shā    杀煞鎩

ia

    jiā   

    jiá    裌荚颊铗戛

    qiā   

    xiā   

    xiá    狭峡匣狎侠挟黠辖

    yā    鸭押压

ua

    shuā   

    guā   

    huá    滑猾

    wā   

e

    dé    得德

    zé    则舴择泽啧责帻箦窄

    zhē   

    zhé    辄摺蜇哲蜇辙折磔谪

    shé    舌折

    gē    鸽割胳搁

    gé    蛤葛阁格骼隔膈革

    kē    磕瞌

    ké   

    hē   

    hé    合盒郃盍阖曷貉涸劾核覈

    é   

o

    bō    钵拨剥

    bó    鈸脖博搏薄泊箔驳伯帛舶

    pō   

    mō   

    mó   

    fó   

uo

    duó    掇夺铎

    tuō    脱託托侂

    luō   

    zuō    作坊

    zuó    捽昨凿穿凿

    cuō   

    suō   

    zhuō    拙卓桌涿捉

    zhuó    着酌灼斫焯琢啄浊濯擢镯

    chuō    绰号

    shuō   

    guō   

    guó    国虢帼掴馘

    huō    豁劐

    huó   

ie

    biē    鳖憋

    bié    别蹩

    piē    撇瞥

    diē   

    dié    叠迭碟蝶牒谍跌垤耋瓞

    tiē    贴帖

    niē   

    jiē    接揭结疖

    jué    睫捷劫孑桀傑杰羯竭节诘截结袺洁拮桔

    qiē   

    xiē    歇蝎楔

    xié    脅协挟颉襭絜

    yē   

ue

    jué    绝厥蹶掘橛决诀抉矍攫倔崛爵嚼脚钁觉角桷珏谲蕨觖

    quē    阙缺

    xuē    靴薛削

    xué   

    yuē    曰约

i[?]

    zhī    汁织只掷

    zhí    絷执姪侄值直植殖埴职踯摭

    chī    ()

    shī    湿蝨失

    shí    十什拾实食蚀识寔湜石

 

i

    bī   

    pī    劈霹

    dī   

    dí    的嫡镝笛迪敌狄荻翟籴滌觌

    tī    踢剔

    jī    屐积激击

    jí    集辑急级汲伋芨疾蒺吉即棘亟殛极脊鶺籍藉瘠

    qī    七漆戚

    xī    吸息熄悉膝蟋惜腊夕析淅晰皙锡裼昔

    xí    习袭隰媳檄觋席蓆

    yī    揖一壹

u

    pū    扑仆

    pú    匍菩濮仆

    fú    弗绋绂黻芾拂福蝠幅辐服鵩伏茯匐

    dū   

    dú    独读牍犊渎椟毒

    tū    突秃凸

    zú    卒鏃族足

    sú   

    zhú    术竹 古乐器逐舳蠋烛

    chū   

    shū   

    shú    秫叔菽孰熟塾淑赎

    gū   

    kū    窟哭

    hū    忽惚

    hú    核鹘斛槲縠鹄

    wū   

ü

    jú    橘菊鞠掬局侷跼

    qū    屈诎麯曲

    xū   

ai

    bāi   

    bái   

    pāi   

    sāi   

    zhāi   

    zhái    择宅翟

    chāi   

ei

    lēi   

    zéi    贼鱡

    sēi   

    hēi   

ao

    bāo   

    báo    薄雹

    záo   

    zhāo   

    zháo   

    sháo    勺芍

    háo   

iao

    jiáo   

    xiāo   

ou

    zhōu   

    zhóu    轴妯

    shóu   


 



[1]李概即李季节。

[2]王应麟《玉海》:“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依九经例颁行。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修广韵》。”

[3]有的音韵学家则认为《广韵》所以将《切韵》中某些韵的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是由于这些开合韵母的韵腹发生了变化。

[4]据戴震考证,“冬”韵的上声本有“”、“ ”、“ ”三字,因字数太少,且不常用,故未立韵,而将它们附在与之音色相近的上声“肿”韵之中。在“”字下注明“此是冬字上声”。“ ”、“ 二字的反切下字为“”。

[5]据戴氏考证,“臻”韵的上声本有 、龀等字,因字少未另立部,而附在上声“隐”韵。

[6]据戴氏考证,“臻”韵的去声本有“龀”字,也因字少未另立部, 而附在去声韵。今按:韵无“龀”字。“隐” 韵“龀”字“初谨切”,又有“初靳切”一音,“靳”字在焮韵。

[7] 文与欣、吻与隐张氏本《广韵》分别注同用,与去、入声注独用不相承,钜宋本、元本、明本《广韵》均注四韵各独用。此据以注为独用。“欣” 字原作“殷 ,因避宋宣祖(名赵弘殷,赵匡胤之父)讳而改。

[8]: 此处戴震表中无字,也无说明。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同时以“魂”韵的入声“没”韵配“痕” ,所配“没”韵中有“麧”字。《广韵》“麧”小韵共有“麧”、“ ”、“龁”、“纥”、“淈”五字,下没切。有些音韵学书上认为此五字原为“痕”韵的入声,附在“没”韵。

[9]今人董同龢考证“黠”配“删”、“”配“山”,为误配,应颠倒过来使“”配“删”、“黠”配“山”。参见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102(1948,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本)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4243页。

[10] “映”原作“敬”,《广韵》因避宋翼祖(翼祖:宋太祖追封其祖父赵敬的尊号)讳而改。

[11]以下各韵的次序是戴震据考证重排的,《广韵》(泽存堂本)的原次序所标“同用”语较乱。

[12]此例取自《切韵考·声类考》。

[13]此例取自《切韵考·韵类考》卷四, 所列各字的顺序这里有所调整。其中被切字“菹”与切下字“葅”音同。

[14] “东”韵“梦”字莫中切,又武仲切;“送” 韵“梦”字莫凤切,又亡中切。武仲切即莫凤切之音,亡中切即莫中切之音。武、莫、亡三字声母同类,以上两类即据此系联在一起。

[15] “先”韵“萹”字布玄切,又北泫切;“铣”韵“萹”字方典切。方典切即北泫切之音,方、北二字声母同类,“博”、“方”二类据此可系联在一起。

[16]见罗常培《中国音韵沿革讲义》,清华大学。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8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17]高本汉(18891978),瑞典汉学家。1909年—1912年在中国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191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哥德堡大学校长,19561964年任皇家文史考古研究院院长。其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等。高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基础。

[18]见张煊《求进步斋音论》,北京大学《国故学刊》。

[19]见《黄侃论学杂著·切语上字总目》及钱玄同《文字学·音篇》。黄侃对唇音各类的归字与陈澧不同。

[20]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白涤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北京女师大《学术季刊》,1931年第二卷1)、黄粹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2)

[21]见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声纽考》(《东北大学季刊》第一期、《音韵学讲义》)、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燕京学报》第二十五期)、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汉语音韵论文集》、《问学集》)

[22] “俟”字属止韵,《广韵》床史切,属士类崇母,在《切三》《王三》中俟字作斄史反,斄字作俟之反与俟淄反,俟与斄互为切上字,不能与士类系联。《七音略》中“俟”、“斄”二字列在禅二的位置。《韵镜》中无“斄”,“俟”字也列在禅二的位置。

[23]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自1915年在《远东法文学校学报》上连载,中文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24]见白涤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女师大《学术季刊》21期,1931年。

[25]见黄侃《音学九种·切韵韵类考》,未刊,今存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资料室。

[26]见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收入《问学集》、《汉语音韵论文集》。

[27]见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28]见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9]一图称作一转。“转”本是声母依次与韵母相拼的意思,拼的结果列为一图。

[30]和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4个,齿音中多了5个,喉音中多了1个。《韵镜》的正文之前列了一个三十六字母与“清、次清、浊、清浊”的对应关系表,但“清、次清、浊、清浊”实际所包含的声母并不等于三十六字母。根据我们的观察,《韵镜》的声母共有38个。一说是42个,多出的4个是非敷奉微,详见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12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1]东、鱼二韵《韵镜》作开口,《七音略》也作开口,故这里列入开口,今人一般作合口。江、支二韵《韵镜》作开合,《七音略》作开口,应为开口。虞、模二韵《韵镜》作开合,《七音略》作合口,应为合口。宵(重纽四等)、歌、侵、谈、盐(重纽四等)、衔、严七韵《韵镜》作合口,《七音略》作开口,应为开口。

[32]臻韵只与庄组声母拼,其所属字居于二等格,有些书中把臻韵归入C类,那是把臻韵与真韵按同音来对待的。谆韵不与庄组声母拼,其所属字只居于三、四格。在《切韵》中谆韵归入真韵。

[33] 《韵镜》将“荣”字列在四等格,《七音略》列在三等格,应在三等格,《韵镜》与“营”字误倒。

[34]例外:“打”字韵属二等,声属端母。

[35]如果认为云母(喻三)已经从匣母中分化出来,象《韵镜》中所列的那样,则匣母就应从这些声母中去掉。

[36]例外:“地”字属三等c类韵,声母为定母。

[37]刘善经,隋河间人,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载《四声论》一篇,据潘规考证是刘氏所撰。

[38]见于《大广益会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39]见《悉昙经·卷五中·定异音》条。

[40]见《集韵·韵例》

[41]见《观堂集林·书张天锡〈草书韵会〉后》

[42]此为《平水韵》的韵目,诗中韵脚字后括号内所标者为二○六韵的韵目,下同。

[43]关于《中原音韵》所根据的基础方言具体属于何地,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依据的是当时的大都(今北京)音,一种观点认为大都作为首都只有几十年,当时还没有真正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所以依据的仍然是宋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汴洛音。

[44]罗氏考订的方法主要有二:“凡一音之中而括有等韵三十六母二纽以上者,即可据以证其合并,偶有单见,不害其同,此一例也。”“故凡全浊声母去声混入全清者,则平声虽与阴调分纽,声值实与次清无别,此二例也。”见《中原音韵声类考》,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四分,1932年;又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65页。

[45]下表据王力《汉语音韵》75页“早梅诗与守温字母对照表而制,其中音值采用王力《汉语史稿》上册110页“早梅诗”之拟音。

[46] 《中原音韵研究》,音韵学专著,出版于1936年,1956年商务印书馆重印。

[47] 《释中原音韵》见《燕京学报》第31期,1946年。

[48] 《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49]邵荣芬对《中原音韵》韵类的研究见《汉语语音史讲话》第四章,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50]邵荣芬在《汉语语音史讲话》中也将《中原音韵》的韵母确定为46类。

[51]拟音基本采自《中原音韵表稿》,在个别地方作了一定的调整。

[52]以上两组音中的古音多数为《中原音韵》的拟音,只有[y]母为《韵略易通》“居鱼”部的拟音。

[53]古“精清从心邪”五母与细音韵母(今齐、撮两呼)相拼的音叫尖音;古“见溪群晓匣”五母与细音相拼的音叫团音。

[54] 《五方元音》,韵书,撰成于清顺治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16541673)之间,共收8400余字,分12韵部,后6部各有入声相配,每部中依20个声母及声调的次第列字。作者樊腾凤,清直隶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精于音韵之学。

[55] “云”[j]母应与“蛙”母合为一类,如果这样处理,则《五方元音》的声母实际只有19类。

[56]尤韵(包括上、去)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有一部分变成了开口呼,如“否缶”、“谋眸侔牟”等字。

[57]如果中古合口一等韵演变到今音只含一个音素[],那么此类韵今音仍为合口,如“逋补布仆扑”等。

[58] 《类音》,音学论著,书成于康熙壬辰年(1712)。全书共分八卷。卷一是“音论”,卷二是“图说”,卷三是“切音”,卷四—八是“韵谱”。作者潘耒(1646-1708),江苏吴江(今吴江县)人,师从顾炎武,精于经史、音韵、训诂之学。

[59] 《韵略汇通》,韵书,撰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作者毕拱宸,明末掖县(今山东掖县)人。该书据兰茂的《韵略易

通》分合删补而成,分韵十六部,在体系上与兰书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十七世纪山东方言的语音系统。

[60] 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清音但声调后来变成了阳平,如:“痊诠铨荃筌”等。

[61] 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全浊音和次浊音,但后来变成了阴平声,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铢洙殊殳苔推涛焘(以上全浊音)猫捞摸捏捋勒(以上次浊音)”

[62] 《刊误》,《四库全书》列入杂家类,该书考究典故,引旧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作者李涪,曾官国子祭酒、宗正卿等职,后被流放,死于岭南。

[63]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