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味入肺,发散解表助肺气宣发

  2012-07-11
中国的八大菜系中,最流行的要数川菜了。那麻辣辣的味道,让许多人在汗流浃背的同时大呼过瘾。“辣”是川菜的特点,也是五味中最具特色的一味。

       为什么说它最具特色呢?我们来看“辣”字的写法,左边是“辛”,右边是“束”。《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是“辣,辛味,从辛,剌省声。”“辛”甲骨文写作辛味入肺,发散解表助肺气宣发

,从外形上看,它像古代的刀具。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对其的注解是:“辛,大罪也。罪人之象。”可见,在这里,辛已引申为“罪责”、“有罪”的意思。所以,凡是以“辛”为偏旁的字,大多都与犯罪、刑罚、杀头有关。比如“辞”,表示的是犯人的供词;“辩”,表示两个犯人在公堂上互相辩论。后来,人们便将这种刑罚加身的痛苦感觉诉诸于味觉,用来代指刺激性强烈的东西,这就是“辣”了。像人们吃完辣椒后,嘴里总有种火烧火燎的灼痛感,与此意正好相合。确切地说,辣只是一种刺激感,并不是一种味道,这就是它的“特色”,是它与其他四味不同的地方。而“辛”与“辣”也经常连在一起,称为“辛辣”。

       不过“辛”与“辣”还是有区别的。“辛”的刺激性稍微低一些,而比“辛”更“辛”的,就是“辣”了。一说到“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辣椒,它的味道非常强烈。后来人们在提到某种猛烈、凶狠之物时,也经常用到“辣”字,比如“毒辣”、“热辣”、“心狠手辣”等。

       中医认为,辣味是入肺经的,所以它很容易被肺所吸收。像有些人一吃辣的东西,脸上就会长小痘痘,就是因为肺受到了伤害。脏腑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会通过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让你少吃些辣。

       辣味有什么作用呢?《黄帝内经》有“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说法,也就是说,辛味有发散的作用。像我们吃完辣椒、生姜、大蒜之后通常都会大汗淋漓,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中医上,经常用做“解表药”。“表”就是人体的肌表,我们的皮肤就像一层天然的屏障,起着抵御外邪的作用。当这层屏障不结实的时候,外邪就会趁机侵入我们的人体。“解表”就是使毛孔张开,使汗出,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排汗使外邪排出,有点“开闸泄水”的意思。所以解表古又称“汗法”。像我们受寒或淋雨感冒时往往会喝点姜汤,再盖上被子发发汗,用的就是解表法。与“解表”相对的还有“固表”,简单点说,固表就相当于加固城墙,让外邪进不来。表固了后,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了。比如中药中有一个名方叫玉屏风散,它起的就是一个固表的作用。固表用的就是酸味的了。

       辛味不仅“能散”,还“能行”,这里的“行”指的是行气、行血。清代医家叶天士就认为“络以辛为治”,也就是说辛味能够通络。通络首选辛味,这是络病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像红花、川芎等药都是辛味的。再常见些的,比如说酒,酒是辣的。而中医里有许多是以酒来做药引子的,比如中医有个著名的方剂,叫“通窍活血汤”,就是将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等药用黄酒来煎,为的就是取酒温通生阳的作用,来疏通经络,使瘀血消散。还有很多药材多有酒来泡制,制成药酒,为的也是借助它疏通经络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