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新華
k. S7 c7 ~1 |" I( I
        自從黃興與宋教仁相繼謝世以後,有一天,日人大塚毅問中山先生,國民黨內還有些什麽最著名的人才?孫中山以朱執信廖仲愷胡漢民三人對。特別是對於朱執信與廖仲愷尤爲誇獎。本來國民黨內,人才輩出,而孫中山獨提出這三個人來,不知者以爲咄咄怪事,其實這三個人,的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可惜朱執信老早就死了,等到孫中山在鐵獅子胡同壽終正寢的時候,他所推重的三人才,已僅剩其二了。 9 M# ?3 O1 i- U
2 _' M% B- n( ?! E   Y0 q3 q$ z
        被孫中山特別推重的廖仲愷,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在國民黨諸領袖中,除老頭子自己外,要以他給我的印象爲最深刻。我覺得我對於他是有相當認識的。他有三個長處:第一,他是一位理財專家。他歷任國民黨的會計部長,對於經濟度支,支配極其得當,孫中山曾譽之爲天下的理財家。他不僅是善於理財,而且廉潔自守,掌了二十年財政,始終不妄用公家分文,一直到他被刺身死,他的住宅,還只是廣州百子路那所舊的小洋房,而且這還是他岳家送的;第二,他作事有魄力,有膽量,有決心,這在國民黨內諸領袖,只有奉化老總可以和他比擬;在黨外說,那只有袁項城有此長處了;第三,他的政治眼光很遠大,這一點,就是胡漢民朱執信也不及他,其餘的更不待說了。舉一個例來說,十三年國民黨的改組,是國民黨發展的基礙,而這次改組,以廖仲愷之功勞爲最大。
       孫中山於廖胡兩人中,雖然對廖特別推重,但他在前方督師的時候,後方留守的要職,委胡而不委廖。他北上的時候,代帥的交椅,授胡而不授廖。不知者以爲廖不如胡,其實中山自己是詳細知道。曾有一位心腹同志(這是我的朋友姑隱其名)去問他,何以不推重廖而推重胡?他說:我如果把大權交給胡,廖可以服從;如果把大權交給了廖,則胡一定不服,廣州從此多事矣。因這兩句話,就可以使我們知道廖胡之爲人了。
" w, h: U) X- k8 f6 R8 T
       但中山死了以後,廣州的大權,落入鮑羅廷手中,既不屬於胡,亦不屬於廖,不過在事實上,廖比較尚握有重權,胡則僅一空洞之外交部長及中央黨部之工人部長而已。他既非外交人才,更不善於作工人運動,這不過鮑羅廷和他開開玩笑而已。廖則以黨代表及財政部長之尊嚴,儼然爲廣州新政府之中心矣。本來在官位上是廖不如胡,至此反胡不如廖矣。胡漢民非肯屈居人下者,此中山在日,早已洞若觀火,中山既死,漢民失勢,豈肯罷休?故廣州從此多事矣。中山遠見,誠可佩也! : L   p8 U$ N$ [0 J: L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廖仲愷氏在廣州惠州會館(中央黨部)前被暴徒刺殺了。這對於廣州新政府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因爲那時的廖仲愷,雖非政府元首,但因其手握軍政黨財四大權,其重要實堪元首。廖仲愷之被刺,其背景顯然是帝國主義及廣州的失意官僚,因爲廖仲愷那時領導省港罷工,努力反帝運動,致招香港帝國主義之大忌,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至於廣州的失意官僚,尤其是直接的兇手,因爲廖仲愷銳意改革政治,提出軍政財三權的統一,使一般封建割據者及貪污者大起恐慌,而那些曾經做過都督元帥的要人,本來不把如老廖這些人放在眼裹,如今跟著自己反而失勢,彼人如此得意,自然要妬火中燒,恨不能引刀而一快了。
        其實當時暴徒要暗殺的人不只是一個廖仲愷,一共是四個人,除廖仲愷外,計有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衞,高等顧問鮑羅廷。在此諸人中,暴徒尤其注意,必欲得而甘心的,是廖仲愷與蔣介石,但蔣身爲軍事領袖,警衞森嚴,而且他常住黄埔,不常來省行刺非易,所以廖仲愷就不幸首先做了犧牲了。 2 o+ Q# O" }! C( [

         兇手究竟是誰呢?說是香港總督,又未免空洞,後來一打聽,主要的兇手是胡毅生,這位胡先生,就是開府廣州,榮任代帥的胡外交部長漢民先生的令弟,於是弄得我們這位外交部長也是嫌疑極重。因爲據兇手的供狀,不僅是胡毅生出錢主使的,而且此事還曾在外交部長公館中開過幾次秘密會議。事情發覺以後,胡毅生一溜煙跑到香港去託庇香港總督保護去了,可憐我們的胡代帥——不!錯了!胡外交部長,不能不暫時有屈在黃埔一個小房裏休息幾天。 / H1 C5 Q- Z4 [/ Z: S

        東街事發,五羊城中,不能安身,胡毅生固早已一走了之,其餘的人物,也紛紛逃避。幸而我們胡老先生資格老,牌子老,雖然吃了一點眼前虧,究竟還沒有什麽了不起。好在奉化將軍尚念舊情,包魚顧問不爲已甚,於是我們這位外交部長,就有機會出洋考察去了,有詩爲證:
c4 m+ h' F" r
何物廖仲愷,一死何足奇?
恨我觸霉頭,主席未到手。 # r4 U- p/ P! a6 S0 l
兩把爛交椅。一雙空頭銜。
兇手原非我。牽來黃埔居;
淡茶並粗飯,儼然待囚徒。 ( S' @! s5 p9 F
威風今何在?想起好傷心!
幸得有機會,出洋考察去;
他日若得志,不忘報今仇!
G7 k6 H) e
                               ——以上《廖仲愷與胡漢民》,首发于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出版之《現代史料》第二集(上海: 海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