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希望有一本既简单易懂又系统的人性心理学著作,可以使工作和生活上有需要或者感兴趣的朋友,快速地了解关于人之本性的种种解释。但是,这方面的著作确实太少,几近于无,只能从各种心理学著作中零星地、粗略地加以了解。所以,我不得不依靠自己浅薄的知识,自己动手写这样一本书。我的初衷是希望将人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通俗,更真实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加以理解,但同时也更系统更全面。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讨论到人性,你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样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苦苦思考的问题,而且从来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我不是研究人性的哲学家,但我知道:几乎毫无例外地,人性中的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充满了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哲学观点。
敬请读者理解,这本书并不打算对那些尚没有定论的问题强行做出哲学上的人性定义--试图作出这种定义在我看来是徒劳无益的。
尽管这些问题很重要,尽管对这些问题确凿无疑的解答,可能是你感兴趣的,可能是你看到这本书时的第一反应。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选择另一种视角来讨论人性,这个视角就是:心理学。
某种程度上,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并不是寻找人性的终极答案,它更侧重于从人之种种行为出发,对产生这种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或者反过来,内在心理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特定行为。简而言之,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从“特定行为”与“特定心理”之间的“关系”入手的,本书也是以这种“关系”为主要脉络加以展开的。
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关系”。
就在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老太太被卡在马路的护栏中动弹不得,竟然无一人施以援手,最终死去。相关评论大都是抨击马路过客如何冷漠,社会道德如何败坏。这些评论正确吗?只是举手之劳,并不损害自身的任何利益,人们为什么还是没有帮助这位老太太?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们道德败坏--至少心理学家不是这样认为的。
一个同类的事例发生在纽约。一位酒吧经理在凌晨遇刺,38位邻居中的大部分人听到了他刺耳的求救声,但无一人施救。当时社会评论一致认为那些邻居道德败坏,但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正是从这个现象出发开始探究人们行为的内因--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史上经典的“旁观者效应”的起源--人们并非是道德败坏,也许是没有注意到,也许是希望别人能够提供帮助,而不是自己。
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其背后很可能是深层次的人性因素在驱动。那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也可能只是某些想当然的谬论。
每一件事都有因由,每一种行为都可能是内在人性的反射。本书试图将各种行为背后的内在因由揭示出来,使读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些人可能会问:对人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人们毕竟不想去浪费时间读一本无关紧要的书。我的解答是这样的: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知道员工为什么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他就无法进行恰当的管理;一个销售员如果不知道客户在什么情况下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或者客户的行为表明什么样的心理,他就无法完成成功的销售;一个家长,如果不能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说谎,那么他也无法教育好孩子……人性是行为产生的根源所在,人们的每一种行为态度都有人性上的因由,只有知道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才能选择更好的行为方略。
最后,祝愿读者朋友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望您提出宝贵的意见。
作者
2011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