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苏州知府况锺病卒于府衙。况公为官清廉,身后无蓄,其灵柩难归江西故乡。这时,一位身材魁梧的汉子来到况锺灵堂前,大声疾呼:“况公为官如此清廉,谁忍使其骸骨不归故里?”遂取出百金,投置灵台,他人争相仿效。此人姓吴,名海舟,是况锺生前挚友及幕僚。况锺卒后,他不但出资为其举办丧事,又为况公撰《行状》,并护送其棺木归南昌靖安老家。 海舟为东山武山人。原名吴敏,字思德,海舟为其雅号,并与况锺有关。吴海舟是春秋时吴王族后裔,始祖吴濮婪避乱率族隐居太湖东山,并改为濮姓,直到南宋初年,海舟的曾祖吴百生率族人赴临安向朝廷叩请,才得旨恢复祖姓。吴海舟兄弟3人都是有名的诗人及大商人,他弱冠即浮江绝淮,至鲁卫宋陈及湖湘荆楚等处商贾,无远弗至,资财甚富。宣德年间南昌况锺被朝廷派来任苏郡守,闻吴海舟贤而有才,且长于经济,亲自到东山上门拜访,请其到府衙任幕僚。吴海舟为一代儒商,志在四方,不想做官,开始多次谢绝,后见况锺爱才心切,上任后为苏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被况公精神所感动,遂辟乃起就,至郡府作事。况锺雅爱之至,凡府中重大事情,都请海舟参与议事。海舟均能抒己之见,凡民之利,政之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弗以私利为心畏,而避让退缩之。 苏州沿海卫所,有备抗倭官船数十艘,因为造船的材料均由州县提供,那些卫所的军官就每年把这批船只拆毁沉没,再借造船的名义,向州县百姓摊收造船税。海舟至沿海卫所实地调查后,向况锺提议,由卫所自购造船物料,而州县只派遣工匠,互相进行钳制。这样一来,卫所将官见无利可图,也就不拆船了。不久,朝廷以海舶不继,命有司速造。苏府当造船36艘,奉行甚急。海舟对况锺曰:“材非土产,何能速办耶?”提议府衙出价,让军卫俾自收买,复给工役,可事庶两便。况锺准其言,报之盐司。卫所工役免去了一场灾难,为感吴敏之恩,给其取雅号“海舟”,意即大海中救人之舟船。《故中议大夫赞治尹苏州府知府况公行状》 长达2500字,吴海舟在其文中谈到助况公办苏郡“减浮粮”、“定济农仓”、“立义役仓”三件事,其中有一件事办得极为出色。况锺任苏州知府后,在江南巡抚周忱的支持下,锐意改革税粮。他针对各县旧额官田起科不一,租粮既重,农民不堪重负的现状,减四斗以下十分之二,四斗以上十分之三,永为定制。苏郡一下就减粮七十二万一千余石,苏州百姓欢欣鼓舞,户部大臣却寻来阻之,刚正的况锺也感到压力很大。海舟对况锺曰:“减秋粮,免夏税,公乃承圣谕,恩泽于民,有何不可,难道要朝廷失信于民?”况锺听后转忧为喜,户部大员也被堵住了话路。 东山吴氏富而好义,海舟之子天襘任东山粮长30年,从不以累人。凡遇荒年歉收,均用家资充以交粮,为地方贫者办了许多好事。苏郡闹粮荒,他又舍财粮以赈恤,事闻于朝廷,诏旌其庐曰“尚义”。正统年间,吴海舟父子准备出巨资在东山具区港上建一座大桥,事闻于郡守况锺,况公极为赞赏,还同邑令及海舟父子同往勘察桥址。可此事一拖数十年,直至弘治初年,这座耗金百铤,长一十六丈,高三丈九尺,东西为石堤,延袤又各四十余丈的大桥才建成。竣工之日,工部大臣、郡守、邑宰均前往庆贺。时况锺与吴海舟早已作古,海舟之子天襘作《素箑行为苏州太守况公作》一诗以悼念况公。 施槃是明朝开国后苏州府出的第一个状元,也是又一位同况锺有联系的东山人。宣德年间况锺任苏州知府后,利用明初籍没张士诚宫第封存的建筑材料,重建了吴县学府,时隔数年后的正统三年(1438)夏,池中荷花一茎开出三朵荷花,这年乡试,吴县施槃、周郁、张献考中举人,一时传为奇闻。第二年,施槃金榜夺魁后,吴中士大夫于农历四月十四日“相与具牲设奠于先师”,并置酒合为况太守庆贺。苏州卫指挥谢钦、通判潘叔正、推官方矩、照磨赵中、知县吴复、邑人刑部主事赵伦、监察御史柳华等都参加陪同共庆,翰林院侍讲刘铉特地作诗记此盛事。是年七月,在苏州通和坊吴县县学内建有“贺况郡守建吴县学出状元诗并序”碑,此碑至今犹存。然天不假年,施槃中状元次年(1440)农历五月丁卯在京不幸病逝。消息传出,天下无不为之悲痛、惋惜,朝中馆阁及苏州郡守等诸公都有挽章。施槃的灵柩运归东山,葬于黄岗金塔下祖茔旁,大学士杨溥为之作哀词及墓志铭。 吴惠为东西山历史上进士之始,官至广西桂林知府、广东布政使参政(三品)。为官清廉有政绩,卒后入祀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况锺也对吴惠有知遇之恩,吴惠年少时不甚敏慧,20岁时还未业举子,当时他给吴县的一位长邑当随从,并随其丞督米京师。在途吴惠日歌诗自得,出言不凡,县丞奇之,从京师归邑后,把吴惠之才言于县令,县令又言于郡守况锺,况公召之相问,益奇之,于是吴惠充吴庠生,成为了一名县庠生员,即国家正规学校的学生。在县庠生读书时他很认真,常端坐夜读,灯火通夜不灭。县学里的一些学生去骚扰他,见他这样学习刻苦,于是戏者去。逾年,吴惠领乡举,宣德年间登丁未科进士。 来源:苏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