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市的街

 文山书院 2012-07-13

津 市 的 街

王 泸

津市在元末明初是以漕运为主的渡口,到明嘉靖年已发展成千家之集的市镇。清代顺治初年,津市归澧州治理,因为“商贾舟楫所会,市长数里,约万余户,人杂事繁奸匪易藏,颇称难治”。到了清道光年,津市已是“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的城市了,于是,清末至民国,津市渐形成四街四十八巷的街市格局。

津市此时的街市极有特色,它是数十座基址宽敞、殿宇恢宏的宫庙和十多座圆拱石桥组成的街市,店铺酒肆,鳞次栉比,粉垣木壁,旗幡飘扬,青瓦连片,阁榭万重,小桥流水,连街接市,乌篷摇曳,穿街而过。正如明代文人何景明旅津作《津市打渔歌》诗曰:“江边酒楼燕估客,割鳍斫脍不论百,楚姬玉手挥双刀,雪花错落金盘高。”津市的四条街是正街、后街、河街、夹街。正街是指中间一条直街,西起杨湖口,东到青龙庙,约六里长,将数十座宫庙和数座石拱桥连接起来。杨湖口在清代是津市风光最美的地方。《直隶澧州志》载:“津市后湖,一名白杨,与街俱远,碧烟断虹桥通焉,垂柳千株,茶楼酒肆,间露于绿荫卡,而晚艇芰荷,夕阳箫鼓处,览胜者恒于斯。”杨湖又称白杨湖口,是西端的一个口子,津市的街市发展于此。杨湖口到巷口的一截街为衙署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澧洲州判移驻津市,在此地设州判衙署,称“东廷衙门”。嘉庆十五年(1810年)州判郑鄢霖又重修津市的“东廷衙门”。衙门修得很气派,门前一对大石狮,四根黑漆木柱支撑着牌楼,甬道两边是小天井,中间是正堂,堂内铺大石砖,十分宽敞。州判的坐桌在四阶之上,两旁有护栏,便于府视审案问事。另有大堂二间,钗门三间,东西门各一座,东书房各三间,寝房三间,吏胥房六间,头门三间,照墙一座等等。

从衙署街往东走数十丈就是一座庙宇,称华光殿,殿门往东南向有一段小坡,因此地罗姓多,称罗家坡。坡下十丈处,又是一座庙宇,一座关帝庙,又称关爷楼。关帝本是广东会馆供奉的菩萨,但关爷楼却是众会馆共同敬神和做会的地方。关公以桃园结义的义气和千里送京娘的忠心享荣于世,做生意最忌欺诈、蒙骗,人们希望彼此以关老爷的忠义来处世为人。关帝庙庙门上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

起新城奔樊城会古城坐荆城艰苦备尝无二志

    恭玄德友翼德擒庞德释孟德神明莫测显孤忠

此对联工整,内容精湛,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关羽一生为人的准则和功德。有了对联的烘托,关帝庙香火更旺。关爷楼下面便是大码头了。大码头是澧州历代送迎官宦的地方,为显其尊贵,便称大码头。清咸丰五年,大码头建有一座朝阳阁,此阁约三丈余高,有三层,青砖砌成。阁顶飞檐重叠,碧瓦琉璃,放眼眺望,关山苍松,澧水清波,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阁檐前嵌着一块金匾,上写“大观在上”,意思是可观无数风景,市民又称朝阳阁为大观楼。中间一层可供游人小憩,摆有石桌石凳,最底层基址最大,中间有拱形圆洞门,通澧水河码头,以便行人和装卸货物上船。与大码头毗连的就是观音桥了,观音桥东西相跨,在小河汊上将两片水洲街市连接起来,十分壮观,因观音桥是集市中心,行人稠密,店肆毗连,此桥有一丈二尺宽,三丈多长,可行驶车轿。为了方便行人歇息,桥旁还修有凉亭,小巧玲珑,赏心悦目。

过了观音桥,又有一座朱甍碧瓦、雕檐画栋的庙宇,称水府庙。水府庙是因津市年年涨大水市民捐助而修的,每年春夏季节,人们都沐手焚香,磕头作揖,在此水府庙进香,保佑百姓不遭水患。水府庙再往东走数十丈,就到了新码头。新码头是民国初年,轮船首次通航长沙,长津轮船公司在这里修建的客运码头,称新码头。走过新码头往东,一条小巷穿街而过,因此巷姓祁的较多,人们称为祁家巷。下面紧挨着一座土地庙,敬奉土地公公,因津市土地坊特别多,此处土地庙建成后,人们便称为新建坊,意思是新建的土地庙。再往东走就是津市最大的庙宇——万寿宫了,整个基址占了半截街,门楼高耸,飞檐翘立,甚是气派。紧接着万寿宫的又是一座宫庙,叫三元宫,是旅津江南籍人,以安徽南部为主,还包括江苏、浙江等地的人所建。江浙人和万寿宫的江西人挨得很近,是街邻又是密友,他们相处得很和睦,共同做生意都发了财。

走过了两宫,接着是三个小巷,称拐子巷、石家巷、汤家巷。小巷很窄,下水道不畅,一遇雨天,积水成潭。小巷的居民家家都有高木屐。再往东走,就到了广东人的会馆南华宫了。广东人很会做生意,不与江浙、福建、江西人争热闹抢地盘,独占东面冷清一些的街市,却占了整个街市三分之一的生意。紧挨南华宫的是双济桥,也就是现在的汪家桥,此桥贯通桥东河州小街,又有水路接西街的热闹街市,广东人据此口子上,很有眼力。过了唐代修建的元和宫,就是街尾的法华桥和青龙庙了。津市的正街区有六里长,基本是宫庙和石桥连接的街道,难怪当年津市人称“三步一宫,五步一桥”,的确颇有特色。

津市离正街往北数十余丈有一条后街。后街不长,只有三里多的路程,西起大巷口,大巷口是连接澧州与津市要冲之道往东走,就是人和、甘家巷子、牌楼口。牌楼口位于天后宫的前面。牌楼是津市本地人修的,因津市本地人开始不愿意福建人在津市做生意发了财,故修一座牌楼断福建人的脉气。福建人与本地人干起仗来,相互拆台。后来在刘公的劝阻下,福建人与津市人终于和解,并拆了牌楼,但该街却从此叫作牌楼口。过了牌楼口,来到一个拐弯处,街道成“之”字形,很窄,因此地居住人多姓单,人们称此拐为单家拐。拐弯的口子上有一座城隍庙,称为城隍庙街。过了此街就是财神殿,供财神赵公明。此殿是外籍人与本地人共同敬财神的殿宇,到了民国初年,成为津市聚商银价之所。听老人们说,此处乃风水宝地,总是断不了财。再往东走,就到了后街的尾子二圣庙和傩愿坛。二圣庙是供钟相、杨么的庙宇,也是津市渔民做“杨泗会”的地方,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成千的渔民在此烧香,放花炮、摆酒席,祭祀二神,保佑渔民一年清吉发财。傩愿坛是津市本地人与外籍人还傩愿的地方。傩愿坛搭有戏台,高五尺许,四旁有木柱,中内设香案,案后供傩神,专演傩堂戏。此戏班称坛,开演叫开坛,演出剧目大多是孟姜女的故事,人们还傩愿仪式后唱傩戏“孟姜女下池”,求傩神孟姜女保佑。津市的的后街也是由宫庙、石桥、牌楼组合而成。除了后街,还有一条河街和一条夹街。河街是靠澧水河北岸的一条小街。靠河坡的是一排排别有韵致的吊脚楼,一般是贫民住的地方。正街与后街之间有一条小街叫夹街。夹街虽小,但津市的风味小吃店基本汇集于此,如江苏扬州行会开的春乐园饺饵馆,津市本地行会开的王盛锦卤菜馆,长沙行会开设的企园酒家,津市本地行会开设的津津点心铺等等,真是三步一馆,五步一店。除此外,夹街是妓院最多的地方,每当夜晚降临,夹街各店就亮起了灯笼,一片红光闪烁。妓院门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妓女,打情骂俏,拉客推人,各小吃馆富人们大吃大喝,穷奢极欲,一片繁闹之气,也一派乌烟瘴气。

津市清末民初除了正街、后街、夹街和河街,还有一条南北向的横街,北起会仙桥,志到谷家巷。会仙桥是连接后湖内河港汊的交通要塞,将津市以西的两大陆州连成一片。顺桥向南走几十丈就是紫微场。紫微是星座名,三垣之一。《晋书》载:“紫微垣十五星,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所居。”紫微是古星,又是天帝所居,津市本地人修此场,以示吉祥。走过紫微场,就来到了三洲驿。驿是驿站,古代传递官府文书人中途歇息的地方。三洲有几说,一说是津市的三洲;晒网洲、落雁洲、棋盘洲。一说是明清之际的澧州兰江水泽,另设有马驿、清华驿、大龙驿。过了三洲驿,将此驿与关庙街连成一片是接龙桥。关庙街向南走是别有风味。最后到了南端街尾,就是书院街。此街在清康熙三十一年建有澹津书院,民国初年改为津兰小学。解放后合为一完小。

津市的四街四十八巷的格局从民国初年一直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建立后,市委市政府筹集资金,发动全市人民大修街道。将大巷口、牌楼口、天后宫、一文拐铺设水泥街合并称为生产街。把五通庙、灵宫殿、关爷楼、大码头、观音桥合并为中华街。商会街和后街并为人民街。三元宫、拐子巷、石家巷、汤家巷、祁家巷、新建坊、太子庙并为西河街,将拐子巷、石家巷、汤家巷、鲢鱼当、上南宫、韩石巷并为东河街。一文拐、龙法寺、关庙街、会仙街并为建设街。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止,津市的街市基本上都铺上水泥,市民穿木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津市的街市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大力修建街道。津市往北古后湖处,兴建了以晋代吏部尚书,囊萤照读而名扬天下的车胤命名的车胤大道,西起与澧县接壤的涔水大堤,东到小渡口,全长8里,乃贯穿东西的通衢大道。又兴建了以津市嘉山孟姜女传说命名的孟姜女大道,南至窑坡渡北至涔水大桥,全长十四里乃南北贯穿的通衢大道,还有北大二路,更具规模的北大三路等等。自80年代末雄伟的澧水大桥飞架南北,将津市南北街市连接成整体,数十条纵横的街道两旁边修建起数百座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上各式车辆穿梭来往,像一条彩色的河在流淌。两旁高大的常青树覆盖着一条条美丽的林荫道,绚丽的绿化带奇花民卉,竟相争妍。

21世纪初,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津市的街道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将三湖公园装点一新,又兴建了九澧广场、江南明珠广场、皇姑山广场等街心街头广场,成了津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宝地,并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光荣称号。入夜,无数的街灯像一串串珍珠链子系成方形或圆形,分不清是天上的星星还是人间灯火。各种商店的橱窗晶光透亮,陈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步行街风味小吃,样样俱全,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夜市中漫游,香气熏得你未尝先饱。

朋友,当你站在这繁华、宽阔、高楼如林的大街上,抚今思昔,能不感慨万千吗?不过,在为家乡渐变为现代化城市感到骄傲的同时,又觉得当今现代化的街市似乎缺少了几百年来的津市个性特色。我觉得一座城市,应该注重内外具兼的文化特质和魅力?是高楼入云,霓虹闪烁,车如流水,通衢宽平?非也。所谓文化特质和魅力应该是塑造外在个性化及内在的城市精神和高民精神。津市当今的街、市,与全国、全省许多城市一样,一栋栋千篇一律的楼房,索然无味,全无津市在明、清时由宫庙、石拱桥组成的街市古韵,钢筋水泥渐淹没津市鲜明、独特的个性化的建筑文化,以及由此彰显的因澧水黄金水道而充满新鲜活力的城市精神,十三省市移民及其后裔们和谐相处、创新奋斗的市民精神。因此,怎样在建设现代化街市时,保留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古韵建筑、历史风貌、继承和弘扬城市个性,把握和创新城市精神,是现代城市建设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