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月米 2012-07-18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凈化吸入的空氣并調節其溫度和濕度。它是最重要的嗅覺器官,還可輔助發音。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竇(鼻竇)三部分。鼻的骨架由上側及外側的軟骨所組成。在鼻腔的上方,上后方和兩旁,由左右成對的四對鼻竇環繞,鼻腔和鼻竇位于顱前窩、顱中窩、口腔及眼眶之間,相互之間,僅收一層薄骨板相隔,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部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

  • 1 基本簡介
  • 2 外鼻簡介
  • 3 鼻腔簡介
  • 4 鼻竇簡介
  • 5 血管神經
  • 6 嗅覺產生
  • 7 周圍器官
  • 8 小兒特點
  • 9 解剖生理
  • 10 相關詞條
  • 11 1

鼻 – 基本簡介

鼻鼻基本簡介

有些動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過濾空氣中的灰塵作用。圓口綱具有一個外鼻孔和單個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對嗅葉發出的神經。魚類一般有成對外鼻孔和成對嗅囊,軟骨魚的外鼻孔位于吻部腹面,硬骨魚則位于背面。陸生脊椎動物由于呼吸空氣,嗅覺器與口腔相通,出現了內鼻孔。

內鼻孔出現后,鼻腔就兼有嗅覺和呼吸兩種功能。兩棲類的內鼻孔開口于口腔前部,鼻腔內嗅粘膜平坦,一部分變形為犁鼻器——一種味覺感受器。爬行類嗅覺較發達,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擴大。鳥類鼻腔結構與爬行類相似。

哺乳類生有次生顎,內鼻孔后移至咽部。由于嗅覺高度發達,結構較復雜,表現在鼻腔擴大和鼻甲骨出現。鼻甲骨是盤卷復雜的薄骨片,外覆布滿嗅神經的嗅粘膜,使嗅覺表面積大為增加。水棲種類嗅覺較退化,如鯨和海牛;有些動物的嗅粘膜擴大至鼻腔外,嗅覺極靈敏,如狗。

鼻 – 外鼻簡介

鼻鼻球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軟骨為支架,外面覆以皮膚構成。外鼻形如三邊錐體,突出于顏面中央,易受外傷。

上端較窄,最上部位于兩眼之間,叫鼻根。

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兩側為鼻背。

鼻尖兩側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處的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線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部成鼻額縫,外緣接左右兩側上頜骨額突,后面以鼻骨嵴與篩骨正中板相接,下緣以軟組織與鼻外側軟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寬薄,易受外傷而骨折,發生鞍鼻,由于血管豐富,骨折復位后易愈合。

血管:外鼻的靜脈主要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由于內眥靜脈經眼上、下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且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動,故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時如誤擠壓或治療不當則有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之虞。

鼻 – 鼻腔簡介

鼻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是位于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以粘膜和皮膚而構成。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后徑大于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后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后方經鼻后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于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固有鼻腔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粘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腭構成。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多偏向一側,偏向左側者多見。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匯聚吻合叢,稱黎氏動脈區或克氏靜脈叢。約90%的鼻出血(鼻衄)發生于此,臨床上叫易出血區。

鼻

外壁構造復雜,由鼻骨額突,淚骨,篩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組成。[如圖:鼻腔外側壁(鼻甲切除)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呈階梯狀排列的、略呈貝殼形的長條骨片外覆粘膜,稱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間隙分別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窩叫蝶篩隱窩。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叫總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可見一個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圓枕形隆起叫篩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篩隱窩有鼻旁竇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

頂壁:很窄,呈穹隆狀,與顱前窩僅以篩骨垂直板相隔。篩板薄且脆,受外傷易骨折,且為鼻部手術的危險區。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與口腔相隔。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質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對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黃色或蒼白色,內含嗅細胞,能感受氣味的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紅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纖毛,可凈化空氣并提高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鼻腔呼吸區粘膜的無纖毛柱狀細胞表面有豐富的微絨毛,粘膜下層含豐富的粘液腺和漿液腺及杯狀細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漿液,對空氣起到調濕作用。鼻腔呼吸區粘膜面積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個鼻甲及相應的三個鼻道亦增大了粘膜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粘膜下毛細血管豐富;當冷空氣進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氣片一樣對其起到加溫作用。據測試:0℃的冷空氣經鼻、咽進入肺部,溫度可升至36℃,與人體正常體溫基本接近,可見鼻腔對冷空氣具有明顯的加溫作用。

鼻 – 鼻竇簡介

鼻鼻竇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面骨內的含氣空腔,又稱鼻旁竇。鼻旁竇由骨性鼻旁竇表面襯以粘膜構成,鼻旁竇粘膜通過各竇開口與鼻腔粘膜相續。鼻旁竇對發音有共鳴作用,也能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由于鼻腔和鼻旁竇的粘膜相延續,鼻腔炎癥可引起鼻旁竇發炎。

一般左右成對,共有四對,為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竇的大小和形態各有不同,常有發育變異,鼻竇內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各竇均有竇口與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竇口的所在部位,可將鼻竇分為前后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及額竇,均開口于中鼻道;后組鼻竇包括后組篩竇、蝶竇,前者開口于上鼻道,后者開口于蝶篩隱窩。故在前鼻鏡檢查時如發現中鼻道有膿,知系前組鼻竇炎所致,后組鼻竇為發炎時見下流之膿液積聚于嗅裂,如改用后鼻鏡檢查,則可見上鼻道或嗅裂后段有膿,藉此對臨床鑒別診斷方面有其重要意義。

四對鼻旁竇中上頜竇最大,位于上頜骨體內,上壁是眶下壁,較薄,當上頜竇炎或腫瘤時,常可破壞骨質侵入眶內;下壁鄰近上頜磨牙,緊鄰骨質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頜竇;前壁在眶下孔下方處較薄,進行上頜竇手術時即由此處鑿開;內側壁為鼻腔外側壁,鄰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質較薄,上頜竇穿刺即由此處刺入。上頜竇開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開口位置較高,所以上頜竇發炎化膿時引流不暢,易造成竇內積膿。額竇開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篩竇開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

鼻 – 血管神經

鼻

鼻及鼻竇的血管及神經

(一)動脈

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ophthalmi cartery)及頸外動脈的上頜動脈(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其行徑分布如下:

(1)眶下動脈:經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頜竇。

(2)腭大動脈:出腭大孔經硬腭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篩前動脈、篩后動脈中隔支、上唇動脈、腭大動脈、鼻腭動脈在鼻中隔前下部構成豐富的動脈叢為鼻出血的好發部位。

(二)靜脈

鼻腔下部靜脈匯集成蝶腭靜脈,進入上頜靜脈,最后匯入頸外靜脈。前部靜脈導入面前靜脈,鼻腔上中靜脈則沿篩前和篩后靜脈導入眼靜脈,最后引流于海綿竇。

(三)神經

1、嗅神經由鼻腔嗅區粘膜內的嗅細胞神經纖維集合而成,通過篩板而達嗅球,嗅神經由管狀鞘膜所包圍,此管狀鞘膜與硬腦膜相連,因此嗅粘膜受到損傷和感染,細菌即可經嗅神經鞘膜感染到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并發癥。

2、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眼神經經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的前部。上頜神經在翼腭窩形成蝶腭神經節,分出鼻后上神經和鼻后下神經,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竇,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上頜神經還分出上牙槽神經后支及眶下神經,前者分布于上頜竇及牙槽;后者分布于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段。

3、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1)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收縮,分泌液減少,由來自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巖深神經、翼管神經、蝶腭神經節分布于鼻腔內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擴張,分泌液增多,由來自面神經分出的巖淺大神經和翼管神經到蝶腭神經節,節后纖維再分布到鼻腔內。

鼻 – 嗅覺產生

鼻鼻子外形

鼻腔嗅區粘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嗅區粘膜由感覺細胞、支援細胞和基底細胞組成,感覺細胞接受嗅刺激,它們的突觸匯合成嗅神經纖維,通過嗅球到達嗅覺中樞。固有層內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達嗅區的含氣味顆粒,刺激嗅毛產生沖動,傳入大腦嗅區產生嗅覺。如嗅溝阻塞、嗅區粘膜萎縮、顱前窩骨折或病變累及嗅覺徑路均可造成嗅覺減退或喪失。

有的孩子鼻子經常出血,平時總喜歡捏鼻子,似乎鼻子總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關系的。不要經常捏鼻子,這容易引起鼻出血。當然,鼻出血后鼻子裡會有干血痂,不捏難受,可以用石臘油點鼻劑點鼻軟化。小孩鼻出血如查下來沒有實質性情況不要緊的,平時注意不挑食,吃點維生素K4,等他長大后會好的。

鼻 – 周圍器官

鼻鼻周圍器官

鼻子周圍分布著眼、耳、咽、口腔、顱腦五大器官。

鼻與眼的關系:(1)鼻淚管上接淚囊,向下開口于下鼻道前上方,眼與鼻借此相通。若淚小管異常或淚小管至鼻淚管阻塞或狹窄,可使淚液不能排出;鼻阻塞亦可使淚液不能進入鼻腔,致發淚溢。(2)各鼻竇與眼眶之間僅隔一薄骨板,其中有不少血管和神經通過。故鼻竇或眼眶遇有炎癥、腫瘤或外傷(包括手術損傷)時,常相互影響。

鼻與耳的關系:位于鼻咽側壁的咽鼓管咽口,適在下鼻甲后端約1~1.5cm處。故下鼻甲腫脹或肥厚時引起鼻塞,亦可影響咽鼓管通氣和引流,而出現耳鳴和聽力下降等耳部癥狀。

鼻與咽、口腔的關系:鼻腔向后止于后鼻孔并通向鼻咽部從而與口腔發生聯系。后組鼻竇發炎時,其分泌物可通過后鼻孔經鼻咽自口腔排出。

鼻與顱腦的關系:鼻腔和篩竇頂壁即顱前窩底,蝶竇頂壁及側壁即為顱中窩底,額竇后壁即顱前窩前壁。鼻腔和鼻竇與顱腦這種密切的解剖學關系,是發生鼻源性顱內并發癥、鼻顱先天性疾病、鼻和鼻竇手術損傷顱內以及鼻顱復合外傷所致鼻內出血、腦脊液鼻漏和失明的解剖學因素。

鼻 – 小兒特點

鼻小兒鼻炎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氣體進出的門戶;同時,又是嗅覺器官。小兒的鼻部結構與成人有所不同:

(1)由于面部顱骨發育不全,小兒的鼻和鼻腔相對地短小。新生兒及初生數月小兒幾乎沒有下鼻道。以后,隨著年齡的成長,面部顱骨、上頜骨的發育以及出牙,鼻道逐漸加長加寬。到4歲時,下鼻道才完全形成。

(2)嬰幼兒沒有鼻毛,鼻粘膜柔弱且富于血管,故易受感染。感染時,由于鼻粘膜的充血腫脹,常使狹窄的鼻腔更加狹窄,甚至閉塞,發生呼吸困難。即使是一般感冒,嬰幼兒也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拒奶以及煩躁不安。

(3)嬰幼兒的鼻竇不發達,出生時,上額竇及篩竇雖已形成,但極小,額竇及蝶竇則完全未發育。以后,隨著年齡的成長,面部顱骨和上頜骨逐漸發育,鼻竇也逐漸發育完成。但各個鼻竇的發育也不完全一致,如上頜竇,2歲后開始迅速增大,到6歲時已較寬而深;篩竇的發育速度與上頜竇相似;生后第2年額竇開始出現,6歲時如豌豆大小,12~13歲時才發育完善;蝶竇到3歲時才與鼻腔相通,6歲時此腔開始很快增大。由于年幼兒鼻竇發育較差,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但極少引起鼻竇炎。

(4)鼻淚管在年幼兒較短,開口部的瓣膜發育不全,位于眼的內眥。所以,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往往侵及結膜,出現眼瞼紅腫、眼屎多等癥狀。

鼻 – 解剖生理

鼻鼻生理解剖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竇三部分構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鼻竇開口于鼻腔,兩者粘膜互相移行連為一整體。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幾個部分。

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腭突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軟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軟骨(alar cartilage)等組成。各軟骨之間為結締組織所聯系。

大翼軟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馬蹄形,各有內外兩腳,外側腳構成鼻翼的支架,兩內側腳夾鼻中隔軟骨的前下構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膚較厚,且與皮下組織及軟骨膜粘連緊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為粉刺、痤瘡和酒渣鼻的好發部位,當癤腫炎癥時,稍有腫脹,疼痛較劇。

外鼻的靜脈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頸外靜脈,內眥靜脈與眼上靜脈、眼下靜脈相通,最后匯入顱內海綿竇。面靜脈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處理不當或隨意擠壓,則有可能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顱內并發癥的危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