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分类 八 【缶 禁 鉴缶】
二十八 缶(fou ,否 )
(大)罐的意思,小的直径有20厘米,大的直径有一米多。
1,小

蔡侯铜盥缶
春秋 安徽博物馆收藏。 通高36厘米、口径21厘米。
1955年安徽省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 蔡侯铜盥缶(guàn fǒu,音灌否),盖顶作六柱环握。腹下内收,底为假圈足。盖和器均饰圆饼状涡纹,盖为6个,器为8个。器外壁嵌红铜兽纹,纹饰精美。器、盖同铭:“蔡侯申之盥缶”。出土时内附有一小匜。原有双链提梁,已残。
2,中

铜盥缶
春秋,十堰市博物馆藏。
这尊盥缶腹部两耳有环,可以将缶提起置高,缶底生火加热。这件盥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其缶身的纹饰立体感强,周身的小龙小蛇盘结而成的镂空蟠螭纹清晰可见,有可能在铸造的过程中用到了失蜡法。
3,大

大铜尊缶
战国,湖北博物馆收藏(另一在国家博物馆)。酒器,用于祭祀,家宴等仪式活动,形体庞大,是目前所知出土的古代最大的青铜酒器。肩部有“曾候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大尊缶出土共2件,造型一样,大小相近,花纹相同,两件大尊缶分别高125、126厘米,腹径100、102厘米,分别重292、327.5公斤。此为两周时期已出土的最大的两件酒器,应为储酒器。器体采用两次铸接,内壁上可见两模合接处有凸起的箍带。器表有纵范痕四条,每截为四块范合铸,两次铸的范痕不在一直线上。盖钮和腹钮均为铸接。这种分铸法如同联禁对壶一样,技术水平相当高超,是大型器具采用分铸法的精品。
二十九,禁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 
战国云纹铜禁
春秋中期 河南博物院藏
宫廷盛酒器具。形制: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出土时间,1978年出土地点,河南淅川下寺(子庚墓)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在中国历史上,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夏、商两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国家破亡。周鉴于此,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诸侯虽在祭祀时可以饮酒,甚至违法饮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具却烙下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三十,鉴缶
以冰酒、温酒的器具

曾侯乙青铜鉴缶
战国,湖北博物馆收藏。
该鉴缶通高63.3厘米,重170公斤,由方鉴与方尊缶两部分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方鉴口沿外折,方唇、短颈、深腹,四兽形足,有镂空方盖。四角、四边各有一龙耳。方尊缶直口、方唇、溜肩,下折内收,圈足有盖,并有与器口扣接的子母榫。鉴与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使酒变凉或防止酒变质,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