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缘缘草堂 2012-07-20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中国的书法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它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也因为如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书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欣赏书法。所以如何去欣赏书法,也就日益成为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欣赏者谈论的话题。

       任何艺术,总是以塑造形象来反映来源于生活的一种构思。在当今时代,毛笔书法已经由过去的实用汉字,逐渐成为一门大众化的纯艺术。人们已经不只是把它当作为应用工具的汉字来看待,这正如走路不等于跳舞,说话不等于朗诵唱歌一样。书法艺术不但要求强调和发挥汉字所包含的一切所能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而且还要通过点画的搭配来完成书法家欲表达的每个字的造型,并充分的表现出各种动态神情,风韵气势等,把书法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让观赏者通过欣赏其书法作品也能感同身受到创作者那臆想浮游的自由境地,获得一种无以言表的美的享受。这样一来,书法创作实际上是书法家努力为观赏者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能产生联想的生动形象。有了这些生动形象,才能引导欣赏者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也就是说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必须具有吸引观赏者的那种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必须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或者说,观赏者应该如何去欣赏书法作品呢?个人认为,观赏者如果从书法创作的角度出发,先懂得一幅好的作品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或许是学会欣赏书法的好路径),那当然很好,不过这对大多数的欣赏者来说是不易做得到的;但如果能通过他人对某家某派的中肯的评论,再去欣赏某家某派的作品,那么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也就自然会心中有数了

       作为当代书法大师的启功先生,他的行书作品自然有很多杰出的地方。笔者以为,欣赏者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表征,去感受启功书法的艺术魅力。

    1、重规律讲法度

    启功先生的行书作品从用笔的方法、单字的结构到通篇的章法,规律法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得益于启功先生高深的修养和精湛的笔墨功夫,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使得规律法度尽在自然和变化之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书法创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其书法作品中单字点画和单字的结构,只是外壮其形,而内乱其法;有的是不讲规律法度的一味地任笔为体,胡乱涂抹,故意变形,这当然谈不上规律和法度了,而且会流于荒谬怪异,整幅作品就会毫无存在的价值。观赏者见到此类作品,怎不“见而远之”呢?中国书法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那些名垂千古的书法史上书法大师都是在掌握严格的规矩法度之后,再通过融会变通,最后才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艺术才华的。从启功先生的行书作品看得出其凝神贯气,放笔挥洒的精神状态,而又能基于法度,自出新意的创作理念

    2、有笔力神气足

    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往往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力。人们在伸展跳跃,生产劳作时就有力;树木在生长出土,枝干缠绕就有力;江河在潮起潮落,奔流到海时就有力;山体在连绵耸立,高耸入云时就有力。这些由各种各样形而生成的力都能给人一种力度美的感觉。书法艺术作品中的单个字的点画形态,用笔的使转,章法的安排,也会因它内在的或外观的力度,产生出不同的视觉上的审美效果。

书法作品中的单个字的力度,是靠创作者用手中的毛笔写出不同的点画,并借助这些点画的轻重缓急和粗细变化的微妙关系以及用笔的抑、扬、顿、挫来表现的。如果写出的点画板滞浮滑,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理想的力度。当然,这种力度不只是指通过点画形态外扬出来的,同时还要求这种外扬的力度与力透纸背的点画所内含的力以及形态结构上内敛的力相契合,使之有一种骨力洞达、神完气足的力度美。启功先生的行书作品传达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所以,人们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常常是流连忘返,或者是爱不释手。他的书法作品带给人们无尽的精神享受.观赏者通常会从整体的感觉上欣赏作品,但那只是第一步或第一印象。接下来会从点画和结构来细细品味书法作品内涵。如果书法家创作的书法作品忽视了单字结构的内敛的力,而只注重点画展示的外扬的力度,那么他的这幅书法作品就会外强内弱,显得是在虚张声势,就没有能够让欣赏者去细细品味的东西

    3、结体俊逸生动

    中国的汉字常用的有数千个,虽然形态各异,但每个字的点画位置有其规律法度可循。这些字,通过不同的书写者的表现,就产生出各不相同的形态风格。一个书写者,尤其是书法家,不能满足于以实用为目的简单搭配成字,而要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写出不同的意态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汉字来。这种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创造,是受每一个书法创造者的艺术构思所限制的。古人所谓“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就说明这一点;并强调“字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足见古人对字的结构形体的要求之高。讲究每个字的长短,大小,疏密,宽窄,各有不同。启功先生的行书作品常常是经过深思熟虑,意随心到,笔随意动;不但笔随势生而使之尽展其美,而且除了意象之外,还将点画位置安排得当,笔路运转流畅,使整个字稳重而不板滞,生动而有法度,骨肉停匀,神采焕然,往往能够使人从沉静的结构中看出意态飞扬的动感来。这种结体优美,呼应生动,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行书作品深受好评也是自然的,也无需理论家用文字来注脚

    4、内涵深气韵高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但要求具有使人眼睛一亮的外在的形态结构,而且还要讲究内在精神,富有意蕴。也就是要能够传情达意,具有楚楚动人的神采和韵致。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会从整体形态上去看,还会从一画一字一行去看,去品评。不仅看其书法作品的首尾如何相应,上下如何衔接;看其运笔的方圆顿挫,轻重徐疾,虚实相生;看其结构的圆活倚侧,俊逸成韵,简省疏密等等,还要重点看其整幅作品的内涵和气韵。气韵是一幅优秀的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有韵才会有致,有韵才会有味,有韵才会有动态的美感。古人曾评王羲之书法为“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力”和“韵”二字恰当地评价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价值所在。书法艺术的法度、力度、结构是气韵的基础。一幅书法作品如果内涵深气韵高,就能让人百看不厌,美意盈胸,这应该是创作者的追求目标,同时又是欣赏者对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最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启功先生的行书作品就有这种美而不俗,愈看愈美,百看而不厌的魅力。

优秀的书法作品,它能体现出一个书法创作者的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就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可以从上述这几个主要方面去尝试欣赏,去品味其艺术特色。

    至于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笔者不想在此妄加评论。只是在这里,谨引用王连起先生对启功先生书法的一段合乎实际的,极为中肯的欣赏之后的评价,以表达笔者对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启功)先生之书,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用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平视之并时名家,盖未见结构之稳妥精妙,笔势之矫健婀娜如先生者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启功先生不同时期和不同章法的行书作品。在高寿的启功先生的艺术生涯生中,书法作品的风格在各个时期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朝着个性化的风格发展的。当然,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任何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的某些问题。

   (一)、小横幅作品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若道春风不解意,如何吹送落花来。一九八五年春,启功书

    浅赏:这是一幅启功先生于一九八五年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用笔恪守中锋,力贯毫端,沉稳挥运,大起大落。其起落转折,处处着实写来,轻松自如。单个的字形修长,上紧下松,圆转秀劲,结体优美,比起启功先生一九九〇年以后的作品来,虽然风格上还未能“独标孤瘦”,但也显得笔力沉雄,圆中有方,丰润迷人。首字“若”开笔写得大而重,以引领全篇,并定出了此幅作品的基调。第一行的三个字写得较为规整沉稳。“春”字的撇和捺开合有度,使整个字显得秀逸多姿。写到“风”字时,行笔开始较为放纵,以圆转的笔调疾速劲健而出,有飞动之势。接着将“不”和“意”字写得小而稳。而第二行的字,也大小参差错落,有开有合,无不如意。第三行的“如何吹送”四个字,点画更加跳跃,圆转欹侧,笔势连贯,有如一股劲风扑面而来,这正好切合了字义。末行“落花来”,复归稳重,如朵朵落花,掷地有声。落款两行写得轻松飘逸,似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上下款各钤印一方,首尾呼应,落落大方

总之,整幅字的用笔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笔圆,或笔方而体圆。既十分得体地注意到了点画的方圆变化,又充分地把握住了置陈布势时的擒纵关系。整体上充满了朴拙平实的气氛,从而使这幅作品凸现出淳厚优雅的美感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上方部分为“鹅群。坚净翁书”。下部分跋语为“羲之有写经换鹅故事,遂传其平生所好,独在斯禽。更有执笔时,食指中节耸起状,似鹅头者。传会至此,只堪发噱。启功”

    浅赏:这幅作品的章法较为别致。作品上方的“鹅群”二字,写得厚重有力,字形修长,方圆并举,显得笔力弥满。“鹅”字的笔道圆满而笔力内蕴,以中锋行笔,斜钩的写法与布局尤见其大胆落笔,钩法也很有个人特色。整个字既有藏锋、露锋,又有裹锋行笔。结构平稳中显趣味。“群”以方笔居多,字势开张,折处用方笔,长撇和长竖遥相呼应,有率意之趣。整幅作品似乎是有意用一圆一方来安排,冲突中见和谐之美。也许是作者觉得两个大字略感单调,于是就用结构优美的小字加题跋字在“鹅群”二字之下,小字的排布宽度与“鹅群”二字的完整章法的宽度相一致,使得上下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样,作品就更加耐人寻味,百看不厌了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慎独

    浅赏:这幅作品纯用中锋用笔,点画厚重果断,有傲然挺立之势,显得这幅作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颇具独处者之风骨神韵,与词义甚为切合,凸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境界。也许是作者认为已经笔到意到,如果再题上款字可能会有损“独”的韵味,于是只加盖了上下款的印章,互相呼应,使整个幅面成为一个整体。不题款字,而章法十分完满。整幅字厚重老到,俨然一位“慎独”者的泰然如素的神采,真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作品 

     (二)、斗方作品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积健为雄启功

    浅赏:斗方作品如果要字字独立而不连贯,章法上难以处理,也很难笔势连贯,神完气足。在创作这幅时,启功先生注意了这一点。将四个字写得秀逸瘦劲,在线条的飞动上著力发挥,铁画银钩,遒劲婉通,点画之间跳跃呼应并具有张力。同时也结合了词意,有意表达出“健而美”的意境,洋溢着一种力度之美 

   (三)、条幅作品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启功。

    浅赏:这幅作品可以说每个字都有启功先生自己的个性特点,而且在表现上均极尽变化之能事,又都十分自然和谐。得益于中锋用笔的直线爽直劲健,圆润精到,既有功夫,又有情理。结字生动自然,给人以刚劲明朗的视觉效果;而且线条又给人以柔美舒逸的婉而通的感觉。整幅作品注重法度,而有变化,气韵连贯,达到了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字字玑珠,美不胜收,令人拍案叫绝。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羲之俗书趁姿媚,才薄其奈石鼓何。我拜公祠无可献,妄濡茅管疥岩阿。启功 一九八八年元月。

    浅赏:这幅作品因为作者用笔放纵,显得很有姿色。但放纵之时,作者又能有很好的“度”的把握,也就不致于落入放浪不羁的不雅之境。作者在创作此作品时,是用一种俊爽豪迈的笔调来写的。虽然看起来过粗重的笔画不是很多,但粗细变化却不小。这是因为线条笔力遒劲,结体态势开张,如“羲”、“俗”、“趁”、“媚”、“祠”、“妄”、“茅”、“岩”等字,用笔时能做到收合有度,有润有涩;而结体在平稳的基础上,略加些布势上的小变化,来表现微妙之中的美,这种美其实又是最令人回味的。如“之”、“书”、“其”、“何”、“拜”、“可”、“献”、“管”等草书字,也各有特色。由于作者能很好地将楷、行、草三种字体揉合于一幅作品之内,所以才有如此的看头。这一点值得书法爱好者借鉴

              

         

    释文:独标孤瘦雪霜姿,照水凌寒玉一枝。今日皖公山下路,望残仙躅再来迟。题台静老画梅一首 公元一九九二年仲春启功书于坚净居。

    浅赏:这幅作品写的是一首题台静农先生画梅的诗,写得俊俏多姿而有静态之美,表现了梅花美而不俗,冷峻超凡的气度。中锋用笔的线条,平直而充满弹性,圆润优美。结体修长,点画开合有度,字字沉稳优美;每个字互不相连,而又能气韵贯通,犹如朵朵梅花铺路,一步一趋,一步一美,实为启功先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一幅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书法的风格与其人格和谐统一的作品。 

   (四)、小中堂作品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1)江南好,最好是杭州。水上风来花影乱,船中人语柳丝柔,诗句满山楼。启功

(2)江南好,春色满西泠。桥下清波天共碧,楼头人意见真情,诗兴柳摇青。启功

(3)江南好,最美是西湖。金碧辉煌开古刹,梯航灯火起洋楼,四季独无秋。湖上口占启功

    浅赏:这三幅风格一致的启功先生自作诗作品,写得平稳中见奇逸。中锋用笔的线条细劲而优美,粗重的笔画不是很多,但能使欣赏者感觉到线条的粗细变化十分丰富,凝炼,雅致。结体简省有度,体现高度的结字功夫和尽笔墨之能事的本领。不仅单个字优美动人,而且整幅字如乱花迷眼,充满一种落英缤纷之美。书境和诗境一样,优雅大方,和谐统一,实为启功先生的上乘之作。 

     (五)、大中堂作品 

    

启功行书《双松光腾金~》 

      释文:双松光腾金,一纸色吐火。举示李泰和,欣然称似我。笺上金泥画松,其格甚俗题此解嘲一九九二年署中书启功

      浅赏:这是一幅典型的代表启功先生个人风格的作品。恪守中锋用笔的点画和内紧外松的结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1990年前后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启功先生的作品都凸现出功力和修养的高度统一。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取巧而见大巧,不求妙而得精妙,此非启功先生莫属。这跟其人一样,看似平常,而其实不平常,实在是平常中见奇逸的那种。一点一画,从容写来,自然优美;字里行间,异彩纷呈,如走熟路。此幅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大度不惑的精神。

 

               

         

    释文:吾敬李息翁,独行行最苦。秃笔作真书,淡静前无古。并世论英雄,谁堪踵其武。稍微著形迹,披缁为僧侣。启功

    浅赏:这幅作品比起启功先生其它的作品来,显得平静稳重。整幅作品,作者都是在用一种带有厚重感的笔调来写,结体也略带拙意。这是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比较沉重,还是对李息翁的一种追念的心情?也或者是一种敬重的态度呢?我们只能是揣度,希冀从点画和字里行间找出一点构成这幅作品笔调的线索,好为我们各自的欣赏结果注脚。为佛僧写诗写书法作品,自然会与其相联系,会染上佛家的气息。于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厚重的点画和稚拙的结构,实应为佛境而出,也全是因为息翁先生。而且事实上,我们也能从此幅作品感受到这种佛家的境界。这可视为启功先生某个时期和某种心态下的精典作品。

 

   (六)、对联作品

 

            

        

    释文: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启功

    浅赏:这幅对联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写得比较厚重。可能是作者受到联意的影响,忽起睹物思人的情绪,于是心情沉下来,笔调也随之沉下来了,但一点一画还是那么练达得体。而结构的略显拙态和欹侧的变化,又表现出一种天真与浪漫。作者人虽独处,但心似无主荷花,无拘无束地放浪形骸了。此幅对联作品无论在结构、点画及用笔上均有一种厚重中显灵动之美,有谦谦君子之气度。上下联的两行字在大小、肥瘦、繁简上也参差错落,自然大方。字如其人,书境即心境。无意于佳而尽得其佳,是为笔墨功夫和字外修养之效。

 

   (七)、长卷作品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

 

    释文:(附:这是启功先生题同乐园中著名画家董寿平先生画松四首)

         层盖盘根倚太空,虬枝铁干势如龙。八旬董叟摩天笔,写得黄山第一松。 

         鳞皮磊落禁风雨,坐阅桑田几度新。今日高堂扪素碧,分明长寿出天真。

         韦偃丹青迹最奇,精工曾入杜陵诗。钓鱼台畔青松障,容我淋漓倒墨池。

         华钩雄都竞入云,名园一角静尘氛。金元代代无穷事,且听乔松说与君。

    浅赏:这幅作品是启功先生为著名画家董寿平先生的画松作品而题写的。自古以来,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书法中有北碑南贴之分,前者是豪放雄强,后者是婉约精致。雄强之字一味雄强,未免霸悍;而柔美之字一味柔美,也未免纤弱。我们细细欣赏此幅作品时,就会看到启功先生为表现松柏的精神将这两种格调互糅互渗,把这幅作品写得既雄且秀,只不过其中秀的部分稍强一些而已。用笔爽朗有致,结构修长大方,表现出松树的气度和精神。整幅作品不仅笔笔精到,字字优美,而且能将楷、行、草三体和谐地揉合在一幅之内,这很好地凸现了启功先生精妙的笔墨功夫和宽深的学问修养。

 

   (八)、手札作品

            

        

    释文:所谓工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唯落笔总求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工夫之效。

    浅赏:这类手札作品,容易写得自然流畅,却难以写得精妙雅致,而启功先生却做到了这一点。此幅虽为手札,字口较小,但通观全篇,气韵贯通,不但笔画尽量在求粗细变化,而且结构也在大小分布上体现丰富的变化,并求得平衡,颇有大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在章法上,行距明显加大,字与字之间互不相连,各字独立。这样就使得多个优美的单字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精美作品,令人用心把玩,爱不释手。当然,点画精妙,结构优美,最是启功先生书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初学者宜多从这两方面着手研习,不难有所进步

 

   (九)、题词、题签作品 

 

              

             

    释文:从来石火最光明,照得深山翰墨丛。祖国腾飞凭众力,艺文科技本同能。启功题

    浅赏:这幅题词作品写得十分优美精到。通篇来看,点画有较多的粗细变化,结构简省有姿,气息纯朴优雅,而启功先生书法的点画和结字的功夫,以及线条的表现力,在这幅作品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称绝。单个字的点画和结构自然活脱,行与行的字的大小、长短、肥瘦、枯润错落有致,章法上不加修饰,体现一种精神焕发,喜气洋洋的神采。作为题词,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释文: 《赤子三部曲》、《行书古文十篇》

           《中国常德诗墙》、《启功絮语》

    浅赏:这里选取了启功先生题字题签的作品四幅。由于启功先生的书法不但有独特的风格,而且极具美感,雅俗共赏,所以,社会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人请他题词题签。笔者曾经在新华书店做过调查,单是题写的书名、题跋等不计其数,恐怕再也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这些题字,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应当视为启功先生书法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启功先生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章法格式。

题字的作品字数都很少,通常只有一行,或者横着写,或者竖着写。一般要求每个字的重心在同一条水平线或垂直线上,这样才会有整体感和流畅感。“赤子三部曲”是一部书名,采取横写格式,虽然只有四个字,字字独立,但四个字的点画有粗细变化,字形有长短之别,显得这四个字大小参差错落,使得整个幅面有节奏变化,加上点画之间能笔断意连,所以仍有内在的连贯性,因为字数少,如果再写款字,就可能造成正文与款字在视觉上的均衡,从而影响正文的效果。所以启功先生不再题写款字,只是在右偏下的位置盖了印章,这样既达到了章法上的完美,又增强了色彩上的感觉,而且还很好的稳定了题字整行的重心。这样的题款处理,看似不经意,其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三个竖写的题字,写得很精彩。“行书古文十篇”六个字是为行书字帖而题的,所以启功先生在题签时,也有意写得比较规整,把题款的字也题得稍上,这样显得有空灵感。整个幅面神完气足,显得很有可读性“中国常德诗墙”六个字是为湖南常德诗墙而题,书写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考虑诗墙的庄严感,笔画就有意写得较为厚重,字势平稳。而且,将题款的字也写在竖行的之间位置,并加盖印章两方。这样就显得整个幅面安稳如山,和谐庄重。 “启功絮语”四个字,是启功先生为自己的诗词集题写的书名,点画和结构都写得十分优美精到,轻松惬意,饶有书卷气,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絮语”,娓娓道来,引人遐思。两枚印章盖于题字的下方,稳住了整行字的重心,使得整个幅面充满美而不俗,和谐得体的美感              (二〇〇四年十月于广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