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解析(2)

 wgs9007 2012-07-20

茶文化系列日志背景边框-3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红楼梦解析(2)

刘同顺

 

三、红楼梦故事描述的脉络和思想实质

1、故事隐藏的曹家背景

红楼梦前面就暗示故事是"假语存""真事隐",说明故事不是一味地说假,是在模糊中讲真故事。红楼梦是以真故事为基础,借助虚假变相表达出作者思想的小说。

红楼梦的整个故事描写的是一个大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红楼梦第一回就说:"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先乐极,后悲生。红楼梦前部描写的是家族的极度繁华,是从繁华开始走向衰败的这样一个阶段。

为什么不能明确故事的背景呢?在红楼梦中一再表明时间无考,地带不明,连人物的穿戴、官衔都没有留下任何时代的烙印。这种故意的模糊,实际是有意避开当时的朝代,避免落一个污毁社会的把柄。对当时社会应该歌功颂德才是,你讲这样一个大家族出现悲惨的结局,这个社会还是安定祥和的吗?从作者的有意回避上更能反应出是当朝的时代背景。作者也一再说不干涉朝政,书中也确实是这样,涉及到朝廷的地方一笔带过,通篇都是家族内部的生活琐事,如果是追忆前朝的事情怎会干涉了当朝呢?这部作品问世于乾隆年间,反应的应是此前清朝的事情。红楼中描写了很多生活物件,已经很清朝化了。红楼梦是在明处模糊,暗中挑明。这个阶段应该是曹家在江南的生活时期。是清朝康熙晚年的那个阶段。

曹颙生活的时代正处在康熙朝的晚年,社会繁荣开始从鼎盛逐步走向衰落,曹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其父曹寅在江南织造和巡盐御史的位子上经营了几十年,江南本来就是一块富庶之地,曹家的生活理当殷实富足。红楼梦前面家族奢华生活的描写就是曹颙小时的生活写照。现实中曹寅是一个爱面子、摆阔气的人,每逢节日都设宴排戏,也时常大宴宾朋,家庭的文化气息浓厚。红楼梦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家庭生活形式。

红楼梦中的一些生活描写细致入微,具有很强的生活烙印。脂批中说的:"非经历着怎能写得出"。曹颙是随父见过大世面的人,曾经历过父亲的接驾,并能有幸得暏康熙圣颜,这都是有资料记载的。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皇家场面对他来说是熟悉不过的,实际就是他小时"经过、见过"的场面而已。他也曾随父在北京的内务府任职,其父奉皇命督建皇家园林-西花园,这些都是有历史资料记载的,因而他对园林的了解应胜过常人。红楼梦中的第17"大观园试才题封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描写地相当具体生动,实际就是反应他这段生活的经历见识。

曹寅由于四次接驾,挥霍过度,任职出现巨大的亏空,家族生活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红楼梦在前面就提到了家族已经出现经济方面的危机,是"内囊已经上来"了。这正是与曹家现实的相互对应。

2、红楼梦中曹颙的结局写照

红楼梦的前半部是曹颙孩提时代的写照,也隐含着后面主人公离家出走的结局。从书中人物年龄来看,前面的宝玉就已经十二三岁,中间部分已经是十五六的年龄,到后面应该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十七八岁以上了。结婚之前的宝玉还没有遇到家庭的变故,这在曹家的历史上宝玉的形象非曹颙莫属。现实中曹颙在少年时大约十六七岁就到内务府任职了。其父死后他也就二十岁左右继任父职。从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年龄时序上曹颙正好有这段时间可以与书中的人物吻合接续。

在康熙五十四年康熙曾有批文中:"曹(顒)......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这一段中透露出曹顒长的比较魁梧。资料记载,曹颙在康熙五十四年突然去世了。二十多岁的年龄,一个魁梧健壮的人,没有任何病情征兆就突然死了,非常值得怀疑!其父是因为得了痢疾,还向皇上讨过圣药,而他没有一篇汇报病症的奏文。在此前的几个月时间里都没有向皇上汇报任何事情,可见是出了不好明说的问题。在曹颙任职三年不到的时间里,他未能弥补上父亲留下的巨大亏空,正如红楼梦中说的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几年"。弥补亏空成了任职的巨大负担,对于一个初涉世道的孩子来说,"无可奈何"逃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书中说宝玉是有"情急之毒",就是情急之下不管不顾,什么事情也做的出来。与此对应的说法就是最后"撒手悬崖""一走了之"。既然我们看出红楼梦中宝玉的形象就是曹颙的形象,上述的这些表述实际就是揭示了曹颙逃避出家的事实。

以往人们将这些说法向逃婚上靠,是受了续书者的影响。如果是逃婚这些说法不仅不贴切,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从续书的角度说,逃婚的话哪来的遗腹子,可见是成婚在前,逃避在后。脱离续书的角度,红楼梦中脂批就说:"宝玉有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也是明确书中的宝玉已经成婚的事实。逃得是官场而不是婚姻。官场险恶如"悬崖",哪能说婚姻如"悬崖"的。红楼梦书中宝玉最后的"悬崖撒手"应该是逃离了险恶的官场,这样才能与前面描述宝玉的种种性情,讨厌仕途的表现相符合。这样整部红楼梦才顺理成章。

红楼梦书中有许多地方的表述让人难以理解,如果认识到是曹颙写红楼,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提到曹颙写红楼,很多人没有了解到前面的分析,总以为死了的曹颙怎能写红楼。的确死了的曹颙不能写红楼,我们这里讲的是没死的曹颙写红楼,逃避出家隐居的曹颙写红楼。说曹颙死了是家人隐瞒的结果。曹颙弃职而去的毅然举动对家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皇命不尊,家族就要大祸临头,恐怕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报个暴病身亡。这样一来曹颙的生死就成了一个葫芦案。

红楼梦第四回是全书中重要的一回,它起一个提纲携领的作用。在这回中除交代出了四大家族的背景,同时还涉及到一个葫芦案。说薛蟠打死人后,贾雨村扶鸾请乩仙,让报个暴病身亡,一走了之,断成了一个不明不白的葫芦案。红楼梦这样描写虽说事情与曹颙的离职出家不同,可报个"暴病身亡,一走了之"却是相同的道理。最起码表达了现实中这种事情的存在。

红楼梦在前面有一段自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   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一段自述让人产生许多的疑问,经历过一番什么样的梦幻人生?如何半生潦倒?  我之不肖体现在哪?身前又身后如何讲? 如果将出家的曹顒拿来比对,这些难以理解的说法就好理解了,这实际是曹顒的个人写照。

3、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及曹颙的思想表达

出家后的曹颙难免有消极的佛道思想,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就是他对佛道思想的推崇,红楼梦中有浓厚的佛道思想,这都是曹颙的经历所决定的。像"好了歌"唱到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是作者看破红尘的思想反映。表达了世间没有什么可以执着放不下的。佛家思想本身博大精深,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意识侧重于那些方面。红楼梦中的佛道思想正好反应了作者的生活轨迹,不是由贫贱而入佛道,而是由富贵而入佛道。荣华富贵如浮云,到头来终久是一空。

红楼梦表面描写的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曹颙从小就过着锦衣鼎食无忧无虑的生活,身边少不了少男少女,与离家出走后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从沉迷于奢华的生活,到"少年色嫩不坚牢",出家了,脱离了,也就看破了,因而书名又取曰:"风月宝鉴"

隐居后的曹颙不仅看到了家族以后的败落,也看到了以后的被抄家。作为曹家的人物自然体会出世态炎凉,时过境迁后的人情纸薄,也应认识到整个社会的没落。在小说中进行揭示和抨击,这是红楼梦的至高境界。有人正是看到红楼梦体现出的这一至高境界就误以为红楼梦是反清的政治小说,殊不知这一至高境界仍有他的局限性。局限在哪?就局限在曹家自己家里!

红楼梦自始至终都表述了联络有亲的关系是不能轻易动摇的,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不能自杀自灭,动摇了一家就是动摇了全部的基础。抄了曹家就是内乱,就是先从内部先乱起来,迟早大家都完蛋。这是被抄家后曹家人的意识和心声,在红楼梦中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无非就是警示康熙的后人,也就是抄他们家的雍正皇帝,让他反省的意思。雍正皇帝力革陈弊,大治有问题的重臣,下手很重,并大兴简朴之风在社会树立了不少对立面。红楼梦的产生有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有人要离开曹家研究红学,那只会脱离本质的东西,脱离红楼梦表达的现实思想。

红楼梦中描写联络有亲的关系很多,其意图自然是围绕自家的现实处境着笔的。曹家与皇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曹家的先祖曾随先清王朝征战有功,后受封担任后金京城的护卫官,是因战功而起家的。曹寅母曾是康熙的奶妈,曹寅又曾是康熙的伴读,曹寅之女后来嫁给王子为妃,也就是书中元春的形象。曹家人大多在内务府任职,处理宫廷的一些杂务,排到外面明为织造实则是皇帝的心腹内线。曹家始终认为是皇家的内部人物。后来无情的抄家结局能不让他们产生"内部自杀自乱"的看法吗?

书中描写了许多的人物形象,都是围绕上述的各种关系进行的特意塑造。

像书中就写了一些奶妈人物,象宝玉的奶妈李嬷嬷、。李嬷嬷发怒时说:"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

书中还写到一个在贾家为仆的焦大,这个人物也是因战功留在府上的,书中说:"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醉酒后把贾家骂了个狗血喷头:"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把子的杂种王八羔子们!" "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脂批在这里也着重点批:" 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这是典型的指桑骂槐,虽是书中的人物口中说出,实际是从曹家人的心中发出!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姥姥,透过这个人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衬托描写的需要,实质也是一个反应联络有亲的特定人物形象。在书的前半部中王熙凤接济了她,就做了这么一件积德事,最后王熙凤也落下了一个善果。贾府惨败以后王熙凤的女儿得到刘家的收留而幸免与难。这说明什么意思,说明穷亲戚依然是亲戚,共同繁荣时是亲戚,一方落难了也不能相忘,穷亲戚依然是亲戚!这是抄家后的曹家依然还忘不了主子,还报有幻想。

在七十四回就有一段探春因不满搜室而说出的话来:"你们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自己抄了。咱们也渐渐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尺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只是明确地点出了曹家人对抄家的认识。红楼梦表面上虽然是在描写一个家族的生活琐事,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曹家人的思想意识。这正是:"无为有处有还无"

从红楼梦作者的本意上,其目的就是要让红楼梦面世的,而且越广泛越好。越广泛曹家的声音传播的就越有影响力,最好能影响到抄他们家的人。红楼梦传播的广泛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不能反社会、反朝廷,如果有一点蛛丝马迹,很快就会遭到查封停止传播,所以红楼梦故意时间无考地点不明,一再声称不干涉朝政,只着笔于生活中的琐事,只能在讲故事中摆道理、吐心声,二是要有吸引力,表面的儿女情长风花雪月只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要生动,生动就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基础,曹颙自身的生活经历就丰富多彩富有传奇。要达到这种写作的结果着实不易,需要一遍遍的改,还需要在小说外旁敲侧击地点评。如果是一部单纯的言情小说何必费这么大的心思。脂砚斋四评阅过,不断的把它推向社会。

红楼梦仅凭表达出曹家的这些心声,插在字里行间,影响力是十分微弱的,要想让人看着明白,就要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突出到什么程度为宜呢?是达到既能让人能体会到其中的意思,又不能让人明确的找到把柄。如果能让人明确的知道曹家人在讲抄他的家不对,这还得了!所以红楼梦就故意模糊故事的时间地点,运用了假、虚、幻的描写手法,匠心独运,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程度,正如戚蓼生序中说的:"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读过的人能体会到一种强烈思想,但又说不明确,找不出具体的东西,就像水中捉月,看得见但摸不着!以至于现在的研究者众说纷纭、各执其端,体会到其中的抨击社会的不满思想,基本认可是曹家人写出的红楼,但作者始终是含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