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我市企业“招工难”成因与对策

 笑看风云6698 2012-07-22


破解我市企业“招工难”成因与对策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培植了一批产业集群,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着市内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快速扩展,用工需求急剧增加,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为了准确掌握企业用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深层次原因和解决对策,我们深入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就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深入分析及探索对策。

  一、基本现状

  今年以来,我们集中在全市各工业园区用工需求量较大的纺织服装、餐饮服务、机械制造、建材、电子信息、粮油加工、生物医药、金属加工、能源石化及汽车配件等十大行业中,共调查企业335家(纺织服装52家、餐饮服务62家、机械制造30家、建材29家、电子信息19家、粮油加工27家、生物医药21家、金属加工28家、能源石化15家、汽车配件14家、其他行业38家)生产经营需要总人数为11.6万人,目前现有员工总人数为9.2万人,缺工人数为2.4万人,平均缺工率达21%。由此可见,我市本地企业招工形势仍然严峻,其程度较去年略有上升。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行业性“招工难”。企业用工供求缺口较多的工种分别是“七工一业”:挡车工、保钳工、细纱工、粗纱工、裁床工、车位工、印花工和服务业。而在基础较好、待遇较高,生产化经营较好的部分企业基本不存在招工难问题。

  (二)季节性“招工难”。一是春节前后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二是岁末年初企业调整生产规模,用工增加;三是部分季节性强的企业在生产旺季表现突出。

  (三)结构性“招工难”。 一是青壮年劳动力缺口较大,大部分企业招聘年龄一般在18-40岁之间,将年龄较大的劳动力排除在招聘之外;二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二、成因分析

  我市企业“招工难”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从大环境看,人力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地由“买方市场”转变成了“卖方市场”,“民工潮”演变成了“技工荒”、 “招工难”、 “就业难”、 “留人难”这一复杂的矛盾体相互交织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就我市实际情况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商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企业用工需求总量急剧增加。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净增1053家,净增职工9.11万人。从调查情况看,有55%的企业反映导致缺工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这既表明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说明企业用工需求总量迅猛增长,是企业缺工的直接原因。

  (二)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企业招工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求职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求职人数小于岗位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现有专业技能水平偏低,与岗位需求不适应。此外,因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加剧了用工短缺现象。

  (三)外出“闯天下”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外流,是形成企业招工难的主观因素。过去我市作为人力资源大市,一直将劳务输出当作一项“富民强市”的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劳动者外出务工。据调查,常年外出打工有160多万人,市内4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每年培养毕业生3万多人,留在市内就业的不到15%。广大城乡劳动者已经形成了外出“闯天下”的思维定势,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新生代劳动力,根本不愿意在本地就业。

  (四)部分企业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低、缺乏企业文化,是企业招工难的现实因素。一是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如纺织行业、水泥制造业的部分企业生产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灰尘大、噪音大,缺乏安全保障;二是工时长,工资待遇较低;三是社会保障程度低。有的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缺乏保障,没有安全感;四是企业文化贫乏,员工在企业没有激励、没有休闲娱乐活动、没有精神追求平台。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的就业形势和部分企业缺工现象,引起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媒体、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我市人社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免费为企业招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展维权执法活动,维护企业与职工双方权益;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学生就业服务月”和“重点企业招聘专场会”等一系列的招聘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市内企业缺工问题。随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一批批企业纷纷落户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日趋严重。为有效缓解工业园区企业招工难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就业均等化程度,发挥调控作用。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一是要树立一个理念,即招工就是招商。企业到黄冈投资,区位优势,优惠政策等固然重要,但能否招到符合要求,能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员工则是企业摆在第一位的问题。因此,要在全市上下努力营造出一种招工就是招商的浓厚氛围,明确责任,上下联动;二是要尽快完善农民工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制度,使他们不再东奔西走,真正成为“城里人”稳定下来,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三是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引导培养技术工人,鼓励培训教育机构与本地企业加强劳务合作,大力推广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的“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政府实施 “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补贴时,应重点向服务于本地企业的培训机构倾斜;四是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企业在用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及营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向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吸引劳动者就业。通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龄、困难群体就业。

  (二)企业应从规范用工行为、改善劳动条件入手,增强对劳动者的吸引力。由于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的特征,企业要想招得到人、留得住人,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一是规范用工行为,凭待遇吸引人。企业应适时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依法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这样员工才会“进得来”;二是改善劳动条件,靠环境留住人。工作环境、生产条件、食宿条件是职工安心工作、乐意奉献的基本条件,只有改善工作环境,员工才能够“留得住”; 三是加大技能培训的投入,用事业激励人。企业如果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技能的机会,组织岗位培训,在提高员工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会大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年轻的员工,要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让他们在企业有成就感,才能“干得久”;四是实行人性化管理,以情感化人。企业要尊重员工的工作权、休息权等各项合法权益。并在企业内形成公平竞争和凭业绩贡献晋升的机制,激发员工积极向上,使员工感到个人发展有奔头,个人价值能体现,从而增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认同感;五是建立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人文关怀。建立好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力的很重要困素,也是增强企业吸引员工的后劲所在,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

  (三)完善用工三大“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服务、维权三大平 台建设。一是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街道乡镇平台为基础,社区和行政村为连接点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尽快实现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分别与省、县、街道(乡镇)、社区联网。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和主要企业的用工情况纳入监测,及时了解企业用工信息和缺工情况,通过举办经常性的劳务交流、专场招聘等活动,推动供求见面;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对已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要充实和完善,对未建立工作平台的乡镇和社区,安排专项经费加快建设。在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实行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对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三是规范用工秩序,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凡单位用工和个人求职的,一律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登记,建立统一规范的用工和就业登记制度。同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重点企业、缺工企业加强管理,帮助企业改善劳动条件,规范用工行为,扩大企业影响,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使员工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黄冈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熊火焰 曹建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