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的热天

 海纳华 2012-07-23
过去的热天

    袁念琪

    上海人讲的“热天”也就是夏天。怎么过?这里讲的“过去”不算远,指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末这段时间。

    过热天的头等大事是消暑降温。民以食为天,就先从吃说起。消暑降温最有效的是冷饮,虽是冷了肚子,但感到通体舒坦、心里适意。那时的冷饮品种不多,一类是大路货:4分一根的棒冰,翻个跟头是8分小雪糕,再上去是1角2大雪糕,它的棒头是扁的。另外就是较上档次,有纸杯冰淇淋冰汽水,鲜桔水是1角3;小冰砖有1角9的简装,中冰砖4角,最贵的大冰砖7角2分。市场上国货一统天下,多是上海产的金鸡和光明牌,没有和路雪也没有哈根达斯等进口货。

    对冷饮,上海人是有发明的。在七十年代,出了刨冰和冰霜,特别是价廉物美的冰水,一热水瓶只要几分钱。冰水可以自己做冷饮,把单位发的糖浆、自家买的橘子粉菊花晶一冲,味道好极了。在农场没有冰水,但深井水比城市里的自来水温度低,就用它代替。

    西瓜是个好东西,但很难买。发高烧凭病历卡可买瓜一只。店里有切片堂吃,价钱要贵一点。家附近复兴中路瑞金二路西北转角药房旁是堆果品的仓库,时不时有西瓜瓤卖,但要拿着钢精锅子排长队。据说西瓜皮比西瓜肉吃香,做奶油去了,肉就便宜了我们。

    大热天烧饭如汰桑拿。有“80后”朋友问,那时是不是也叫外卖上馆子。可那时收入没现在高,店家也没有这么多服务。最多是买点冷面冷馄饨,基本是自己烧。起得早点,乘早上风凉点,就把一天的饭菜都做好。

    冰箱还没有进入普通人家,冷却就靠自来水。把盛着饭菜的碗,浸在半脸盆水里。有次连队杀活鸡,有女生把一搪瓷缸鸡浸在脸盆里,一夜换几次水,第二天休假带回上海。因为上海只有过年过节才配给冰鸡。那过夜的饭菜,怕放在碗橱里馊了,就放进有盖的竹篮,吊在通风的地方。如有井,井就是冰箱。客居杭州时,院里有井。把西瓜、啤酒放在塑料网袋里,浸吊井中冰镇。

    热天全凭手里一把蒲扇。家有电风扇是在七十年代后期,华声买不到,买外地又不放心,托人买上海县乡镇企业生产的上海牌,还有上海街道厂的百合花牌。有时天热,要开过夜。

    孵空调只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等到大商场有了空调,门口借凉的人,早早就来占位了,成为上海乘风凉一景。家门口有空地的,太阳落山后就泼水降温,然后搭起小桌吃晚饭。搬出竹躺椅竹榻乘凉。

    那时纳凉,要么天南海北“噶山煳”,夜公园通宵场都是九十年代才有的。城里的公共场所是没地方可放露天电影,我只在学校的操场看过一场。避暑最理想是去外地,只要不在上海,都觉得凉快。我放暑假去了父亲的部队,一年在宜兴,一年在商丘。

    至于穿着,当时以穿的确良为有腔调。其实,的确良不如府绸棉布风凉,现在是返璞归真。那女孩子的裙子,再短也不能过膝二寸,现在则是短露透薄,是当时扫除批判的奇装异服里都寻觅不见的。

    有问那时的出租车有没有空调?三轮“小乌龟”肯定没有,四轮的轿车就记不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