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

 太极拳养生 2012-07-24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 - 双丰收 - 双丰收的博客小屋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
  此二句出自《十三势行功心解》前段。折叠二字,注释方面有多种阐述: 首先见于永年的“老三本”、李亦畲的《打手要言》: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后来再解释: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上。”这就是太极拳理论的经典要义。
    1929年,姚馥春、姜容樵着《太极拳讲义》:
    “折叠者,即变化横竖也。其往来之横竖,虚实不定,要有知觉,进前退后,必须变换随机,进退转换,亦要奇正相生。进亦是退,虽退亦仍能中敌也。”这个解释已将“因敌变化是神奇也”明朗一些。
    1931年,杨澄甫着《太极拳使用法》:
    “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折背敌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变化也。”此书实乃董英杰执笔。后来,董英杰在香港着《太极拳释义》一书,书中作同样解释,一字不易。如是,解作“曲肘弯肱之式”,被广泛流传   1943年上海的陈炎林更据之而在其《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创“双手折叠推手法”,且为后学不明究竟者所引用,亦流传至今。
    近年所见,某些传人授拳时,左搂膝拗步作口述:  “左手下压,右手折叠推出。”此亦循董英杰之言说。以下请看杨澄甫传人注述。
    陈微明:  “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细微。太极接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交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太极拳术》第66页)
    曾如柏:  “折叠即变虚实,是诚的论,然此皆在意不着形迹。世有误会此语,而作间歇举动,其或做作动肩扭臀态势,以为即是折叠者,其天真良可哂也。”(《太极拳全书》52页)
    杨振铎门人孟乃昌:  “折叠或称折叠内转,不是孤独游离的概念和做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内容。”(略)(《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
    杨振铭(守中):“手法含折叠,即往复所变之虚实,外看虽似未动,其中已有折叠。步法有转换,进退必须变换步法,是退仍是进。”(《太极拳体用表解》)  
  进退须要交换步法,虚实相互转换,以使进退顺畅随机。这一点,一般都认为进退是下肢的虚实转换,是步法;在行功时腰胯和两臂之运转协调是整体性的,不可以孤立而为。以两腿做虚实转换,其主宰仍是腰。这一点,在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二式中,可充分体现出进退步法,腰身和上下肢的整体协调平衡及腰胯的主宰作用。所以“进退须有转换”一句,其意义明显也较易理解,在行功时也可直接表达。所以普遍领会到的内涵是一致或差别不大的。
    “往复须有折叠”一句,前人著述,差别较大,可总结为三种不同理解。
    一、折叠二字,望文生义,是将片状的对象折起再叠在同一平面位置。在动作上,第一下是折(条状物可作折),第二下是叠,合而称折叠。前人有各种不同理解,陈炎林所书之折叠推手可作参考。《双手折叠推手法》:
  一名“压腕按肘沾黏推手法”。两人对立。各将右足踏前一步。甲右腕背部置于乙右腕背上。掌心向上、指尖伸前,左手按附乙右肘,向乙胸前插进。乙被插趁势向左坐腰,松胯,坐腿二绕立体圆圈,将右手用腰腿劲翻至乙右手腕上,亦以右手掌尖向乙心前插进,左手按附乙加肘。两人进退插化、可循环练习。此为右式,左式亦同,惟手及绕圈方向相反耳。初学时,可用单手,仅做压腕或学习(法亦照上),较为便利。

[page]


    二、折叠,作曲折肢体关节而言,故有董英杰氏之解为“曲肘弯肱之式”。在行功时,将手肢之伸出屈收称作折叠,但对下肢弓步提腿屈膝,又不作此论。“折叠”,作曲折肢体关节而言,又可有下列三种表现:
    (一)董英杰氏解为“曲肘弯肱之式”。在行功时将手肢之伸出屈收称作折叠。(《太极拳释义》第24页)
    (二)“往复须有折叠”,主要在膝胯关节往复皆应屈曲,可以挺直。不这样训练,关节便不能柔韧有力,没有折叠,蓄发也就难以得势。(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详解》第3l页)
    (三)折叠是肢体对角方向相互牵拉,如左肩与右胯,右肘与左膝等等,又是另一种以腰为中轴的折叠方式。
    三、折叠转换是以意为主导的内劲变换,使劲的直来与直往之间回环而无断续处,这是杨振铭老师所特别强调的。例如:腰身微动而步已随之。原先第一动作将完而未完时,第二动作已萌生在意,在外观上未必表露故能着着领先。太极拳要打得好,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一势与一势之间的接驳,也就是内劲转换连接,要精密、准确、疾速,通过内部协调进行。精微之处,在虚实转换,了无痕迹,更不见断续间隙。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卷之十二里面曾这样写:  “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已过,新力未发而乘之。”也就是说,旧力略过而新力未生的一瞬,是防卫最弱的刹那。易为人所乘。我们要在旧力未过之前就新力已生。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太极拳所练的折叠。要以这样明确的要求,默识揣摩,在不同程度上求紧凑,臻于缜密。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张达泉太极经验谈
 太极拳真传唯一太极心法 佚名
 对太极拳友学太极误区提醒
  太极拳滋养气血抵御疾病的法宝
 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功夫,能放弃才能拥有  
 【转】 杨氏太极拳的行拳要领----腰脊主导说
 怎么样才能从太极套路里练出功夫--雷师弟子
 太极图中 领悟人生大智慧 
 太极宗师黄元秀先生谈杨家太极拳
   革命老人黄元秀谈杨家太极拳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修炼十三要
   整劲
 太极心法笔记
  “气”与“灵”太极拳之本  太极拳身法之研究
  神意气内功理法   养生桩漫谈
 太极功夫始于足下
 真太极之只言片语
 学好太极拳的秘诀  萧治傅赵堡太极拳讲解
 解读王西安大师的太极肚  太极精要一语道破
 招势出于八面  松与旋
 太极拳之松柔
 杨氏内功太极拳三步功法
 松腰转腰涮胯  有关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松胯状态  太极拳松的作用
 王培生太极拳内功择选---张耀忠
 太极拳: 王培生练功要诀详解
  武术家王培生先生太极拳武学专辑南宁专辑
 王培生谈:太极拳技击十大要素
 怎样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对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几点体会---王培生
  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 一 (冯志强)
 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 二 (冯志强)
 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谈太极拳的的松和沉的问题
 怎樣練好太極拳 北京陳式太極拳研究會 馮志強
   概述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冯志强)
 杨振铎大师谈太极拳之学练心语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谈体会
 怎样练好太极拳[杨振铎]
 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杨振铎
 练太极拳怎样做到周身放松【转】
 练太极拳增强腿力
 各位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简述)
 【转】 当代名家论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性质、作用和练法——作者:杨振铎
 【转】 陈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谈如何练好太极拳
  如何能成为太极拳名家
 陈正雷大师谈陈氏太极拳的意念
  论陈氏太极拳的放松与发劲(陈正雷)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分解作讲解[陈正雷]
 看当前杨式太极拳演练中的『柔』、『软』、『刚』
 【转】 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共同点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中外美景奇观专辑  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专辑
 极品音画总汇
 国外摄影艺术专辑
 美景摄影照片专辑  美图秀秀视频讲座:全攻略
 花卉知识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