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三)上

 雪峰读书 2012-07-26

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三)上

間:2010422
地點:北京溫特萊酒店
主講人:王財貴
略说鈥準因缘鈥---
宋明儒家是受了佛家的影响——佛家讲真俗不二,讲形而上学,讲高明的学问,讲基本的学问,像禅宗讲明心见性这种学问——所以宋明儒也大讲心性。这是先秦儒家孔孟没有特别发挥的地方,但是已经含在孔孟之学当中,讲心为体,讲性为体,什么叫体?是我的根据,我的心是我的道德的根据,我的性也是我道德的根据。所以儒家之学可以用两个字来涵盖,就是成德,成就你的德性,成德之教。如果像读《论语》,学而时习之当然是成德之教,有朋自远方来也是成德之教,人不知而不愠也是成德之教,吾日三省吾身也是成德之教,通通都是,但是孔子并没有真正把一贯之道讲出来,而曾子讲的一贯之道还没有到达心性的本原,当然,先秦儒家不是没有心性本原,像《中庸》就有心性的本原——“天命之谓性,《大学》就有心性的本原——“诚意慎独。但是《大学》和《中庸》讲起来还是比较疏陋,比较笼统,不过义理都包含在其中,到宋明儒家才真正大讲心性,大讲形而上学,大讲道德的根源,成德之教的基本立足点,不离开孔孟,而有自己的丰富的教导。所以儒家一直还在发展,这个发展并不是跑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有先秦儒家以孔孟为代表,荀子做辅佐,孔孟荀三家。儒家的第二期发展,就宋明儒的发展,大讲儒家的心性之学,可以跟佛教互相抗衡。所以千万不要只认为佛教讲明心见性,儒家也可以讲明心见性。

但是儒家的明心见性,心、性的内容跟明、见的方法,跟佛教是不一样的。所以同样一个词语,都讲心讲性,他的内容不一样,于是他开发的方向就不一样,他的成就也不一样,但是都是智慧。所以儒家是成德之教,让一个人成就德性,成就道德事业,内心的德性有所成就叫做内圣,这个德性而表现为功业,这叫外王,而内圣必定包含外王,所以你千万不可以再随便说宋明儒,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说他只是空谈心性、清谈心性。告诉各位,儒家不清谈,清谈的是道家,清谈是魏晋时代的名士,宋明儒不清谈。虽然他所谈的道理高深,但是念兹在兹,内圣一定要开为外王,只是当时的历史机缘不够,不能让他们开出外王事业,或是开的外王事业不够完整,这是历史的机缘不够。古人已经替我们尽了很大的责任,我们现在要接着走,你不要问古人有没有给我们开出完满的学问,你这是不负责任的。当今的中国人最不负责任,随便批评古人,你要知道你不如古人。

儒家大讲心性,而刚才我们说明心见性,佛家的明心见性,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种明心见性的心与性在哪里,在佛那里!儒家的明心见性,请问你的心性在哪里?在你这里。这才真正叫做当下即是,这才叫做直了成圣。所以,佛家的心性有两种,一种是你的识心、你的污染性,这是你的现实人生,叫做凡夫的心性。你了脱后,成就常乐我净的心性,这叫如来的心性,如来的心性的境界开发出来,就是无量的功德法界,叫做佛法界。我们众生所面对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染污的世界,在染污的世界中是无明的心性,证了佛道的心性是超越的心性、光明的心性。所以佛家的心性有两种,这也是一心开二门。儒家讲的心性从头到尾都是光明的心性,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下就不用说了,这一句就够了,这叫一以贯之。为什么?因为亲民就是外王事业,明明德就是内圣的工夫,刚才说有内圣工夫必定展现为外王事业,所以亲民也在明德之内,所以明了你的明德,必定有亲民的事业。而明明德要明到非常高明的明,非常实在的明,念兹在兹的明,这就是让你的明德止于至善,而且实实在在地表现在你的生命中,这叫做你的明德实践止于至善,而明德实践的止于至善,也要包含外王事业的止于至善,所以最后,明德与亲民都止于至善,这叫做儒家全幅的学问内容。(鼓掌)

三句话讲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形容词,两句话讲完。因为明德你非到止于至善停不下来,亲民非到治国平天下不可以停下来,所以止于至善是不需要说的,只要你知道明明德,只要你知道你明德的内容,只要你知道明德这条路是无穷无尽的,止于至善包含在其中。你知道内圣必定开外王,外王不成就,内圣不满足,你的亲民就一定止于至善,你非到至善你停不下来。所以止于至善是不必说的。所以只剩下两句。这两句又以明明德为根源,所以说了明明德,亲民就不必再说了。所以儒家的学问,你用一个字表达,很好,你可以用你所选择的字,到最后都一样。有些时候我们说儒家的学问是什么?是,这个太笼统了,儒家的学问是忠恕,这还不够根源,儒家的学问是良知,不错,已经很根源了,而这个良知还可以浓缩一个字。平常我不这样讲,今天我特别这样讲,因为引用到《大学》,所以我说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叫做

这个可以对照佛家的无明。无明是人生的现实,人生必要有的感受,你没有无明的感受,你不了解你的人生,你不能够起而修行。所以发现无明是大智慧。而儒家发现的明也是大智慧。人生本来就是明,良知就是明,四端之心、恻隐就是明,羞恶辞让就是明,是非之心、良知之心也是明。这个从哪里来?你怎么把握这个?人生真的能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去这个明德,什么叫做明德?——光明的本性。人的本性从哪里来?中庸说天命谓之性,这是对性的逻辑的定义。我们自自然然的生命的本质,我们称为性。但是你要知道,天命之谓性已经有了一种超越的境界,从超越一面来讲这个性,所以率性之谓道。假如我们用一般的说法,人性,食色也是性也,你能从食色性也的性达成你的光明吗?所以食色性也的性就是污染性、无明性。但是,天命之谓性的性,假如你率着这个性,率者遵循也,你遵循你的本性,就是人生之道,就是天地之道,所以率性之谓道,你顺着人生之道去修养你自己,所以修道之谓教,这是教化,是教导,不管是圣人的教导,还是你教导自己,反正修道之谓教,中庸这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只是一种定义式的规定,还没有告诉你性的内容是什么?你怎么发现这个性?到《大学》就告诉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者,大人之学,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成熟的生命,必定要从明明德来。去明你光明的德行,就把规定为光明之性,所以我们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一种超越的性,不是现实的性。

从古以来,真正儒家讲性都讲超越性,不讲一般性。只有跟孟子辩论的告子他专门注重现实性,凡夫的性,所以叫做食色性也,你不能说他错,他只是在现实中看人性。荀子也在现实中看人性,所以说人性本恶,不是食色性也是恶,是顺着食色性也你拼命去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你在喻于利那一点去追求,一直追求,追求到最后就是恶,这叫人性本恶,所以荀子是提醒你人性会走向恶,因此你要防止它走向恶,就要化掉你的性。怎么化掉你的性?你要用人为化掉你的性,叫做化性起伪,所以道德的实践是要透过人的努力的,所以荀子一生的学问就是奋斗的学问,就是改过的学问,就是用礼和法治理自己,乃至于治理国家的学问。这和孟子不一样,但是到最后都相同,就是要人生要完成他的真实性。荀子的理想也是圣人,孟子的理想也是圣人。荀子说化掉你的恶性,化掉你的现实性,你回归到圣人的教导,可以让你成圣;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人性本善。从哪里说人性本善?从你的四端之心来说。什么叫四端之心?你有恻隐同情心,你有羞恶,你有辞让,你有是非的心,这个心是自然而有的,所以这个心就是你的性。所以四端之心就是仁义礼智之性,仁义礼智是从性上说,怵惕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从心上说,从心上说,就是从你的生命的活动说,从生命的感受说,我们没有感受到仁义礼智,我们感受到四端之心,但是四端之心探讨他的根源,就交给仁义礼智之性,你没有仁义礼智的本性,你怎么有四端之心?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推论。(鼓掌)

仁义礼智之性又推,从哪里来?仁义礼智是天之所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什么叫天?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我本来就有,我不知其然而然,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但是我就有,这个叫做天。所以不可以把这个天解释为西方的上帝,而是指我们心性推到一个虚的根源,作为实在的心性的根本,那叫做天,不推到天也可以,推到性就可以了,不推到性也可以,你只要知道你的心是如此如此活泼、光明、广大、无限,也就够了,所以尽其心者,你才知道你的性,知道性你就知道天,所以心来说性,以性来说天,有心才有天,有道德之心就有道德之天,这叫人德合乎天德。(鼓掌)天德是人德证成的,没有所谓的天德,没有所谓天,中国人自从孔孟开始,就没有宗教性的信仰,只有宗教性的情怀。这叫做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圣成真人。(热烈鼓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