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诞的天才

 ww1984 2012-07-26

丹尼尔·塔梅:数学天才

    “我出生于1979年1月31日,星期三。我知道这一天,因为在我的脑海里,1979年1月31日是蓝色的。”丹尼尔·塔梅(Daniel Tammet)是家里9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但从小就与众不同。他总是哭闹,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或拿自己的头去撞墙。这个英国小伙其实患有“埃斯伯格综合征”,不过直至他25岁时才被诊断出来。而在此之前,他还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他的语文、历史和数学成绩相当优异,然而在班级里,他是个古怪的家伙,稍有不快就会暴跳如雷,别人对他讲话时他从不正眼看对方,一天到晚独来独往。除了数字,他没有任何朋友。

    因为在运用数字的过程中,丹尼尔会使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愉快的画面:1是一道白色的光芒;6是一个没有形状和纹理的黑点……当他做运算时,各种图像就在他眼前串联起来。比如37的5次方就是一些圆环在一个大环内旋转,而在做有关的乘法时,他会看见数字纷纷滚落。

    数字和运算实际上是他的救命稻草。每当焦虑来袭,他便闭上眼睛开始计算。为了理解不同的情绪,他用数字来做注释:“如果一个朋友对我说他感到悲伤或沮丧,我会想象他坐在‘6’的黑色凹洞里。”

  同样,也是数字使他成为了国际巨星。为了给癫痫病研究募集资金,他决定在公众面前表演圆周率记忆秀,尽可能多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他的方法是把这些数字截成几段,也就是说分成好些场景,然后再把这些零散图像一片片地组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幅复杂的图景。2004年,在一大群好奇者的注视下,他用了5个多小时,一口气背到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2514位,并且准确无误!这一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也给丹尼尔带来了巨大的宣传效应。如今,他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传授他的语言学习法。的确,用最短的时间,不费吹灰之力地掌握一门外语,这样的天赋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商机啊!

 

学者综合征

    一些特殊的“天赋”可能与大脑功能紊乱有关。我们管这称为“学者综合征”,即具有非凡的天赋,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在这些以前被称为“疯子学者”的人中,超过半数患有自闭症。他们的大脑发育与其他普通孩子有所不同,致使他们通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人交往,也很难理解别人。但是,每10个自闭症患者中就有一个记忆力超群,或是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数学或艺术才华,足以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瞠目结舌。34岁的英国人史蒂芬·威舍尔(Stephan Wiltshire,见下图)就是这样一名自闭症患者。2001年,在短暂飞越伦敦上空后,他仅仅用了不到3个小时,就凭着从飞机上俯瞰城市的记忆,巨细不遗地画出了伦敦的全貌,连主要建筑物上的窗户也能数得一清二楚!而在另一个领域,年轻的美国自闭症患者马特·塞维奇(Matt Savage)曾用一夜时间就自己学会了弹钢琴。那时他只有6岁。次年,他就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14岁上,他已经能指挥一支三重奏乐队了!至于丹尼尔·塔梅,这个患自闭症的英国小伙则是数学和语言天才,一部纪录片曾记下了他在一星期内就学会冰岛语的奇迹。

    不过,“学者综合征”并非自闭症患者的专利,它同样可能伴随另一些大脑病变出现,有时甚至会由外力造成的创伤引起。美国人奥兰多·塞莱尔(Orlando Serrel)的经历就是明证。10岁以前,他没有任何过人之处。而就在10岁这年,一颗棒球意外击中了他的左太阳穴,从此,他便能记起他生命中的任一细节。

异常的大脑使史蒂芬·威舍尔只要乘坐直升机在城市上空兜一圈便可凭记忆画出城市全貌。图中他正在描绘的城市为迪拜。

人脑的力量从何而来

  人类可真是一种奇特的智慧生物。讲话、进行加减乘除之类的抽象思维活动,甚至阅读《新发现》,这么神奇的事情只有我们智人(Homo sapiens)方能做到!然而,大脑中究竟隐藏着何方神圣,才令我们如此特别呢?生物学家们很早就把目光对准了大脑皮层,这个在一般脊椎动物身上厚度仅为几毫米的大脑构造,在人类身上则十分发达,并形成了褶皱和沟回。科学家们是通过观察脑部受创病人的大脑状态而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的,这些病人要么丧失了记忆,要么无法进行逻辑思维,要么丧失了语言功能……各种临床病例证明,大脑皮层与我们人类引以为豪的所有大脑高级功能相关。

  那么,大脑皮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的体积可以解释一切吗?这也是科学家们长久以来的想法。体积越大,就意味着神经元越多,同时神经信息回路也就越多。而正是神经回路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智慧这类复杂机能的产生。

  然而,一个匈牙利的研究小组最近另有发现。他们认为,比起神经元的数量来,它们构成复杂网络的能力对人脑皮层的独特性来说更为关键。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像烛台一样带有上百个分叉的细胞,它们通过这些分叉同时与数百个神经元相连。研究人员惊奇地注意到,只要对一个“烛台”细胞施加刺激,就会有大量的神经回路被激活,牵涉到的神经元数量最多可达500个之多!

    他们得出结论:在这种“烛台”细胞的作用下,同一个刺激会同时经由大脑不同区域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得到处理。这就是人类的大脑灰质比任何物种都更为高效的奥秘所在。

马努斯·卡尔森:国际象棋界的莫扎特

    马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5岁时,父亲试着教他下国际象棋。可是小家伙一点也听不进去,他才不在乎呢,他更喜欢在挪威的山里滑雪,或者,最好是跟小伙伴们踢足球。父亲没有坚持,然而国际象棋是他的挚爱,他多么希望能与儿子分享啊!所以,在儿子8岁那年,卡尔森先生又重新开始培养他。这一回,马努斯一下子就玩上了瘾,不久后便开始了他的比赛生涯。由于只是个新手,他的出场并不起眼……只不过6个月后,他就打败了挪威国际象棋协会的前主席!

    那是2000年1月的事。打那以后,我们年轻的天才便一发不可收地节节胜出。2005年,他晋级世界最优秀棋手之列,成为全球900名国际象棋大师之一。如今,17岁的他已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选手了!当代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之一弗拉迪米尔·克拉姆尼克曾说:“问题不在于卡尔森是否会成为世界冠军,而是何时成为冠军。”

    那么,这个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丝毫天分的小伙子,后来棋艺又如何突飞猛进如离弦之箭一般呢?其实,就算不下棋,他的超凡能力也不会被埋没。首先是卓越的逻辑分析能力。5岁时,除了踢足球和滑雪,他还曾经整日整日地装配“乐高”积木玩具,那可是一些10到14岁儿童才能应付的复杂智力玩具。第二个非凡之处是广博的记忆。同样是5岁时,他就以记忆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国旗样式和首都为乐啦!

    但是,他作为国际象棋界的一个特例,并不是为了成为棋场杀手而从小接受特别训练的,他之所以全情投入,完全是因为这项游戏带给他的乐趣,他不过是把他过人的才能发挥到了棋盘上而已。真正牵动他的,是快乐……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不是吗?

 

智商超群的差生

  很不幸,人们通常都是这样才发现智力超常儿童的。根据法国有关部门的统计,在法国I智商超过130的儿童中,45%有留级经历,20%甚至完不成中学学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他们比其他孩子更聪明,只不过是他们另类思维方式的反映罢了。这在课堂教学中会造成一定问题,他们往往不会从通常角度去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下对于人类进化的看法。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本子上复述他们所学过的,诸如人类何时何地出现、怎样生存等。但是,换成神童朱利安,他便会写下:“我认为他们进化得很好。”——他会一丝不苟地按照字面意思,认为应该陈述他的个人意见。

  神童们另一个令人困惑之处在于,通常他们在数学上非常优秀,但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步骤来讲解自己的运算过程,他们的思维是跳跃式的。类似于一种直觉。因此,老师很可能以为他们根本没学会,只是在抄袭旁边同学的答案。

    最后,神童都有超常的记忆力,而这恰恰是老天跟他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由于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听进去就能掌握,他们放学回家后根本用不着复习。这样在小学还混得过去,可一旦升入中学就不灵了,从来没有学习习惯的他们跟不上节奏了,于是成绩一落千丈。更何况8%~10%的神童和普通孩子一样在识读上有些吃力,他们会搞混一些发音,易犯拼写错误,阅读时要花很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打小学一年级起,就是一场灾难。任凭他们的脑筋转得再快,手中的笔却始终跟不上,成绩当然就惨不忍睹!所以说,天生高智商未必是上天的眷顾,要使孩子的天赋成为他的优势而不是拖累,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帮助必不可少。但首先还必须觉察他们的高智商才行……

同时下赢30盘棋!

  你也许见识过这阵势,这可是国际象棋比赛中的常见景象:一名高手同时与30个挑战者开局过着。他走一步棋仅用几秒,在这盘棋上走一子,再到下一个对手面前走一子……就这样走马灯似地把对手各个击败。这些大师制胜的法宝是什么?是能让他们记住所有的战略战术,以及30盘棋上每个棋子走位的非凡记忆力吗?非也,记忆测试显示,他们的记忆力并不异于常人。

    但他们肯定有点门道。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项试验透露了玄机。当我们要求象棋大师注视一个棋子随意摆放的棋盘5秒,然后要求他回忆每个棋子的位置时,他凭记忆只能找出4个棋子,这个结果与一般象棋爱好者不相上下。相反,在一盘真正的棋局中,棋迷最多也只记得4子,而一名大师则能够回忆出16子之多!

    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一个老练的棋手在注视棋局时,他所看到的并不只是孤立的棋子,而是按照攻守部署分组的力量配置。如彼此掩护的王和车,在将军的同时威胁对方小卒的后和马。因此,高手可以在5秒钟内记住棋盘4个不同区域内的棋路,而每个区域内包含2到5个棋子不等。研究人员管这些区域叫“处理单元”。

    这就是象棋大师能同时与30个对手对弈的奥妙:他并不需要记住每盘棋的进程,只要5秒钟时间熟悉战略态势即可。这种策略记忆法还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直接辨析局势热点,一眼知道自己在哪一区域落了下风,或在哪一区域能将对手的军。

 

马特拉奇:音乐奇才

  这个年轻的法国人今年17岁,平生从未迈出过他的出生地,一个位于瓦朗谢讷附近的小镇一步。可是他的音乐却征服了全世界,他所做的只是把60多段视频传到myspace网站上。两年来,马修——“艺名”马特拉奇(MattRach),向网络上传了大量他用电脑摄像头在卧室自拍的音乐片。他个人空间的访问量现已达2000万人次,而他在Youtube网站上的主页拥有3万名订户,是该网站法语版最受欢迎的人气王!

    想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只要到他的个人主页(www./mattrach)上逛一圈,再点击播放一段他的音乐就行了。之后你便晓得,马特拉奇,他是一个吉他之神。

    秘诀?抱歉,没有魔法药方,成功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基本功。8岁时,马特拉奇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把吉他,在音乐学校一直学习到16岁。这段严格的启蒙教育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连史蒂夫·范(Steve Vai)和赛奇尼(Satriani)的作品,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这是两个以技术著称的摇滚吉他手,马特拉奇最早受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后,年轻的音乐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的作品在网络引起了巨大轰动,因而得到了吉他制作的传奇品牌Fender的赞助。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与一家唱片公司签约。目前,马特拉奇在自己的摇滚乐队里演奏,同时创作新作品。不过别误会,即使音乐是他的挚爱,他的生活同样充满了其他内容:“我曾经连续10天没碰过吉他!”总之,这是一个生活正常的优秀小伙子。

 

15岁启蒙还能成才吗?

    确实,通常都是越早开始学习越好,尤其在音乐方面,10岁似乎已是启蒙的最晚极限,过后再对一种乐器入门就很困难了。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研究了从不同年龄开始接触音乐的孩子的大脑发育情况。以学吉他为例,他们测量了有关儿童大脑内控制手指动作区域的面积,结果显示,启蒙得越早,这些区域的面积就越大。

    话虽如此,后发者未必就不能成才。其实通过勤奋努力还是可以迎头赶上的。像鼎鼎大名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my Hendrix)就属于这种情况。他的第一把吉他是15岁时才买的,而后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练琴上。较早学习乐器的孩子之所以表现好,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可能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累积了更长的练习时间。

    一位瑞典心理学家曾计算了不同层次小提琴手的练琴总时间。他发现,年龄同为20岁的琴手中,有“演奏大师”之称的,其练琴总时间约为10000小时,“水平过得去”的只有5000小时,而“半吊子”们连2000小时也不到!经验固然关键,积极性更为重要。专门从事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的加拿大心理学家桑德拉·特雷赫(Sandra Trehub)就认为,只要怀着志在必得的信念,就算起步较晚也不要紧:“很多在家长强迫下很早开始学习音乐的孩子最后都以放弃告终。倘若他们在青少年时期自愿投入学习,他们学有所成的概率会更高。”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就是在20岁,父亲去世后那年才开始学习音乐的,7年后,他成为世界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然而,在他9到10岁那阵,他的音乐老师并不认为他具备多大的天赋,因此他的父亲没有强制他继续学下去。

心醉神迷的创伤   

  某些药物能激发大脑的未知功能,这是真的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致幻剂,特别是与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有关的药物,一些欧美的精神病学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潮流是如何突然出现并迅速传播的呢?1943年,瑞士化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在配制一种他称为LSD的新药时感到头晕目眩。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亲自服下微量药品进行试验。结果药效更为强烈,他出现了幻觉,感觉自己的灵魂脱离了肉体。此后,他推动自己就职的制药公司开展更多对于LSD的临床试验,希望可以将该药用于某些精神病的治疗。

    问题在于,一部分记者和作家开始对这种“神药”议论纷纷。1960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李瑞(Timothy Leary)和理察·艾尔帕(Richard Alpert)把LSD介绍为一种能拓宽意识程度的有效工具。从此,LSD以及它所引起的幻觉便被嬉皮仕们相中。当然,另一些研究人员也强调了该药的危险性,LSD最终被列为禁药。至于那两位心理学家的实验室也被关闭,李瑞还被判刑入狱。

    但即便在这昙花一现的生存时间里,LSD依然制造了一些混乱。因为和其他致幻药物一样,它具有很可怕的药效,能够使人改变对时间的认知、对空间的感知以及对自我的意识。因此,人们把服用LSD称为“神游”。然而这种“神游”的结局往往糟糕透顶,有些服用者会惊恐万状直至自杀;而有些人则会在“神游”的太虚幻境中渐渐封闭,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斯图尔特·杰·瑞:语言狂人

    “今天上午,我已经讲了泰语、印尼语、粤语、普通话、日语、丹麦语、西班牙语、俄语、缅甸语、缅甸卡伦山区方言以及我的母语英语!”超级多语言大师,澳大利亚人斯图尔特·杰·瑞(Stuart Jay Raj)一口气列数道。

    所谓“超级多语言大师”(superpolyglot),专指精通6种以上语言的人,而斯图尔特能够熟练运用15种语言,另外还有15种语言可以随便诌上几句。不知道那帮仅仅为了学好一门英语就伤透脑筋的人见到他会作何感想……难道他有某种特殊天赋吗?他自称完全没有。斯图尔特出生于悉尼的一个华人街区,多数居民为印尼华人。在那里,他粗浅地学习了4种亚洲语言。他的祖父会讲10多种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密码破译专家。“一家人围坐吃饭时,我就和祖父用摩尔斯电码进行秘密对话,不让别人知道对话内容。”斯图尔特回忆道。他和祖父用手指在桌子上敲打信号来交流,这可惹恼了他的父母,尽管他们也都是外语学习爱好者。妈妈喜欢在客人面前背诵几句泰语,而爸爸则会讲印地语。

    凭借自己掌握的半打亚洲语言,斯图尔特在处于东南亚枢纽位置的泰国创办了公关公司。他为部长们举办讲座,教他们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他能轻松地在英语、汉语及泰语之间自由转换,却从未把自己看成一个学什么都毫不费力的天才。他认为,学无止境,要学好外语就要坚持听录音、广播、歌曲,看原版影视剧……斯图尔特用莎士比亚的语言提供了很多中肯建议,但唯一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多语言大师不会讲法语。不管怎么说,法语总比那些亚洲语言要容易一点。

 

天才还是疯子?

    关于这点,历史上有许多著名案例。如文森特·凡·高,他因为用剃须刀威胁自己的朋友高更、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妓女等一系列疯狂举动而被送入疯人院,并在那里自杀,年仅37岁。不过这种疯癫并不是艺术圈的专利,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沾染了些“疯气”。比如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他的故事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搬上了大银幕。这位数学怪才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他的辉煌生涯。然而很快,他就变得令人厌恶,狂妄自大且好斗。到了1959年他31岁时,他已经完全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了。他声称收到了来自外星的秘密信息,不相信任何人,把自己看成是拯救世界的预言者。多次住院治疗后,他得以痊愈。但他的病使他长期被摒除在专业圈子之外。国际数学界经过激烈的争论,才于1994年,因他学生时期所创立的博弈论而为他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完全可以再添几个名字列出一个长长的疯子学者名录。曾创立重要理论的数学家库特·歌德尔(Kurt G?del)于1978年死于饥饿,原因是害怕自己被关进监狱而不敢进食。原子理论的先驱物理学家路德维希·波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是一个躁郁症患者,不停地在狂喜和自杀冲动间摇摆,于1906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数学家乔治·康托(Georg Cantor)以对无穷的研究而著称,他自以为是上帝的使者,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如何解释这种天才与疯狂之间的关系呢?可能这些大师级人物都有那么一刻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美国精神病学家南茜·安德森(Nancy Andreasen)解释道。这种念头使他们的思维异于常人并且能独辟蹊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的极端倾向。但千万不要在天才和疯狂之间划上简单的等号:想成为大师,不必一定成为疯子,而只当疯子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爱因斯坦的大脑

  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后,他的遗体被火化,唯独大脑被保留下来,不断激起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它取出,仔细地称重、测量、拍照,寻找爱因斯坦大脑的形态与他那难以置信的智慧之间的关系。他们找到什么了吗?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他们确实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通常,所有人大脑脑回的走向分布都是一致的,但这位相对论创始人的大脑则不然,其大脑侧裂(fissura Sylvius)没有按正常的路线走(如图所示)。这个细节可以用来解释其天赋的来由吗?一部分科学家赞成该观点。他们认为这一异常使得后脑区域更加发达,而该区域似乎正好涉及数学思维和空间感。爱因斯坦因此拥有了一个能够处理一些特殊领域问题的大脑。

  但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赞成这种解释。反对者认为,爱因斯坦的天赋只能用神经元之间的微观回路来解释。得把这个由成百上千万个分支组成的、分布于他大脑各部的神经网络测绘成图,才能弄明白阿尔伯特的思维是怎样运行的。而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还远远不够。无论如何,爱因斯坦的大脑让我们确定了一件事情,即“畸形”的大脑未必就不会产生天才。但在现实中,给孕妇做B超检查的大夫如果发现胎儿脑部出现类似异常,准会将其视作畸胎而建议孕妇引产!

吉尔·普莱斯:她从不遗忘

    1979年10月19日。吉尔·普莱斯(Jill Price)还清楚地记得,这天下午洛杉矶的天空阴云密布,天气很冷,放学回家后,她喝了一碗汤取暖。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了,然而这个美国人却能回忆起每一个细节:她当天穿的大衣,她和妈妈交谈的内容,电视里播出的节目……就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她记得那天是星期五。一天又一天,她能向你详细地讲述每一天的经历,30年,一天不拉。你可能会以为这很棒,有这样的记忆力,不就省去连续几小时背诵课文的痛苦了嘛。不过对吉尔来说,她倒宁愿忘记,她的记忆快要装不下了!

    一切似乎都是从某次搬家开始的——难道是害怕失去昔日好朋友和告别她喜爱的生活而引起的?总之,事情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变化的。在此之前,她只是能记得一些重要的事件:2岁前,被一只狗吓到;4岁前,弟弟出生……而8岁以后,关于日常琐事的记忆开始累积起来,直到14岁时达到巅峰状态。当时,只要任选一个日期,她都能立刻想起这一天发生的所有事情。但糟糕的是,她的这种记忆力对学业没有任何帮助。她的超凡记忆力仅在私人生活上有效,对于数学、历史、外语却没有半点用处。她的学习成绩平平,跨入大学校门不久便陷入了抑郁,最后只得躲在父母家中闭门不出。2000年,她终于决定向精神病学家求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麦戈博士(Dr McGaugh)和卡希尔博士(Dr Cahill)对她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可她的病仍然是个谜,先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报道。2006年,这两位专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征集类似的病例,有百余名网友回复,其中一半人情况和吉尔十分相似。到目前为止,两位专家结识了其中两位。与吉尔不同的是,她们生活得很好,与自己的超凡记忆力相处融洽。比如从事记者工作的布莱德·威廉姆(Brad Williams),他出去采访时可以完全不做笔录。

 

如果记忆可以嫁接

    想象这样的场景:你有一架直升机,而且正要追踪逃犯,但是你从没开过飞机,临时抱佛脚已经来不及了……别着急,去把最新版的直升机完美驾驶教程下载到你的脑袋瓜里,然后就尽管飞吧!

    近年来,人机交流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人们不由得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实世界真会向“黑客帝国”看齐吗?不管怎样,科学家们已经能够让神经元与一些电子设备相互交流了,一些全身瘫痪的人也可以通过植入脑中的芯片来操纵电脑光标。2008年5月,几只戴着类似装备的猴子居然单凭着它们的思维,就控制机械手臂抓取到了食物。

    不过,要想直接把信息下载到记忆里,这个工作可就复杂多了。光是捕捉神经元信号还不够,还须反向输出信息指令,也就是由机器到大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破解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编码。神经生物学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处于理论阶段。根据最简单的假设,这种编码与神经电信号的节奏相对应,即相当于一种仅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语言,解析起来相对容易。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元信息编码是由一组神经元同时表达生成的,这样一来,解码工作就困难重重了。

    就算神经生物学家们能够破解编码并将直升机驾驶指南译成神经元语言,那也还有一个问题:把这部教科书下载到哪里,电脑应该与哪根神经元相连?科学家们对目标只有大致了解,那就是与记忆存储有关的大脑海马。但要赶上“黑客帝国”的水平,这显然还不够精确。

 

绝对音准:古怪的天赋

    我们在听音乐时能够根据各个音符的相互关系分辨出它们的高低:这个音高一点,那个音低一点。专业的音乐人还能报出它们的唱名:哆、来、咪、发、嗦……但如果单单一个音在一片寂静中响起,我们大多数人就很难辨别出它是啦还是哆了——除非你拥有绝对音准,这种天赋如同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它的拥有者能够像认出一种颜色那样,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声音的音名,不管那是乐音还是霓虹灯管的静电声。这种能力莫扎特有,爵士歌后伊拉·菲茨杰拉尔德(Ella Fitzgerald)有,而且,每2000人中就有一个幸运儿。也许你也有,只是你还不知道罢了。要是你现在没有,那没准你出生时曾经有过呢!美国的一项研究对比了8月龄的新生儿与成年人的听力,数据显示,婴儿对单音的分辨能力要比成年后高出许多。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出生时都具备这种能力,但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却失去了它。要想将它保留住,最好的办法是尽早开始专门的训练。正如另一项针对加利福尼亚州600多位专业音乐人的研究表明,在4岁以前开始学习音乐的人中,有50%的人拥有绝对音准,而这个比例在12岁以后才开始学习音乐的人中仅为2%。不过你也大可不必灰心,同一项研究还告诉我们,即使没有绝对音准,我们也完全能够成为音乐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