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黄辨证施治体会

 rixon.lib 2012-07-29
阴黄辨证施治体会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80)
黄疸一证,阳黄居多,阴黄较少。阳黄为主证,阴黄为变证。其病因本于湿。若湿从热化,湿热互结则发为阳黄;若湿从寒化,寒湿凝滞则发为阴黄。阳黄、阴黄可 以随着体内体外环境的改变而互相转化。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寒热属性有别外,尚有共同之处。 阴黄的发生,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患者病前体质尚可,感受寒温之邪,以致寒湿困脾;

       ②患者病前脾阳素虚,感受湿邪后,湿从寒化,困阻中州;

       ③开始为阳黄,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邪正消长或过用苦寒,致使脾阳日衰,湿从寒化,以致寒湿凝滞,瘀阻血脉,痰湿阻络,胆汁不能循其常倒而行,浸渍于肌肤,发为阴黄。

       阴黄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泽,身倦怕冷、食纳不香,口谈不渴,喜热饮,腹胀便溏,舌苔薄白,或灰暗,脉沉缓或沉滑等。 在治疗上,以温化凝滞,利湿退黄,活血为法。经验方药,是以茵陈术附汤加减化裁。 茵陈30克 苍白术各10克 附子10~15克 桂枝3~10克 干姜3~5克 赤白书各10克 泽兰15~30克 茯苓30克 泽泻15克 气虚明显者加生芪、党参;腹部冷痛者,加肉桂。

        例一 毕×× 男26岁 住院日期:1963年10月 15目

       主诉:两眼轻度发黄已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961年9月发现面目皮肤发黄,食纳不佳,经医院检查诊为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服用中西药,自觉症状好转,但眼睛发黄未完全消退,肝功能异常。1962年10月经肝穿活组织检查符合迁延性肝炎诊 断。1963年10月15日住院;当时自觉疲乏,右胁痛,疲倦后加重。 检查:面色无泽,巩膜微黄,肝在右助下可触及边缘,质软。脾在助下1厘米可触及。化验检查:黄疸指数20单位,血胆红质定量2.2毫克%,谷丙转氨酶25 单位(正常值21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胆固醇128.5毫克%,血浆白蛋白3.08克%,球蛋白2.02克%,凝血 酶元时间16秒(对照15秒)。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沉缓。

        西医诊断:迁延性肝炎

        中医辨证:脾阳不振,寒湿凝聚,发为明黄。

        治法:温振脾阳,祛湿散寒,活血退黄。

        方药:

                              茵陈60克 郁金10克 生芪12克 党参15克干姜6克

                              炮附子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生甘草3克

       始疗经过:服上方六剂后,原方加泽兰15克,继续服药十四剂,症状稍有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9单位,胆红素O.8毫克%,谷丙转氨酶12.5单位, 麝浊6单位,麝絮。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共计三月余。其间曾复查肝功能四次。均属正常范围。血胆红质均在1.0毫克%以下;血浆白蛋白4.25克%,球蛋白 2.55克%。体检:肝在助下仍可触过。脾未触及。症状消失,于1964年1月31日临床痊愈出院。

      【按语】关老医生根据患者眼目微黄,面色晦暗无泽,食纳不佳,疲乏无力,舌苔薄 白,脉沉缓,辨证脾阳不振,寒混凝聚,瘀阻血脉,属于阴黄范围。根据其发病情况,开始为阳黄,而后转为阴黄,患者体质已虚,脾阳已衰,所以用他的经验方药 加生芪、党参,以加强补气的作用。本例从四诊所见,似乎不是典型阴黄,但是,关老医生着重从它发展的过程,以及面目微黄而无泽,脉沉缓,无热象这几个主要 环节,从阴黄论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若一见黄疸就清热利湿,过用苦寒,势必中伤脾胃,反而使病情加重。另外,方中郁金活血化痰,泽兰活血利水,也都比较 明确地反映了他的治黄特点。

        据现代医学研究,茵陈退黄的主要成份是在挥发油内,若先煎势必损耗其有效成份,所以关老医生嘱咐病人,茵陈后下,一般在群药煎煮10分钟左右为宜。黄疸轻 者可用30克,重者可用60~120克,若超过60克则应另包单煎。根据上述病例,也可以看出对于阴黄论治,并非容易掌握,特别是由阳黄转为阴黄的过渡时 期,更加难以辨识。所以立法用药应当慎重。关老医生曾举了另一例(例二)误认为是阴黄,在治疗上走了弯路,应当引以为戒。

       例二 韩×× 男33岁 初诊日期:1964年9月24日

       主诉:乏力纳少,皮肤及眼目反复发黄一年余。

       现病史:1963年8月开始见有食欲不振,庆油腻,疲乏无力,同时发现尿黄,眼目发黄。曾检查肝功能,结果黄疸指数13单位,其他各项均属正常。曾诊为毛细胆管性肝炎。近一年来每隔半月或二十多天,出现眼目发黄和小便发黄,反复不愈。

       现症:食欲不振,厌油,乏力,右胁时痛,腹胀,便溏,小便黄。 舌象:舌苔薄白。脉象:脉弦细滑。

       西医诊断:毛细胆管炎性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湿热末清,脾阳不振。

       治法:清热利湿,温脾理中。

       方药:

                       茵陈15克 猪苓9克 白术9克 泽泻9克 干姜3克

                       桂枝5克 熟附片6克 泽兰12克 车前子12克

       治疗经过;服上方四剂后,口苦咽干,小便深黄,舌质红,复查黄疸指数14单位。进一步详细辨证,关老医生认为,患者证系湿热未清,瘀阻中焦,脾失健运,久 病以致气虚血滞。遂改变前法,拟以清热祛湿,芳化活血,佐以益气养血,方药如下: 茵陈60克 生芪15克 焦白术10克 砂仁6克 杏仁1.0克 橘红10克 藿香15克 酒芩10克 蒲公英15克 香附10克 泽兰15克 杭白芍3克 当归14克 通草3克 车前子12克 上方服数十剂后,体力好转,食欲增加,腹胀消失,小便已清,大便调,复查黄疸指数降为5单位,以后重用生芪,进一步调理,临床痊愈,经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黄疸反复不退已一年余,开始仅从病程考虑,又兼黄疸不重,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溏,舌苔薄 白,似为阴黄。但是也有湿热残留之象,如小便黄,脉细滑等,所以虽取清热利湿为主,但佐以姜、桂、附等大热温阳之剂,茵陈仅用15克。相对量小力薄,不但 未效,反而助热伤正,故见口苦咽干,小便深黄,舌质转红,黄疸指数也上升。湿热益炽,遂即去辛热之品,改用蒲公英、酒芩、泽兰、通草、车前,并加大茵陈用 量,传热解毒,活血利湿,且以清利湿热为主,又因患者病已年余,湿困中州,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缘,肝失荣养,正虚邪恋,故用藿香、杏仁、橘红、焦白术、 砂仁芳化开胃,健牌和中,生芪、当归、杭白芍益气养血,香附舒肝理脾。紧紧抓住湿热的基本特点,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最后治愈。通过此例的治疗,关老医生 体会,对于按阴黄论治的基本要点是:应以阴寒湿邪为主证,无明确热象,或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脉沉细,舌质淡着,应当慎用桂附等大热之剂,特别应意在虚 实挟杂,寒热交错。正虚邪实的阶段。立法用药更要慎重。 以上是关老医生对于阴黄,以及按阴黄论治的经验体会。我院肝病组根据他的经验,治疗了10例肝炎后胆红质血症,中医辨证属于寒湿困脾,按阴黄论治的情况摘要如下; 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年令20~42岁,由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后发生者8例,急性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发 生者2例。其中3例经肝穿活体组织检查证实,其余7例均除外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病程为1年至4年半。 症状: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较轻,8例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和腹胀,5例大便不调,日解2-3次,希便,4例有腰背酸痛和畏寒。 体征:一般多不明显,巩膜轻度黄染者4例,可疑黄染者2例,肝于右肋缘下可触及边缘者3例,触及1-2厘米者4例,质均较软,有压痛者2例,脾可触及边缘 者1例。未见蜘蛛痣及肝掌。 化验检查:10例血、尿、便常规检查均属正常范围,红细胞脆性试验阴性,尿胆红质阴性,2例尿胆元轻度阳性,血总胆红质定量在1.5-3.8%毫克之间, 平均为2.23%毫克,凡登白试验均呈间接反应,其他肝功能均属正常。 舌象:10例舌质均属淡红,苔薄白或灰白,3例见有白腻苔。脉象:脉沉缓或沉细。 治疗情况:根据中医辩证属于寒湿困脾,而从阴黄论治,法取温振脾阳,利湿退黄,主方为茵陈、炮附片、干姜、桂枝、白术、生芪、党参、茯苓、泽兰、赤白芍 等,加减用药为车前子、泽泻、香附、川朴、玉米须。 治疗结果:疗程为3-4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0例血总胆红质定量均降至1.0%毫克以下,平均为0.67%毫克。总的效果还是比较 理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