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关于传统书法的几个问题

 鸿墨轩3dec 2012-08-03

浅谈关于传统书法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书法

 

关于什么是书法,我请大家不要把书法看得太神秘太遥远,简单来说,书法就是写一手能让人产生各种美好感觉的字。你写的字为大家所称道,作品又符合一定的章法,这就是书法了。某些人把书法搞得神乎其神,让人触摸不到,这不是艺术,至少不是平民化的艺术,而不能平民化的艺术是没有多少生命力的。比如某诗人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大家却都看不懂,过了两天,自己也不知所云了,这算不得什么好诗。

大家想想传统毛笔书法和我们现在的硬笔书法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有三方面:首先是笔的不同,硬笔书写线条粗细一致,没有太大变化,且一般倾斜执笔,单一方向运笔,而毛笔质软,书写时提按不同粗细迥异,笔头呈圆锥形,完全对称,可往任何方向运笔,所谓“锋出八面”,操作空间更大;其二,纸的不同,硬笔书写用纸一般不浸墨,写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没什么变化,而宣纸(生宣)则不同,有一定的浸墨性能,墨随笔入纸,幽然外浸、丰富多变;其三,硬笔执笔姿势较为单一,且一般执笔位置较低,写字较小,运笔空间狭小,而毛笔则有很多种执笔方式,且运笔空间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书法神韵。从这三条来看,总起来说是个变化的问题,艺术因变化而美丽,书法也是如此。

初学书法的人往往禁不住那么多理论的束缚,很有自由发挥的冲动,然而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初学者先要学习固有理论,对传统技法娴熟应用,才能从本质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二、书法存在的意义

 

也就是书法有什么用处,大家都知道书法是以实用为前提而产生的,以前大家用毛笔写写字写文章,写得好看自然效果更好。但现在大家都用硬笔写字,生活中很难看到毛笔的实用价值了,那么书法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有人说有,因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能愉悦身心,能延年益寿,这说得过去,即使我说书法能治病也无可厚非,大家想想,如果你真心喜欢书法,每当沉浸于书法艺术的海洋中,便由内心升腾起一种全身心的愉悦,无比的放松无比的幸福,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此时你身体中的免疫系统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各道防线严格把关,什么疾病敢惹你?给大家开个玩笑。说书法能延年益寿或许是对的,但却有点不负责任,因为不但是书法艺术,任何一种艺术或者不是艺术的一种个人爱好,如果你真正喜欢的话,都会产生这种效果。

其实说书法能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练书法不能急,能使人心平气和。书法牵扯的东西很多,诗词文学、国画、历史等等。真正精通书法的人这些东西都要懂些的。

 

三、学习书法的理念

 

我们常说艺术都是相通的,我想是对的。大家知道功夫之王李小龙有一句非常著名的习武理念叫做“空无以求全”,什么意思呢,就是“清空你的杯子,才能再行注满”,李小龙在传授截拳道时让大家忘掉自己所有已有的招招式式,把自己的大脑清空,才能最快最大程度的接收新的东西,因为当你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许多,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的杯子已满,接受新东西就会受阻,或者说以前掌握的招式会影响新招式的学习。书法也是这样,当你学软笔书法时,就把硬笔书法忘掉;学隶书时就把楷书忘掉;练柳体时就把颜体忘掉等等。

另外学习书法最好是对书法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这样才能把书法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而不是什么任务负担。当然,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激发不起对书法的热爱,那也没关系,“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四、学习书法的方法

 

关于学习书法的方法这里介绍两种:一种是读帖,这是历代书法家学习书法的传统的方法,也很有效。读帖也有读帖的方法,读帖时不能看看就完了,要认真分析法帖的间架结构、运笔过程,在想象中把纸面上“静”的字“动”起来,认真体味,并付诸实践。这里很重要,“用”或者叫“练”是学习书法的灵魂。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知道行书创始人是刘德昇,而楷书系钟繇细心钻研并加以规范,完成了由隶书到楷书的发展过渡。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钟繇和胡昭以刘德昇为师学习书法,两个人都很好学,聚精会神的听讲,但钟繇没胡昭那么老实,上课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小动作——在席子上乱画,胡昭多次提醒他好好听讲别做小动作,每次钟繇都笑笑,不以为意。后来有一天胡昭终于沉不住气了,因为钟繇把席子划烂了,他怕老师责怪到自己身上,就给老师打了小报告,刘德昇听了笑了笑,不置可否,第二天为他们换了个新席子,其实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学生的举动了。后来,钟繇成了著名的书法家,而胡昭却远没有钟繇的成就大。第二个方法就是看视频,我觉得有些视频还是很好的,通过看视频能很清楚的看到运笔过程,什么“逆锋起笔,回锋收笔”“露锋藏锋”“中锋偏锋”一看便知,无需多讲。

 

五、书法“古”与“今”

 

学习书法的人都会被告知“学习书法应‘取法古人’,现代人书法不足取”。这是有一定渊源和道理的。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我国历来崇尚“厚古薄今”,什么“古色古香”、“古朴淡雅”等等,古代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也都是千百年前某位高人留下来的,似乎古代的就是好的,越古老越神秘越完美。说它有一定道理是因为古代书家的作品历经千百年的考验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简单说它们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但这个问题也要辩证来看,首先,一味地尚古就不会有创新和变革,我们要学习书法就必须脱掉经典作品的神秘外衣,把自己和古人平等起来,增加自信,才能最大程度的领会法帖之妙。再者,古人的作品未必是尽善尽美的,还有些人的书法作品传世并不一定是单单靠书法作品本身,如徐渭、康有为,大家认真看看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里面其实有很多败笔。

对待已有书法理论、方法、固有模式,大家同样要辩证看待。这些理论能流传下来,也说明大部分是真谛,是无数书法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这些理论却不是轻易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的,要细心琢磨,在实践中加以认真体味,不要试两下没什么提高就摒弃了。另外,有些固有理论则只因为是名家所说,世人不注重实践检验,轻易首肯而流传至今,我们要加以辨别。另外还有一些理论并不一定像古人说的那样绝对。如古人讲“如锥画沙”,就是说写捺等笔画时用一波三驻笔才显力度,不宜一带而过,而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则打破了这一论断,其作品流畅奔放,很少用拖笔,也能显出力量之感。另外关于“结字”和“用笔”,“结字”就是字的间架结构,至于“用笔”,根据同样的“大”字的中锋线写字,不同的人写出的可能会差别很大,这就是用笔不同造成的。关于“结字”与“用笔”的关系,赵孟頫有言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启功先生则针锋相对的提出结字比用笔更重要的论断。其实平时我们也应该有体会,我们临摹的字和合上书自己写的字有时会大相径庭,这里主要就是“结字”的问题,“结字”很容易模仿并对提高书法技能大有裨益,其实如果你硬笔书法写得好,“结字”应该不成问题,所以有人主张先练硬笔再练软笔。相对而言“用笔”则没那么简单了,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而对于古人提出的“中宫”理论,启功先生也没有轻易相信,他经过认真研摹推算,提出著名的结字黄金律,是对书法理论的一大创新。

 

六、书法“奇”与“正”

 

书法有它的历史,也有它的未来,这便牵扯到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也就是这里的“正”与“奇”的关系。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宋徽宗赵佶,他的楷书中细细的笔丝有力的载笔画之间连接,使原本有板有眼的传统楷书活跃了很多,被后世称为“瘦金体”。第二个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他得隶书突破常规,笔法多用方笔,横画挺直,撇画弯曲,笔画间排列紧密,但看似挺直的线条中仍有提按作用下的粗细变化,人称“漆书”。这两种创新应该说都是成功的,让人耳目一新,具有艺术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现在的某些所谓的书法家的作品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信笔涂鸦,看不出什么功底(也可能是本人水准不足,不会鉴赏),仅以怪取势,实不足为训。追求“奇”是可以的,但要具有美学价值,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新鲜事物的被接受是需要时间的,比如周杰伦的音乐,刚开始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连字都吐不清的人的另类音乐,但至少现在看来他的音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七、“碑”与“帖”

 

由于碑帖经常一块出现,好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简单来说,碑是把书法家或民间艺人书写的字镌刻在石头上,如庙碑、墓志、造像、经幢等,都称为“碑”。整体来看,大多数碑是民间以此谋生的秀才、艺人等创作的,所以很大程度上,“碑”代表了民间书法。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是靠刻石拓本流传后世的,而此间要经过三道工序,拓本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书者、刻者、拓者的水平高低,然而即使再精细的刻石,也只能表达原作的字势结体和笔迹的粗细,无法显现用笔的轻重缓急和墨韵的枯燥浓淡,对原书的意趣都是有所削减的。而帖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手札及帛书、纸书类的便条,并非为刻石而写,后世未保存和推广流传加以整理得到的。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酒足饭饱之余的闲情逸致的一种体现,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有这种闲情的,所以“帖”在很大程度上是士大夫书法。这些作品少了刻、拓的工序,其真实性更加有保障,而对于这些“帖”的书法本身,其水平往往也是高于“碑”的,从历史上来看,书法艺术的发展往往也是以这些士大夫书法家为领军人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