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遮阳不光是一把遮阳伞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8-03

城市遮阳不光是一把遮阳伞

2012年8月2日   A1叠02:A1叠02-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王兴栋

  □王兴栋

    这些天,申城蓝天白云,空气质量连连创优,令人心情舒畅。但天天艳阳高照却也照出一些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特别是在遮阳方面还有不少改进空间。之前,为了解决行人在等红绿灯时遮阳的问题,有媒体曾呼吁在一些主要路口安装遮阳伞,给行人一片清凉。这种做法固然不错,但也有局限性,一则维护成本比较高,二则它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在大太阳底下,受到炙烤的地方不仅限于路口,遭到暴晒的也不仅是人。由于我们这座城市很多马路比较“年轻”,马路两边虽有绿化,但多是一些花花草草,栽种的树木比较小,难以带来清凉。另外,由于考虑到行车安全等因素,一些马路两边本来枝繁叶茂的绿化树木,却被人为修剪而失去遮阳功能。这样一来,行人只要是走在路上就难得有遮阳的地方。除了行人之外,供助动车和自行车停车的遮阳棚也不多。本市一些区县为鼓励公共出行推出自行车租赁服务,但不少自行车的停车点根本就没有遮阳或遮雨设施。结果,这些自行车往往会在大太阳底下暴晒一天。这不仅会缩短自行车的使用寿命,同时行人在白天骑车时,由于车座椅被晒得发烫,很不舒服。对此,笔者深有感触。遇到晴天烫屁股,一到下雨天座位上全是雨水,只能自带塑料袋套在上面。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条值得关注,那就是在目前很多政策的决策者和政策所针对的对象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就像白岩松所言,研讨公交调价的人可能从来都没有坐过公交车,决策阶梯电价的人估计也对现行电价知之不详。当初设置自行车停车点的人,估计自己上下班也不用骑自行车,至于绿化和遮阳棚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在出行时可能也大多是坐在小车里,不用顶着烈日在公交车站等车,也不用在太阳底下等红绿灯,所以也无需考虑座驾会停在什么地方。因此,要让他们想骑车者之所想,怕是有点难。

    鉴于此,要解决脱节问题,还是需要老办法:我们的很多决策要多倾听民意,倾听大家的声音,不能拍脑袋、想当然。就马路两边的绿化而言,应该更倾向于栽树,而不是外表美观而实用性相对弱、维护成本比较高的花草,同时也不要动辄就过度修剪树枝。本市一些很有历史韵味、能给行人带来清凉的林荫大道都是以两旁高大的树木见长,我们希望这样的林荫大道能更多一些。有了天然的树荫,无论是停车还是行人,都能得到一份清凉。这是解决遮阳问题的根本之道。对于那些树木还没有长成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将自行车的停车点和公交站点放在一起或者比较接近。本市很多公车站台都有遮阳设施,将其腾出一部分以供停自行车或助动车是比较经济而便利的做法。外地一些城市,如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就是依附公交车站而建。

    我们当然希望晴天能艳阳高照而非灰蒙蒙,因为这是空气质量优良的表现,但也不希望这样的大太阳把人晒得无处可藏,这需要我们的管理跟进,将天然清凉与人工遮阳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化“烤验”为城市人性化、宜居化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