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在乎,考试考好了不见他开心,考砸了也不看他伤心;做事慢吞吞,没有丝毫紧迫感。也常有老师抱怨说,有的学生没有荣誉感和羞耻感,他犯了错,你批评他,哪怕处分他,他都无所谓,别说不认错不检讨,连申辩和反驳他都懒得做。奖励和处罚都没有办法引起他的兴奋。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没有目标,一个没有人生奋斗目标的人,搞不清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的生活是浑浑噩噩的,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一、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我一般一开学就布置任务,让每位学生思考“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没想过,没关系,现在开始想,每天睡觉前或者洗澡时想想;一时想不出来,也没关系,慢慢想,但必须天天想。我会经常提醒他们,(这个提醒不是每天问一遍)而是在上课时,讲到一些人物例如马克思、孙中山、詹天佑等,政治家也好,科学家也好,都是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的。还会用一些故事旁敲侧击地提醒他们,例如坐飞机(4小时新疆之行与12小时飞行新西兰之行)使学生们认识人生的路很长,如果盲目地生活,没有追求,就像新疆之旅四小时的飞行,无所事事,焦虑烦躁。但是一旦有了目标,就可以制订明确的计划,步步为营,所以12小时也会觉得瞬间就过去了。
于是有学生会告诉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好,表扬,但是要跟他指出必须进一步思考:有用,有什么用?在什么方面有用?慢慢地会有学生说:想开律师事务所,想做金融分析师等等。好,再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即使还有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想做什么,但是,他心中一定有了一个朦朦胧胧的目标。
就像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人生的目标也有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如果说“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远期目标的话,那么考上一个什么大学就是中期目标,而目前的学习状况就是近期目标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屡得马拉松冠军的长跑运动员,在他退役后,有人请他介绍经验,他说:每次比赛前,他总是先要沿着比赛路线查勘一下,将沿线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作为目标。正式比赛时,看着一个个目标快速实现,就一点也不觉得40多公里是很长的了。
有了目标,如何能实现呢?必须要制订一个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但是很多学生并不会制定计划。
二、帮助学生制定有效计划
请看这张计划表。表面看起来不错,定得很全面很细致,甚至将锻炼和做家务都考虑进去了。但是这张计划表是做不到的,最多只能严格执行两三天。而且会执行过程中会觉得很没有乐趣。
就像刚才说的12小时飞行,作者只是计划在12小时中做三件事:看书、看电影、睡觉。
目标不可太细致,太细致反而做不到。不是有句话么“计划不如变化”。
再请看第二张计划表,很粗燥,但是却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你看很多时候都是在消遣(看书、看电影),心理上的愉悦更能激发学习的乐趣,也就使得这张计划表,能够比较好地完成。
做到这些够了吗?当然不够。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很胆小的学生,上课时总是低着头,老师提问了,他会将身体深深地埋在前面一个同学的后面,最好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去。他也许有目标,有想法,但是他也不敢说,因为他对自己实在是没有信心。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
三、激发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钥匙。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做事畏首畏尾,会不断地推翻自己的目标,更改自己的计划,这样的话,目标和计划就都成为一纸空文了。所以要使学生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向着制订的目标奋进,必须要激发学生的自信。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自信能使人变得美丽,也能使人变得聪明。
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鼓励他、赞赏他,激发他的自信。如果这个学生在不断地退步,那么“好汉要提当年勇”,以当年的勇来激发他的自信,告诉他曾经可以当然现在也可以,现在只是出现了一些状况,就像人会生病一样,学习有起伏、有波折是极其正常的,只要调整好了,完全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甚至更好。有了自信心,他才能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奋进。
有了目标,有了计划,还有了自信心,是不是一定会成功呢?不一定。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毛毛虫效应”。
四、鼓励学生善于思考
有时候一分耕耘并不能保证肯定有一份收获,做事也好,学习也好,一定要善于开动脑筋,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要多抬头看看,只有找到新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有收获。世界股神巴菲特也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商人与大蒜的故事,步人后尘得到的可能只是大蒜)。
好的方法、好的思路,能够学到,但关键还是自己的思考,即使学到了,也要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当然没有耕耘肯定没有收获。
但是一个人的努力总是有限的,班主任老师还有鼓励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有的老师和家长会教育孩子,自己有好的学习方法不可对人讲,有好的参考书放在家里偷偷地做,不可给人看见。其实这种狭隘的想法和自私的行为,将会阻止你更大的进步。
美国有个州,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经常获得优胜。他在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于是有人很诧异地问他:“你的奖项来之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因而超过你的吗?”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原来,这位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村,家家户户田地毗邻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的南瓜品种,也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居较差的品种转而传染给自己家,这位农夫也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
农夫之所以连连获奖,是因为他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给予总是相互的。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给予别人就是给予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在学习上我们更需要互帮互助,千万不要担心自己帮助别人提高了成绩会使自己的成绩下降,而事实是,你帮助了别人,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因为你有了强大的对手,就会更有压力,也就会更有动力,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会使你更积极地思考。另外,善教者一定是善学者。如果你能将一些难题教会同学,那你将得到很大的收获,甚至可以说,教会别人一道题,超过自己做十道题。
就像下棋一样,要想提高自己下棋的水平,必须要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下,同理,想要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必须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这样,优秀的个体产生了,优秀的团队也就产生了。
但是,有时候压力太大,也会产生负效应。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考试时会紧张得手脚冰凉,心跳加剧,甚至拿着笔的手会止不住地抖动。极大地影响了水平的发挥。所以,班主任在平时还有注意训练学生良好的心态。
六、训练学生良好心态
训练良好心态的方式有很多。我一般这么做,要求学生: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考试,每一次考试都当做作业。既有认真的态度,又有平常的心态。
其实,考试如打仗,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既有藐视的气概,又有重视的谨慎,在学术上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的说法。在考试前,要认真对待,认真复习。但是在考试时,要放松,不就是做考卷么?和平时做作业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只是,平时做在练习本上,现在做在一张纸上,而这张纸被称作考卷。退一步讲,即使就是做考卷,想想自己十几年书读下来,大大小小的考试经历了多少?长长短短的考卷又做了多少?又有什么好担心好害怕的呢?简直就是“小菜”么。
我经常以自己为例,告诉学生我39岁学开车,40岁学游泳(几乎所有的人都说我学不会了,现在我不仅学会了,而且在去年暑假还教会了别人),43岁学古琴(同样很多人说我学不会的。现在会弹3首半曲子,还继续再学),最近又开始学打拳。只要想学就没有学不会的。其实成功离我们很近,关键是你想不想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