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榜书》--大家谈 (一)(二)(三)

 鸿墨轩3dec 2012-08-03

     本报相继推出的“帖学谈”、“碑学谈”、“书法教育谈”、“册页谈”、“扇面谈”等专题,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引起广泛关注。如题匾等榜书创作,曾在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了使读者对当前榜书的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有所了解,本报特邀在榜书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代表书家通过笔谈的方式,探讨榜书创作的相关问题,从本期起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金伯兴 1940年出生,浙江嵊州人。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评委会主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

欧广勇 别字瀚元,1940年出生,广东肇庆悦城人。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广东省书协副主席。现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广东省中青年书画院名誉院长,岭南奇石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周俊杰 斋号挥云斋,笔名鲁岩。1941年出生,河南开封人。曾任全国展、中青展、全国书学讨论会、兰亭奖(艺术奖及理论奖)评委及评委会副主任。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州大学名誉教授。

  朱以撒 195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福建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

     刘洪彪 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出生,江西萍乡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院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
  金伯兴:古时候,榜书就是大字的通俗称谓。古代的榜书大多用于宫殿、城门的题署(据说起源于汉代),后来才发展到民间的一些门店、楼宇及大型建筑物名称的题名。从古至今,很多有气势的榜书作品和建筑物的风格、形式结合得相得益彰,很出彩,达到了书法美和建筑美的完美契合。如沙孟海先生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所题的榜书匾额,书法美和建筑美都有很高的水准。榜书牌匾要有艺术特色才会受到欣赏者的欢迎。应该说,作品中每个字所占的面积在一平尺以上,就可以称为榜书了。
  现在,受电脑等高科技实用工具的冲击,榜书的实用性少了一些,一些楼宇、店招多用电脑字库中的字,艺术性就大打折扣了。还有一点,现在一些书法家对榜书的驾驭能力欠缺,所书的榜书作品艺术水准与艺术高度都不够。所以,写榜书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出气势、出神采上。
     篆、隶、楷、行四种书体比较适合写榜书,草书比较难,用大草来写榜书那就更不容易了,小草、章草略强一点。主要是因为大草的随意性较大,而榜书又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因此不容易写出效果。很多画家都说书法难,创作榜书作品就更难了,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旅游景点中各种书体的榜书都有。多是小榜书放大的,不可能直接写那么大。旅游景点或公共建筑上的榜书还要考虑雅俗共赏的问题,太追求个性,观众欣赏不了,也就失去传播书法的意义了,这牵涉到受众面的问题。
  我所题的榜书招牌不多,好多人都以为我不弄传统,却忽略了我的传统功夫也是很扎实的。最近,卓刀泉古寺要我在四尺宣上写“忠义”两个榜书大字,刻在一块五米多高的石头上。我自己感觉写得不错的,但没有刻好。石头外表凸凹不平,“义”字凹进去了,视觉效果不佳,这关乎平面与立体的关系问题。书法作品在平面与立体上的表现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榜书作品不比电脑字库中的字,放太大了肯定会变形。
  欧广勇:我个人认为,门额、招牌等上面的大字,就可称为“榜书”。康有为说:“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用如此多名,有过其实了,我倾向于同意“榜书就是大字”这一说法。

     周俊杰:榜书肯定是写相对较大的字,过去基本有三种用处:一、摩崖题记;二、匾额;三、室内悬挂,如“寿”、“虎”、“龙”等少字榜书作品。现代则多为参展所书篇幅较大、字径较大的作品。无论什么书体都可用于书写榜书,不应有限制。
  朱以撒:“榜”在古汉语中有一层意思,即“匾额”,书于“榜”上之字就是榜书,即大字。因为“榜”的尺寸我们大抵可知,半米见方的字应该可以称为“榜书”了。
  五体书都适宜作榜书,只是审美效果不同而已。将《峄山碑》、《曹全碑》、“瘦金书”写成榜书,又何尝不可?因为,榜书不过是一个尺度的衡量而已。从审美角度来看,以纤细清瘦的线条作榜书,毕竟有骨骼伶仃、不胜绮罗的病态感,譬如以“瘦金书”作一米见方之榜书,它的审美缺陷就被极端地放大、强调了。相反,诸体中粗壮雄厚、笃实深沉的风格,就适宜以榜书为之。譬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麻姑仙坛记》,得圆融丰满朴实之美。清人周济称:“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榜书也须讲虚实。但我倾向于多实少虚、多拙少巧。
     刘洪彪:“榜书”一说由榜文出,榜文旧指张贴于公众场合的文告。文告需要让观者看清读懂,起到安民告示、让路人皆知的作用,必须字大而端正,故“榜书就是大字”一说亦不无道理。近现代标语口号盛行,“榜书”因而更加名副其实。
  篆、隶、楷三种书体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汉字正体,实用功能最强,都曾担当过安民告示的“主角”。行书为楷书之快写,并不难辨认,也是榜文之“要员”。草书虽然有法度,但草法只是文人间约定俗成的书体,百姓多不知晓,故榜书一般不用草体。不过,书法在当代已渐失实用价值,毛笔写字皆因审美所需,已成艺术行为,故篆、隶、楷、行、草五体都适合作榜书。

二、写榜书和写小字有什么不同?对字构、执笔、身法和步法有没有特殊要求?
  金伯兴:写榜书和写小字相比,榜书的点画、结构很直观,藏不了拙,如果笔画、结构或章法有问题,很容易一下子显露出来。而且因为写榜书和写小字的工具、载体不一样,书写效果也不同。在纸上写,笔一停墨就跑了,在墙上或木板上就不会出现跑墨现象,未到位的笔画还可以去添补。
  写榜书比起写小字,其执笔、身法、姿态等方面有很多不同。先说执笔吧,写小字执笔,手指、腕、肘、臂膀都有使用;而写榜书,手指的作用可能要少一点,主要是腕、肘、臂膀在使劲,同时还要配合腰部的力量,气出丹田,书写力量的来源不一样。此外,写榜书在用笔上也不易把握,因为没有写榜书用的狼毫大笔,所以多年来无论写小字还是写大字我都用羊毫。羊毫很软,写出来的字趣味和变化很丰富。但问题是,现在写榜书的大羊毫通常都掺了其他的杂毛,大羊毫醮墨后就不听话了,像一把烂稻草,不容易驾驭,很难收笔,因此对书者手上的笔墨功夫要求颇高。
  榜书字大,不易表达感情,讲求气势和韵味,所以写榜书时需要调动气势和情绪,将情绪和力量凝聚到笔端,自然生发。书写时层次要分明,线条要有节奏,形态要有立体感。但是就算可以做到这些,书者如果没有好的体质,榜书也是写不出气势来的,所以在姿势上也有要求。写少字数的榜书作品可以在桌案上写,姿势则以立姿居多,两脚分开或一前一后,腰要弯一点,像插秧一样。如果写长篇多字的巨幅榜书之作,多是将毡铺在地上写。这样,就更费体力了,姿势也以两脚分开、弓腰书写为主,但不能跪在地上写。还有一种像古人题壁的方式,将纸衬在墙上写,难度也大。如果书法家的身体不好,很可能会吃不消。
  欧广勇:榜书要顾大局。整体章法、字构、笔法,浑然天成,见精神、气魄。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不只是指结字,更重要的是指章法。大字容易忽视章法,章法切忌支离松散、绵软无力。要养浩然之气、积德累仁,品高才能识广。写榜书,不要将鼓躁作雄强、狂怪作潇洒、呆滞当文雅。
     周俊杰:榜书一般要求字的结构要茂密、有张力,线条不宜太细。执笔因人的习惯而异。至于什么身法、步法则属于“表演”问题,最好不要提,提则将书法艺术引入俗格。
  朱以撒:字形变大导致书写者的心态、姿态整个地改变。——由案上书到地上书;从人在纸后书到人在纸上书;从坐着、站着写到走着写,变化各有不同,关乎书写者的习惯、方式、手法,我以为是无特殊之规律的,但具备书写的自然、轻松、从容的心态、动作,则是概莫能外、必须具备的。
  刘洪彪:大字和小字在字形结构、点画形态、线条质量、神情气韵等方面没有根本区别。但执笔完全不同,写小字通常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而写大字因笔大字大,指法已不能胜任,须用腕、肘、肩甚至全身之力方能挥运得开,故执笔要根据所用笔的大小和所写字的大小,采取握笔、抓笔等不同方式。至于身法和步法,实为写榜书之需。写小字伏案可为,纯属指腕运动;写大字须站立,甚至离开案头,俯地而书,或躬身,或跪蹲,字大时还得边写边移步挪身,既要有相当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中的身法与步法,恐怕需要依据不同的个体,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书写经历去体悟和总结。

三、写榜书,讲不讲用墨的变化?
   
     金伯兴: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榜书作品,以清人所书居多,作品大多写得乌、光、圆、滑。“写”的成分不足,“做”的成分较重,可能是太讲法度了,放不开,艺术性略有欠缺。清人用笔比较实,一看就知道。如刘墉、伊秉绶他们所写的榜书,字比较稳,但线条略显臃肿,肉太多,枯笔少,骨力不足。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我的榜书作品是“写”的成分多一些,注重在书写的过程中表现和探寻书法的艺术性、偶然性。既然是创作,就有艺术要求。现在的实用领域,榜书作品的用武之地少了一些,这就更需要强调榜书的艺术性了。综合来说,古人写榜书,多用实笔;今人写榜书多用于展览,用虚笔较多。
     写榜书难在用笔、用墨。在宣纸上写很容易发墨,也难以表现断笔,笔锋容易散。写长篇多字的榜书作品,整体气息要衔接好。书写时,不能有过多的思考,下笔前必须做好思想和力量的准备,包括蘸墨调锋这些细节,都要先做好,不能在书写的过程中边写边思,否则笔一落纸墨就跑了。必须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否则作品就会气脉不通、气塞无神。还要注意书写的节奏,也就是快慢的问题。行笔快慢直接影响笔墨的枯湿浓淡,把握好墨色的变化很重要。行、草书要求大起大落,有快慢的节奏感。相比而言,楷书、隶书、篆书在书写节奏上没有过高要求,而在技法上要求更高,但也要注意用墨的枯湿浓淡,否则字写不出气势,像是排笔刷出来的,没有艺术效果。
     欧广勇:榜书用墨不宜刻板,然而也不宜变化过多,过犹不及。否则,花巧乱眼,喧宾夺主,会影响榜书作品的整体效果。
     周俊杰:写在宣纸上用于悬挂厅堂或展览用的榜书作品完全可在用墨、用水上充分展示技巧;如果用于刻石、匾额,则不需要墨色的变化。
     朱以撒:创作肯定要讲究墨色之变的。在这一点上,榜书与小字都需要。由于榜书巨大,任墨色晕化或飞白的空间也相应大得多,多给人以更大的表现自由。有人想把榜书写得很滑溜干净,大凡见墨色晕润就扑上去以吸水纸吸附,显然是忽略了墨色在榜书中的作用。榜书是用墨的一个广阔的实验空间。
     刘洪彪:这要根据作品用途而定。如用于摩崖、碑碣和匾额的镌刻,无须考虑墨色变化;如果用于厅堂展示和书刊印刷,则必须讲求墨色的丰富。

四、学写榜书,是否需要临帖?临帖以哪些碑帖为范本较为适宜?  
     金伯兴:学习书法,都有临帖的过程,榜书也需要这个过程。临帖是每一位合格书法家一辈子都要做的功课,不光写小字要临帖,写榜书也要临帖,更要多写多练。但榜书可供临习的碑帖不多,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将碑帖中的小字放大成榜书来练习,关键是要熟悉和把握所临碑帖的风格特征。如果平常经常写小字,突然去写榜书,就会更困难,过渡太突然而不适应。对工具、材料的驾驭也不能马上到位。《勤礼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门铭》、《张迁碑》、《鲜于璜碑》、李斯、李阳冰工稳整饬一路的篆书都比较适宜做榜书的范本。
     欧广勇:榜书更需要临一些气象宏大的碑帖。如一些汉碑的碑额或《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衡方碑》、《西狭颂》、《石门铭》、《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以及李邕、颜真卿、苏轼、金农、赵之谦等大家的书迹。
     周俊杰:从学书法到已经有一定水平以及成为“大家”后,均离不开一个“临”字,许多人不知此,或知而不能坚持,故或者入不了门,或者昙花一现,或满足于一时为人认可的水平永不再上进,从而滑为熟后必然俗的境地,这是古今学书者和书法家的实践为我们提出的警示。写榜书,同样要以临帖为基础,否则只能是任笔为体的胡涂乱抹。现在有许多名胜、古迹上的刻石为当地不懂书法而自以为是的官员们所书,不仅大煞风景,且显得当地文化的低俗,后人看此,只能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的可悲。
  无论何种字体,均应选择经典作品为范本。当然,当书家水平已达到既有传统功力,又具个人风格的高水准时则更佳,无论用于何处,都会显示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底蕴的深厚和艺术上对前人的超越。
     朱以撒:榜书是需要临帖的,与任何字体的书写无异。书写者通过自己的心境、胆量、技巧来放大临帖,末了也是要体现某一家体统的。倘若不临帖,写小字成了小涂鸦,写榜书则成了大涂鸦,那种在
纸上野战,拖曳毫无体统者,对美感的破坏性更大。古代碑帖中之雄健敦厚者,我倾向为榜书效仿之范本。
  最后我想说一下,榜书只有外在字径大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紧的是要有内在含量之大、韵味之大、情调之大。侈求其大来吸引视觉之关注,毕竟只是一时,大而空洞、大而虚假、大而矫饰以至虽大而弱小,这种一味追求躯壳大的榜书书写,着实需要警惕。
  不要让榜书的书写沦为世俗的杂耍、应景行为。
  刘洪彪:榜书是小字的放大、拓展,没有掌握小字的基本法度,没有练就小字的基本技巧,大字是不可能写好的。故不可将小字和榜书截然分开而论,无论写小字、写榜书,都必须临帖。历代经典碑帖皆可作为练习的范本。


 榜书》--大家谈 (二)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
  吴振锋:榜书,又名署书或曰题榜书。榜,古代称署,即宫殿匾额、门额或谓告示、张榜,皆用大字所书。因此,凡数寸至径丈之字皆可叫“榜书”,也不一定书于匾额。而最初的榜书,确实是用以题匾的。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列“行榜书”、“草榜书”,是以各体大字都可以称榜书,但我却不以为凡大字都称榜书。因为,有的书体适宜于题匾额、招牌,有的则不宜。比如篆、隶、楷、行宜,而草书尤其大草则不太适宜。榜书,甚或告示之类大字,也是以易识美观为第一审美标准,这是由榜书的公共性文化功能所决定的。所以,榜书与大字还是稍有区分的,并非大字都是榜书。
  张建会: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我认为不完全对,榜书一定是大字,但大字不一定就是榜书,将小字放大就更不应认为是榜书了。
  曹元伟:以前,我从未写过大字作品,偶尔进行楹联创作就算是写大字了。2004年,中国书协举办全国(秦皇岛之夏)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琢磨有关写大字的问题。大字俗称榜书,《辞海》解释,榜书,亦称“牓书”,古名“署书”。指题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来把用于牌匾上的大字通称“榜书”,也称“擘窠书”。
  王厚祥:“榜”字有多层意思,但榜书中的“榜”应解释为匾额。历史上的榜书,指的是题在匾额上的大字。如写在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写在寺庙主殿前的“大雄宝殿”,写在各类商业门店、门楣上的店名、字号等。匾额书写有特定的规范,从字体上讲一般以楷书、行书为主,以便大众识读。字形大小比较均匀整齐,笔画雄壮厚实,以求庄重大方和良好的远视效果。这些特定规范,主要是实用性要求的结果。匾额上的字首先是实用,不能识别、视觉效果不好,写得再有艺术性也没有意义。
  然而,研究榜书只强调其实用性的一面当然是不够的。古人把匾额看作门面,虽为实用,断不草率,且十分讲究。故宫里的匾额多为皇帝书写,民间的匾额也多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加之精心装饰、细心雕琢,很多匾额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亭台楼阁的“景眼”和重要的文化载体。人们游览至此拍照留影,也要把匾额拍进去。同样是一座楼阁,照片中有历史名人所书的匾额,使人观后顿生一股历史的沧桑感,这张照片的意义也因其具有的文化内涵而立即深厚起来。反之,几年后连画面中的主人都不知道这是哪座无名建筑。
  张青山:榜书古称署书,是秦书八体之一。据文献记载,秦李斯先为署书。汉萧何善篆籀,“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费瀛《大书长语》);《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杨守敬语),此摩崖以隶为主,兼融篆情楷姿,被尊为榜书之宗;唐宋以降,以颜体一系的榜书书皇室宫阙、古刹梵寺匾额者比比皆是;当代郭沫若题写的“武侯祠”、沙孟海题写的“华联商厦”巨匾,皆以行书为之。由此可见,篆、隶、行、楷皆适宜作榜书。以草作榜书,难度大,一般涉猎者少。
  龙开胜:可以这么说,古人有张贴皇榜、金榜题名的说法,榜书即为张榜、题榜之书。为醒目起见,要求字形较大,便于远观,由于受榜的限制,又不能无限制地写大,还要容易认识,不容易混淆,所以多用规范的正书、行书题写。确切地说,隶书、楷书、魏碑、行书比较适宜写榜书。
  童孝镛:榜书,渊薮久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榜书又称“擘窠大字”。因其具有雄浑开张、纵逸遒劲、大气淋漓的艺术感染力,自秦汉至今,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学者名流所推崇。
 
    简单来理解“榜书就是大字”这句话是说得通的,因为榜书普遍以体径硕大的形象示人(字径一般要达到30cm以上)。但从创作和审美角度而言,说“榜书就是大字”或把“大字”等同于“榜书”则显得差强人意。榜书虽然与一般创作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却又“别有门径,自古为难”。其难为:“执笔不同、运管不同、立身骤变、临仿难周、笔毫难精。”所以古人于榜书创作常怀敬畏之心,一般不轻易染指。
  榜书之难,难在其执笔、握管、身法、步法、遣毫乃至气息的调整与相互配合。在具体创作之中,既要悉心恪守“八法”,又要用意摒弃“八病”,这是榜书学习和创作的最基本要求。
  前人的艺术实践证明,“五体”皆可进行榜书创作,关键看你有没有这种创作实力。显然,以“五体”进行榜书创作是要与实际派用和适应场所相匹配的,名山古刹、庙宇楼阁一般应选取通俗可识的隶书、楷书、行书为妥,这样以便普通百姓熟识;而专题性展览和榜书探索性创作,则完全可以不必拘于书体的限制。 
 

二、写榜书和写小字有什么不同吗?对字构、执笔、身法和步法有没有特殊要求?


     吴振锋: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字径大者反而气势、气象小,字径小者反而气势、气象大。笔者曾集鲁迅手稿为匾额,气象依然大,原因是鲁迅有碑学的底子,有碑志、摩崖书的意象;而看启功先生所题的招牌,则气力、气象皆弱,原因是启先生书发乎小字,有《灵飞经》的影子,显得势单力薄。我曾比较过陕西省博物馆8m高的唐代石狮与友人藏不足20cm的唐代石狮的两张相同姿态的照片,它们给人的感觉同样具有大唐的恢弘气象。这给人以启示,字的“大”不仅是字径大小之“大”,更在于气象大小之“大”。榜书不仅要求字径大,更要求气象大,而大字则未必。当今某些书家也用大草书大字,气势、气象并不大,但尺幅大,块量大,同样也是很能抓人眼球的。
     康有为谓:“作之(榜书)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此为经验之谈。其中执笔、用笔之法不同不必详说,“立身骤变”,即讲的是身法与步法要相协调。其“临仿难周”,就意味着临古是必须的,但因为字大而笔法、字法难以周正到位。而“笔毫难精”,也就是说笔法精到是必须的,难以做到而做到了,则臻至高妙。以我的体会,榜书之要在于字法,在于每一个字整体结构的端严和谐。更在于字势、字象的大方、大气。榜书因其字数少,难于藏拙,故书写难度大。然而“贵其所难”,艺术的高境界正是技术上突破“难”处而得以实现的。
  张建会:写榜书,与一般字的书写在执笔、字构上是有不同的,由于写榜书一般用的是抓笔或提斗,自然在执笔上有所区别,榜书讲求气象宏阔,在字构上应笔画紧结,间架开张。写一般字的运笔动作只在肩、肘、腕、指上,而写榜书则需身法和步法配合好。
  曹元伟:榜书创作中的收放是不好掌控的,收相对容易,放主要是线条放和字形放,这就要求书者有足够的胆量。一般来讲,放的字起码要在正常字的2倍以上。如正常字是30cm,那么放的字就要在60cm以上才能产生大小对比的效果。写这么大的字,不仅要腕、臂并用,有时还要加上腰、步的配合。榜书创作既是艺术创作,同时也是一项体力活。
  王厚祥:与其他类型的书法作品相较,榜书最大的特点是“字体大”。书法圈里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书法家小字写得非常精美,要笔法有笔法、要字形有字形,但其大字作品却大失水准,笔法也调不顺了,字形也把握不准了。这证明大字和小字在书写方式、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能写好小字不一定也能写好大字。
  大、小字书写的区别主要在用笔上,小字笔画短小,笔毫使运便捷,用笔上容易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而且,由于其行笔短暂,笔法虽相对简单但不显简单。大字却不行,“放大了的东西便更真切”,笔法的丰富性和厚重性必须加强。而且,线条长了,就必须增加变化,直来直去、平铺直叙就会趋于简单流俗。由于受实用要求和纸墨等条件的限制,古人多写小字,而今人由于高堂大屋悬挂和展览效果的需要,多写大字或幅面大的作品,但当今一些书法家临了很多古帖而不能应用于大幅榜书作品的创作。
  大字讲求的是大美,其笔法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其虽丰富,而不靠锱珠必较来构成;其虽细腻,而不斤斤于繁文缛节。它的美应该是简约的美、粗犷的美、壮阔的美。是写意的美,而不是工笔的美;是高山大河的美,而不是小桥流水的美;从小字笔法过渡到大字笔法,是当代书法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张青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作榜书“自古为难,其难有五……虽有能书之人,精熟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可见作榜书之不易。榜书创作有以下特殊要求:
  1、无论以何种书体作榜书,都要将榜书的正大气象即骨力遒劲、浑厚苍茫的壮美风貌充分表现出来为佳。应力避结构松弛、散漫,线条疲软、纤细。
  2、关于作榜书的执笔方式,王澍言:“五指紧撮笔头。”陈绎道:“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所指即为“撮管法”。
  3、对书写单字字径1m左右的榜书,应使用抓笔,采用单手撮管法执笔。方法有三种:
  a)若笔管较短,笔管顶端可含于掌心,手掌下垂,掌心向下,拇指左侧执管,其他四指环执于右及右下侧。肩臂放松,斜指桌面(或地面);
  b)若笔管稍长,笔管可露执于手掌虎口处,拇指左侧执管,食指、中指、无名指环执于右侧,小指可顶执于笔管后方;
  c)若笔管稍长,除了可按短管桌面书写执笔法执笔外,还可以手掌抓握笔管正面中上部,笔管上部抵靠掌根,管与臂平行,拇指左侧执管,中指,无名指,小指环右侧执管,食指伸展执于笔管正面,帮助稳固、挥运笔管。
  4、对于书写单字字径在2m米以上的榜书,可采用双手执笔法。书此类榜书,一般书写材料应铺于地面,为了尽可能地扩大书写者的视域,毛笔笔管管身可长些,一般与书写者身高接近。双手执笔时,右臂自然伸直,右手斜握笔管中下部,拇指于笔管正面执管,其他四指环执于笔管后面,掌心向左上;左臂半屈,左手斜握笔管上部辅助执管,拇指与其他四指的执法与右手相同,掌心向右上。两手之间的距离,以笔管挥运自如为度。
  5、关于身法和步法。无论是于桌面的侧身书写、地面书写抑或是于地面的短管书写、长管书写,身法和步法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以饱满的激情、旷达的胆魄,在腾挪移让中,保持身体重心稳定的前提下,将腰、肩、肘、腕、指、管这条力的传输带同书写者视力范围及锋面的衄挫转换协调起来,以达到“奋身厉气,濡墨淋漓”的最佳书写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地面书写需在宣纸上走动时,应脚穿棉袜,以防赤脚有汗粘纸,影响书写。
  龙开胜:没有统一定法,因人而异,自己感觉怎样写得舒服就行。我试过用抹布蘸墨写榜书,别有一种情趣。
  童孝镛:因为榜书是执大笔写大字,所以其执笔方法与一般传统的执笔方法不同。通常有“单手”和“双手”之别。单手执笔宜采用提斗和撮管法,须掌握“指实、掌垂、肘斜、臂抬、肩松”等相关的基本要领。
  单手执笔一般是在画案上进行单字或少数字作品创作,内容较多、字径超出常规才需转到地面书写。古人在榜书执笔方面的讲究很多,具体情况及需要我们注意的要素,也是洋洋大观。前人的经验当须悉心体会,应当了解、需要掌握的技巧必须牢记并运用到实践中,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依我在榜书创作上的体会,感觉站着写比较舒服,笔也听使唤,能够挥洒自如,不能墨守教条与成规。
  双手执笔一般是执巨型笔,笔大、纸宽、墨沉,对纸面空间的调节幅度也比较大,所以对作者的要求就显得多了一些。如执笔要求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手握住笔杆中上部,左手辅助右手握管,臂自然下垂,笔与身体保持恰当的距离。两眼俯视纸面,腰部及整个身体随着书写内容的变化和书写进度的推移,整个身体需倾即倾、需就即就。双腿惯常成弓步形,根据创作需要可灵活地调整前后左右。脚步移动宜用碎步,要求轻捷快速、准确到位。在前后左右的迂回进退之中,既要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又要努力做到臂手、身形、步伐、呼吸的协作与配合。    

 三、写榜书,讲不讲用墨的变化?

    吴振锋:用墨之法,宜稍浓,淡而无神,但过浓则易滞。至于大字巨幅书法的创作,对于初学者来说,则另当别论。 
    张建会:写榜书一般字数较少,比较讲求用墨的变化,但要注意适度,墨淡伤气,墨浓易燥,榜书作品注重强调作品气势的同时也要不失韵致。
  曹元伟:榜书作品也和小字作品一样,是要讲求笔法、墨法、章法的。在行笔速度上,以稳为主,不要太快。切忌字字蘸墨,要将浓淡枯湿、线条粗细、字形收放等一一展现,这样的榜书才不至于死、呆、板。
    王厚祥:如今对榜书的认识,一般延伸到了大字及少字数的书法作品,乃至大篇幅大字、多字数书法作品。同样是大字,写在匾额上和写在书法作品里,笔法造型上没有太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匾额上的字更强调单个字的完整性、清晰性。书法作品则更强调章法的整体性,讲求整体的轻重、疏密、干湿对比和节奏变化,因此作品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要服从于整体,字体不一定一样大,字形、字势不一定都要方正规整,墨色也不一定都是浓黑厚重。但要求做到整体和谐、有序、统一。
  张青山:榜书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特殊形制,当然要讲用墨的变化。当代张继先生的榜书《爱莲说》十条屏,王冬龄先生的榜书《逍遥游》横幅,皆将浓、淡、干、湿、焦的墨色变化运用到了极致。现在的独字或少字榜书创作,书写者往往使用宿墨或借鉴国画创作的破墨技法来夸张墨色效果,已经大大增强了榜书的艺术感染力。
  龙开胜:写榜书,如果字径在20~30cm内是可以讲究墨色的;如果写得比这个规格再大一些,或在地上拖着写,就没法讲究墨色了,只能通过速度来控制墨色的虚实变化。
  童孝镛:创作榜书作品比创作一般篇幅作品的标准更高、操作方式与形式更难,古人用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明人费瀛说:“弗令太浓,浓则滞笔,亦弗太淡,淡则无精彩。俟其浓淡适中,倾注别器,以供挥洒……久停宿墨,亦不中书。”其实,费瀛所说的只是创作的准备阶段——调墨,书法创作中的用墨,即墨色变化才是关键。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墨者,字之血脉也。因此,水与墨的配比关系恰当与否,必将影响到作品的创作质量。因此,掌握、控制并运用好水与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尤显重要。
  随着书法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榜书创作在“墨色”的表现上已经冲破了乌、光、亮的单一局面,尤其是纯粹意义上的榜书作品在用墨上开放了许多,除了浓、淡、枯、润的惯常变化之外,大块面的涨墨、大块面的飞白在榜书创作中已屡见不鲜。甚至古人忌用的“宿墨”在当代榜书艺术创作中也有成功的尝试,彰显了榜书崭新的艺术光彩。

四、写榜书,是否需要临帖?临帖以哪些碑帖为范本较为适宜?
     
       吴振锋:榜书书写,当以大篆、汉隶(主要是摩崖、庙堂类)、魏碑、唐楷(尤以颜、柳为佳)等经典范本为依托,否则,难以立身。
     张建会:写榜书也是需要临帖的。在隶书中,我以为选择汉碑、摩崖刻石为佳,如《开通褒斜道》、《西狭颂》、《杨淮表纪》等汉摩崖刻石都是可以的。
  曹元伟:要写好榜书,我认为临帖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临什么样的帖,没有太多的讲究,全凭个人的喜好。古人留下的作品一般都是小字,如何解决用大笔临小字是首要问题。小字作品用笔精到,结字严谨,那么,如果用大笔来临小字,首先讲究的是气势,不要在精到上用太多的心思,把字形放在第一位,用笔放在第二位。其实写榜书也很难做到和写小字一般精到,此乃工具使然,不可强求,否则,非描即画,将会沦于美术字的制作程式中。
  张青山:根植传统是任何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榜书也不例外。在选帖上,可以首选宽博雄健的北碑及颜体一系,楷书可选《瘗鹤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门铭》、《汝南王墓志》、《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隶书可选《好大王碑》、《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衡方碑》等,行书可选米芾、吴琚、王铎一系,篆书从写意到工稳可依次选楚简、金文、《石鼓文》、秦篆及邓石如篆书。
  龙开胜:写榜书也应该临帖,隶书有
《张迁碑》、《石门颂》、《好大王碑》等,楷书有《爨宝子碑》、《张猛龙碑》等,颜楷也适宜作榜书的范本。
  童孝镛:临帖是书法学习向创作过渡的必经之途,榜书同样不能例外。基于榜书有着体势开张、点画壮硕、气势充盈、神采飞扬的艺术特点,其范本一般以雄强、开张、大气一路的书风为主。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门颂》、《西狭颂》、《张迁碑》等。其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被前人称为“榜书第一”、“大字鼻祖”,书体介于楷隶之间,时现篆意草情。其结字、笔法丰富多样,应是学习榜书的理想范本。素有“草隶”之名的《石门颂》以及方圆兼备的《西狭颂》均为大型摩崖石刻,习隶字榜书者当悉心领会。
  当然,可资榜书学习、借鉴的范本还有很多,篆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都有值得关注的经典之作。如篆书中的《泰山》、《琅琊》、《峄山》、《会稽》等刻石。楷书中的《张猛龙碑》,颜真卿《东方朔画赞》、《自书告身帖》等。行书则有米芾《虹县诗帖》,草书当推二王父子、张旭、怀素以及王铎的部分经典之作。值得关注的是,古往今来,以草书“题榜”的石刻和墨迹并不多,这或许是受草书实用范围和创作难度的限制。
  榜书的学习取径要碑、帖兼顾,以碑为主。碑可强筋固骨,帖能颐养气韵,两相互补、相互促进。一般初习榜书者,字径宜从小(30cm见方),再慢慢向大过渡,不能性急一上手就往大处写。当然,榜书临习的最高境界是对临大字,不临大字终难成榜书大家。
《榜书》--大家谈 (三)


     胡秋萍 河南开封人。现为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河南省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书法作品曾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多次参加全国展、中青展及国内外名家邀请展、提名展等,出版诗文集、作品集多部,于国内外多次举行书法个展、联展。

     毛国典 1964年12月出生,河南上蔡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彩画方向),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东方印社副社长,江西省书协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西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
  书法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奖提名,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获奖提名,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最高奖(同获探索奖提名),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秦皇岛之夏)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全国首届行书展获奖提名等多项大奖。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
  胡秋萍:榜书是比较大的字,但大字并不一定都是榜书。原因有两点:第一,要看字大到什么程度;第二,榜书在基本字构、笔法上有其独特的用笔和提按的方法。
  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虽然都能放大来写,但并不是都适合用来写榜书,如草书就不太适合用来写榜书。草书经过简化后线条简洁明快,且绞转、圆笔较多,方笔较少,可以作为单字独立来欣赏,但不太适合写榜书。
  毛国典:“榜书”,我认为其应该是大字书法,无论多大的榜书,都必须要有出处,没有出处的榜书只能叫“写字”。
     篆、隶、楷三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而行、草两种书体不适合写榜书。用篆、隶、楷三种书体写榜书,给人华贵、庄重、醒目的感觉;如果用行、草两种书体写榜书,会存在如下问题:一、不好控制用笔;二、容易把字写“弱”;三、不太好辨认。

二、写榜书和写小字有什么不同吗?对字构、执笔、身法和步法有没有特殊要求?
  胡秋萍:榜书绝非简单地将小字放大书写,其在书写方式上与小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写小字,多依靠手指的细微动作,使字构达到空灵、疏朗、开阔、挺拔。写榜书,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写小字的用笔动作加大,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不能令欣赏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就会缺乏视觉效果。那样的话就是小字的放大书写,是写大字但不是写榜书。写榜书时,手指、手腕、手臂甚至全身的力量都要配合用上。书写时,根据笔画的主次来使用手指、手腕、手臂和全身不同部位的力量。小字是近赏的,榜书是远观的。榜书虽然字所占的体积较大,但也需要把它写得紧凑绵密,不然悬挂出来后,结构就会显得空洞、稀疏甚至散漫松懈。榜书的主笔要写得挺拔、立得住,有时还要适当用点方笔。辅助的笔画要写得灵活有动感,单字内尽量少留较大的空白,不然远观时就会给人空洞、滞塞的感觉。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要基本均匀,这样才会显得整齐。
  我个人不畏惧写榜书,有时感觉写榜书比写小字还得心应手,只是没有花时间去专门探索。近来所写的这批榜书作品,也不能尽如人意,算作是抛砖引玉吧!期望看到书坛有更多的优秀榜书作品出现。
  毛国典:写榜书对汉字的结构要有一定的要求,无论哪种书体,一定要“里紧外松”,不可写得支离破碎。至于执笔、身法和步法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自己感觉舒服、顺手即可。
 
      三、写榜书,讲不讲用墨的变化?
  胡秋萍:在墨色上,浓墨和焦墨不易快速行笔,写出来的线条显得板滞没有弹性。因此,写榜书墨色的浓淡要恰到好处,要能行得起笔来,上得去速度,墨色也不要太淡,太淡会伤精神。
  毛国典:榜书创作,如果是单字榜书,用墨很难有变化;如果是多字榜书,创作时在用墨上必须有变化,即干湿、浓淡的变化;书写中提按、速度的变化等,作品有了这些变化才能生动。
  
     四、写榜书,是否需要临帖?临帖以哪些碑帖为范本较为适宜?
  胡秋萍:我个人认为,行楷和魏碑较适合写榜书。方圆兼备更能表现榜书端庄、大气、雄浑、开阔的形态与神采。喜欢写榜书的朋友可以选些行楷和魏碑的字帖来学习。具体到创作时,如何才能把榜书写得既敦厚挺拔又玲珑活现,还要靠自己去努力探索。因为,榜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古帖中的小字放大,而是要在书写中融进书法家对榜书的理解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
  毛国典:榜书作品要有出处,一定要临帖。临帖以哪些碑帖为范本较宜,要根据作者自身的喜好而定。如果喜欢唐楷,可以选颜体为范本;如果喜欢隶书,可以选《西狭颂》、《石门颂》、《张迁碑》为范本;如果喜欢篆书,可以选《石鼓文》及吴让之、杨沂孙的篆书为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