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苷(酸)类似物可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刘燕燕 2012-08-06

核苷(酸)类似物可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核心提示:母婴垂直传播是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婴儿在孕妇分娩时可能会由于接触母体阴道分泌物和母血发生感染,少数经过胎盘也可能发生宫内感染。如果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那么85%—95%的婴儿将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致病率和致死率显著升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劼教授指出,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MV)、替诺福韦 (TDF)、替比夫定(LdT)等可有效降低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近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的“乙肝病毒及其它相关病毒感染孕妇的围产期管理研讨班”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劼教授指出,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MV)、替诺福韦(TDF)、替比夫定(LdT)等可有效降低胎儿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400X300_彭劼

彭劼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并回答提问

  母婴垂直传播是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研讨会上,彭劼教授分析,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水平传播包括密切的生活接触、静脉药瘾者水平传播、性传播、输血传播等医源性传播和医务人员工作暴露等。其中母婴垂直传播仍然是目前我国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彭劼教授认为,婴儿在孕妇分娩时可能会由于接触母体阴道分泌物和母血发生感染,少数经过胎盘也可能发生宫内感染。如果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那么85%—95%的婴儿将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致病率和致死率显著升高。

  慢性乙肝和妊娠之间的联系

  在围产期,胎儿可能会通过母体感染乙肝病毒,那么慢性乙肝和妊娠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彭劼教授分析到,在妊娠期,孕妇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怀孕期间,孕妇体内产生大量的性激素需要在肝内代谢和灭活,胎儿的代谢和解毒也要依靠妈妈来完成,这些无疑加重了母体的负担。此外,母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物质消耗多,也不利于肝脏病变的恢复,可能还会导致肝脏疾病的加重。换个角度,如果母体合并肝功能严重异常,那么就容易出现产后出血,增加产褥感染机会,对胎儿可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低体重、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等。

  核苷(酸)类似物可减少慢性乙肝母婴传播

  由于至今尚无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且安全无不良反应的治疗药物,使慢性患乙肝的临床治疗只能达到临床缓解的效果。然而,围产期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中,有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为此免疫预防对婴幼儿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围产期感染?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儿科医院朱启镕教授分析,1995年我国就提出了产前阻断措施,也就是说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28周起,每4周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直到临产。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可降低宫内感染率,原因是成熟的胎盘具有摄取母体中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G的作用,胎儿间接从母体摄入乙肝免疫球蛋白,当发生母血渗漏时,就可以有效的结合病毒减少感染。

  但是彭劼教授强调,虽然有研究提示在妊娠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这也并未得到证实。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MV)在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是有效和安全的。

  研究结果显示,在38例慢性乙肝妇女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过程中,怀孕并坚持在孕期使用拉米夫定的,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间都没有发现肝炎活动,产后一年,新生儿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概率为0(表面抗原为阳性意味着有携带乙肝病毒嫌疑)。此外,也没有出现产科并发症和新生儿缺陷。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高病毒载量孕妇在怀孕末期应用同为核苷(酸)类似物的替比夫定(LdT)能有效降低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的发生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