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几味驱寒药(3)

 崔健华 2012-08-06

谈谈几味驱寒药(3)

 

这是敝人接触六节真学前的五行观旧药论,是为了纪念成长历程而留着,经验可供借鉴,然而只有六节真学才是正道,诸位须识此。

细辛

  细辛这味药,是一味用途相当广泛的临证要药。具纯辛之味,能入多经,散寒导邪,走窜通滞,效果很好。

  《神农本草经》列细辛为上品,养命以应天。经云:“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自宋人陈承别有用心,称细辛有毒,且语出骇人,往后细辛可就遭了几百年的冤枉。一味上品之药,用量不能过钱,不但沉疴不起,小恙亦难除。观先圣张机,用细辛曾有三两(合45g强)之多。当代河北医师陈沛然,亲服细辛,并敢于大剂量使用细辛,据其书云有120g之多,精神可嘉。鄙人一介愚拙,曾治疗一哮喘案例,沉寒深伏,细辛用量从30g起,半年内加至150g,效果甚良。现代科技检测细辛,谓毒性乃于挥发油之中,经汤剂煎煮挥发,毒性全然消矣。因细辛用量之问题,讹误太多太久,遂啰嗦于此,尚祈读者包含。

  细辛纯辛纯散纯通,功善通阳、行气、散寒、祛风、走血、除痹,宣湿,走而不守,能升能降,总的来可以说是疏泄之功,能大助肝木之能。一般来说,大凡有疏泄不善因素存在的疾病,细辛均有可为。伤寒麻附细一方,又为导少阴伏寒外透立下可依之法。

  以下具体谈六点。

  阳虚寒邪深伏之证,脉沉微而涩,或中下虚寒,脉硬,沉取空虚者,方药并用大剂附子细辛,兼培补元气之品,附子细辛用量均应在二两以上,否则病重药轻,难以奏效。此证元阳亏虚,寒邪深伏足少阴,非附子不能温散,非细辛不能导而出之也。

  体内有沉寒死血,表现为骨头坏死、脉管闭阻不通诸症,脉微而偶尔略弦,方中重用细辛三两以上,兼乌附之品,能散寒行血,如此沉寒死血,非一般药能触动。

  营血热盛,或脾胃实热,及诸湿热,脉实沉取不虚者,在清热主剂中加入少量细辛,一般二钱以内,不但毫无助热之嫌,还能帮助散除邪热,乃细辛助肝木疏泄,肝疏泄之能调动起来,自然就能降邪热,除湿气,因为此类疾病,或多或少有肝木疏泄不力之因素。

  阴虚脉细而劲,沉取不空之证,于大队补阴剂中,加入细辛,能助补阴增液之品濡润周身。

  阳虚中虚所致的虚阳上浮,咽痛心烦,或兼咳逆,方药中用细辛、姜炭,兼补气温中之品,细辛姜炭各用半两,即可收功,若兼咳逆,可酌加赭石龙牡诸品,助气降阳回。盖细辛还有温降之功。

  此外,细辛善除脑冷头痛,脑为髓海,髓为肾所生,少阴伏寒邪,故髓冷而脑冷,细辛功善启少阴伏寒,故如是。疗目疾之药中常加细辛,除助肝疏泄外,似乎尚有引他药入肝之能。

  总之,细辛是临床中不可多得的一味好药。细辛已经被冤枉了数百年,现在是该让其正常地发挥为民除疾作用之时了。愿同道者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