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逼迫行为并不等于强迫症 小心“被”强迫

 刘燕燕 2012-08-08

逼迫行为并不等于强迫症 小心“被”强迫

核心提示:喜欢清洁、细心检查,原本都是良好习惯,当这些行为变成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方式,我们总会跟强迫症扯上关系。打开网络,五花八门的关于强迫症的信息扑面而来,越看越感觉与自己相仿,我是不是也“强迫”了呢? 专家表示,其实许多所谓的“强迫症”现象,只是一种很常见的逼迫行为,不完全属于强迫症范畴,提醒大家要理性区别。

  案例一:我最近严重沉迷于网购,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逛逛淘宝、团购网站之类,只要看到有活动,心理就非常痒。还有就是我经常会看一些奢侈品牌的东西,尽管不买就算只是看看心理就会觉得很舒服。这是不是网购强迫症呢?

  案例二:因为减肥的缘故,饮食上一直没什么规律,天天想着自己能瘦到90斤就好了,每天都会去照镜子,看自己是不是瘦了点。总是惦记着要去称一称重量。可是一段时间后,看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就有点忍不住了,每到那时候脑袋中就会有一个声音说不要吃,吃了会变胖,好纠结好矛盾啊,请问是不是我减肥减成强迫症了?

  案例三:我得了睡眠强迫症怎么办?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后来我担心自己睡不着,所以一到自己要睡觉的时候就强迫自己睡觉,心理面告诉自己要睡着,一定要睡着,可是就是睡不着,怎么办啊,我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睡好觉了。

  案例四:我想我患上了考试强迫症。每次考试前都非常担心自己考不好怎么办?然后就强迫自己复习,但是也复习不进去,现在都已经高二了,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我的高考一定会很差,怎么办啊,谁能帮帮我。

  以上是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关于“强迫症”的种种描述,有网购强迫症、减肥强迫症、睡眠强迫症、考试强迫症等等。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即常常逼迫自己做某件事情,就好像大脑里被镶嵌上了某个时辰表,如果不按照要求做就会感觉很难受,甚至是自责委屈的心理。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些案例描述没有一个是可以能被判断为“强迫症”的。

  “逼迫行为”并不等于有强迫症或强迫倾向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它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这类患者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越会感到紧张和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但生活中的这些案例中,比如,所谓的购物强迫症是强迫自己购物,减肥强迫症是强迫自己减肥,睡眠强迫症是强迫自己睡觉,考试强迫症是强迫自己复习。只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我逼迫行为。当你为了成功或为了做成某件事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形成某种习惯,这是正常行为。不过,过度的这种逼迫行为也会给我们带来某些痛苦或是生活上的不利影响,比如所谓的“购物强迫症”会让其觉得浪费了太多时间,“减肥强迫症”会让其觉得减肥很痛苦,“考试强迫症”会让其对未来充满焦虑等等,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这种现象,但如果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如何判断强迫症或强迫行为?

  那么哪些可以被称为是强迫症呢?首先可以试试判断这些困扰人的思维是否属于强迫思维,强迫思维的符合标准有以下4点:

  ①患者在某些时候,体验到反复的、持久的思维冲动、想象,这些内容是强入的、       不适应的并引起明显的焦虑或痛苦。

  ②思维、冲动、想象并非是单纯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过度担心。

  ③患者企图用一些其他的思想、行动来消除这些思想、冲动或想象。

  ④认识到强迫思维、冲动或想象是他自己精神中产生的(不是外力强加的)。

   强迫行为也有两个标准:

  ①重复的行为(如洗手、整理东西、检查)或精神内活动(如祈祷、计数、无声地重复词语),患者感到这些行为是为应对强迫观念的反应而做出的,或按照刻板的规则进行的。

  ②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景发生,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并不是以一种观念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来中和、预防强迫观念的痛苦,或明显是过分的。

   另外,还要看这些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带来的痛苦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大家可以通过以上的一些标准自己评估一下。不过,因为强迫症状的类型很多,有时候也很复杂,所以最好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诊断。

   结语:网络在很多时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会传播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信息。关于强迫症,大家要学会理性辨别,不要盲目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一股脑的相信或不相信。今天,你别又被“强迫”了……
         心理百科:

  强迫症高发人群

  通常内心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强迫症。因为这些人总对自己不满意,会习惯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重复某一行为或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牛角尖越钻越深,最终让自己陷入不反复做就焦虑,越做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除了性格特征,某些职业的特定要求也容易导致从业者形成强迫症。在临床上见得最多的是会计。这些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确的数字,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反复校对成了他们对工作负责任的一种体现。与此相似的还有教师,她们的工作虽然不像会计那样精细,但一个称职的老师,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细心对待孩子的功课。所有这些工作上的优点,一旦无限放大,就像是给强迫症的入侵打开了一扇门。

  其实,无论是先天的性格造就,还是后天的工作使然,强迫症患者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即使不断努力,仍难达到目标,于是引发骨子里的自卑。也正因如此,在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中,才会有增强自信一项。

  得了强迫症 试试拖延战术

  如果你有强迫倾向,可以试试运用“15分钟法则”,它可以延长强迫行为的反应时间。例如当你刚开始要求自己洗手时,就告诉自己过5分钟再洗,此后,延迟的时间也可以逐渐延长。这段时间并不是用来被动等待的,而是“再确认”一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不是强迫症造成的,想想为什么会如此,然后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有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

  总是强迫性检查的人,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假如你总是要检查门锁,那就请试着仔细地、缓慢地锁上门,把这个动作深深记在心中,并告诉自己:“门现在已经锁上了,我看见门已经锁上了!”这样,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门已经锁上了,所以当强迫性冲动要你去检查门锁时,你就能马上“确认”:那是强迫性想法,那是强迫症!

  但以上的“招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未必对每个人都有效。要治愈疾病,最好还是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接受系统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