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袭蓑衣遮风雨

 寒江读舟 2012-08-09

        当一件家用物品最终成为观赏品的时候,这件东西离消失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蓑衣就是其中之一。 
        蓑衣曾经是河源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最重要的挡雨工具之一。在塑料雨衣还没问世的时候,几乎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挂着一件或几件蓑衣。
        蓑衣又称棕衣,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据此判断,串蓑衣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
        几十年前,蓑衣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民生用品,想要穿蓑衣、戴斗笠遮雨,还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人家才能够享受得到的,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具有浓厚古早味的商品已被赋予别种意义。
        蓑衣在农家的地位,仅次于耕牛和犁耙。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耕牛和犁耙都变成集体的了,农民们差不多没有自己的东西,惟有这蓑衣,还忠心耿耿地跟着老主人,永不言弃。蓑衣用棕片和棕线缝制而成,所用工具有领口圈、长短钢针、绞线钩、线车、棕耙等。蓑衣分两类:一类是种田农民穿的,上身形像蝴蝶,能挡风雨;另一类是渔民穿的,称作“老鹰披”,它的前襟只做两只L型的棕臂,形如老鹰的脚爪,穿时双手一套就可捕鱼了。尤其是春寒料峭的春耕季节,不仅能遮风挡雨,而且能暖身护体。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蓑衣披”,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儿,圆圆的领口,前开襟,有细细的棕绳可供系牢;下面的叫“蓑衣裙”,很像现代美女穿的吊带裙,有两条棕绳供吊在肩上。但裙腰很大,可随意摆动,方便主人甩开大步走路,攥足力气挑担。蓑衣的缝制比较讲究,下面的棕毛却随意披散着,为的是让雨水迅速坠落。从前的人穿衣服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蓑衣的坚韧足够陪伴主人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世纪70年代后,蓑衣已逐渐被薄膜或塑料雨衣所替代,甚至成了民俗艺术品而被收藏或作为一些商店的装饰品,但笨重的蓑衣也有许多塑料雨衣不能比拟的优点:耐用、透气等。一件蓑衣可穿上六七年甚至十几年,倘若用得小心,还可用得更长久些。蓑衣穿着透气。轻便的塑料雨衣,占的空间小,平时好带好收藏,但透气性差。穿着时不会有碍手碍脚之感,两臂活动自如,而塑料雨衣易与衣服贴在一起,不易活动。蓑衣的保暖性对于当时贫穷的人们来说是很实用的,初春下雨时,穿着蓑衣非常暖和。没下雨时,累了,穿着蓑衣头枕斗笠,躺在田间地头歇息,棕榈片散发的味道连小爬虫和蛇都不敢靠近。用蓑衣包裹木炭,放置在井底下,能起杀菌过滤作用。
  而如今,曾为无数人遮风避雨的蓑衣,正无声地消失在每个人的视线中。雨天之时,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塑料雨衣、雨伞,挺好看,只是显得浅薄了点,不如蓑衣能带给人一种意趣,一种披在身上就变成个草人的意趣,一种纯朴而本色的晃在风雨里的意趣。只是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意趣,而再度把蓑衣披在身上,我们只是浅浅的怀念着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