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在徽州已流传了千年的衣服,你家可能有过.......

 王林正6iz7n7qb 2017-09-08


春雨时节,批蓑而作,不误农时;抑或是放牛的牧童,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这样的场景随着雨衣等现代雨具的出现,无论是在徽州田间,还是在山里,鲜见蓑衣人的踪影。蓑衣这一古老的农耕必备雨具由于工业文明的进步,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人们对过去的一种回忆……

20世纪70年代以前,蓑衣是徽州农村常用的雨具,每家每户都有,而且都有好几件。在乡下,晴天蓑衣一般挂在家中的墙壁上,雨天就穿在身上下地去干农活。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每逢雨季,父亲上山下地干活,为了遮风挡雨,蓑衣斗笠总是从来不离身。

关于蓑衣的起源,尚无定论,据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蓑衣”,是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中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唐代张志和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代苏东坡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中,无论是怎样的诗情画意,都离不开蓑衣的防护功劳。这份功劳,在日常生活中已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隧道。

蓑衣,类似于现今的雨衣,由棕树的外皮做成。棕树在农村随处可见,其外皮可做蓑衣、床垫、绳子等。蓑衣是由专门的工匠制作的。将棕树上的外皮一层层剥下后,晒干,交给工匠,供上几餐饭,给上几块钱制作费。

小时候曾在老家见过工匠制作蓑衣。先把晒干棕树的包皮硬边割下,留下的棕片类似布块,一块一块地重叠,用约10厘米长的针(锤扁铁丝的一头,钻洞)缝制,缝制的线也是由棕丝搓成的细绳。蓑衣分两大片,上片为衣,下片为裙,上下之间由棕绳连接而成。如此便于农人劳作时弯腰。塑料未普及时,农民种田缺少不了它。蓑衣防雨的性能大过塑料雨衣,但笨重没有塑料雨衣轻巧。

如今雨天之时,满眼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塑料雨衣雨伞,蓑衣时代已渐行渐远。现在见到蓑衣大都是在影视画册中。这些农耕文明的缩影,记录了人类前行的足迹。于我来说,每每回忆那些穿蓑衣辛劳的日子,苦涩中亦能品味出温馨。

最“美”的衣服你家有过吗?

来源:行走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