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理解和实施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转)

 天雷教育 2012-08-10

正确理解和实施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转)

(2010-04-22 14:38:36)

         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规定》之后,大家对“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内容的议论和思考很多。于是,就有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否要用权利来保障?”、“批评是否就是要采用惩戒手段?”、“批评是否会助长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滋长?”、“当前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否太弱了?”、“什么样的批评教育方式才是适当的方式?”等问题的提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冷静思考,遵循教育规律,正确理解和实施对学生批评教育。

    一、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教师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古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今天,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同时还在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条款中明确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每一名教师承担着神圣的育人职责和义务。作为班主任更具有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明行为教育,对学生进行管理,协调各科任教师和家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能。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无论是正面教育还是批评教育,首先是一个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权利是可以放弃的,而责任是不能放弃的。班主任和教师都要认真、自觉地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放弃对学生的教育,那是教育者的失职。      

    一次,我到一所中学调研,一位班主任向我讲了他教育学生的一件事:

    我班上有一名学生上课时间去了网吧,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呢?我到网吧找到他,站在他的旁边不说话。当他发现我站在他身边时,他马上离开网吧,闷声不响走向学校。一路上,我紧跟其后也不说一句话。到校后,我只做了一个动作:用手一指教室,让他去上课。过后我也不提此事,但很关注他,天天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两天过去了,这名毫无反应。这天下午班会课,我对全班学生说:“由于老师没有教育好大家,有个别同学去网吧玩了半个小时,我向同学们作检讨,并罚自己在教室后面站半小时。”说完,我就走到教室后面,笔笔直直的站着。这一下班上像开了锅的水,立即沸腾起来,但很快就安静了。那名上网吧的学生在课桌上趴了几分钟,然后拿出笔在写着什么。下课的时候,他塞给了我一张叠着的纸,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道歉信。这名学生在信中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认识非常深刻。说也奇怪,这名学生后来就不去网吧了,学习也上来了。他妈妈给我打来电话:“是老师您救了我的孩子,也挽救了我的家庭。”

    这件事使我们看到了这位班主任的责任感,他主动向学生作检讨,并承担自己没有教育好学生的责任,既为学生做出了榜样,又给学生以平等相待的感受。他采用“教师自我罚站”的方式,给了学生一个“意外”,把“罚站”这一使用在对学生的警示方式用在教师自己身上,使学生产生思想震动,使有错学生产生内疚感。这时的教育容易形成师生共鸣,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教育者要把“权力”变为责任,主动寻找教育良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不要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对立起来

    教育应该是全体的、全面的、全人的。教育者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和对学生的批评鞭策都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当前强调“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前提下,我们不能把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对立起来,同时,也不能把挫折教育等同于批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教育实践证明,正面鼓励是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有效的主流方式,对中小学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更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坚强性格和意志及克服困难能力方面的教育。我们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纵、放弃对学生缺点、错误的矫正,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有错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同时注意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当年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块砸一名同学,便当即斥止了他,并要这名男生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名男生已经等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把他带进校长室,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这名男生惊疑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师长。”这名男生更惊疑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这名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的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打他,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这名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我错了,你……你打我两下吧!,我不该打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让这名男生走了。

    陶行知校长用四块糖肯定了这名男生的四个优点,尽管没有用严厉训斥的语言,却纠正了这名男生的一个错误。我想,这名男生所接受的“批评”会终生难忘。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孩子们来说,批评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学生们处在成长期,不可能不犯错,怎样批评教育他们,批评教育是否符合事实,批评教育的方式是否科学,这是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中小学教育不要老想着怎样去“批评”,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严格管理学生,使批评教育成为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读过关于蒲公英的故事:

    有一名园丁在花圃里种植了许多有名的花朵。正当满园鲜花争奇斗艳的时候,花丛中长出了几株丑陋的小黄花。这些花虽然很小,“脖子”却伸得长长的,花开后变得毛融融的,风一吹飞得到处都是。园丁看到这些小花,非常烦恼,决定除掉它们。园丁用了许多种方法没能见效,这种花反而越长越多。园丁失望极了。一天,一位长者来到这名园丁身边,对他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告诉你,你愿意试试吗?”这名园丁喜出望外,忙拜倒在长者面前说:“愿意,请先生指点!”长者说:“从现在起,你学着去爱这些你要铲除的花吧!像你培育的花一样去喜欢它们!”听了长者的话,这名园丁豁然开朗。从此,他开始精心培育这些“野花”,慢慢的,这些花在园丁眼中感到越来越漂亮了。园丁后来发现,这种花生命力特别强,种子飘到哪里都能生长;还发现这种花有药用价值,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于是,这名园丁把这种花推荐给大家种植,人们都喜欢上了这种花。这花就是蒲公英。

    我认为,“蒲公英”的故事对我们教育学生有很多启迪。教育者不能简单的给某些学生下所谓“调皮生”、“问题生”、“双差生”结论,教育不能只用一种尺度来衡量学生。现在的教育尤其需要“正确看待”和 “耐心等待”,绝不能用过头的、嘲讽的批评来嫌弃、放弃对他们的教育。班主任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够发现学生优势因素和闪光点,并有效的培育他们成长。真情的赞赏和真诚的批评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警惕体罚学生现象的滋长

    大家有一些担心,在“有权批评教育学生”的背景下,会不会使教育一直坚持的“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所回潮。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理解“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含义,要警惕采用不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现象的出现和滋长。我作过调查,有许多教师因体罚学生而受到处分,而大多是工作负责的“优秀”教师,他们陈旧的教育方式,急躁的情绪,使批评成为一种粗暴或冷讽,这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警觉。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懂得,批评不能体罚,体罚不是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要慎用“惩戒”这个词,不能把批评与惩戒等同起来。不适当的批评、惩戒会给学生留下心灵的创伤。

    我听人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大学生怎么也不吃鸡蛋。在再三追问下,这名大学生讲了原由:他上幼儿园时,一次吃煮鸡蛋,每个孩子一个,分到最后差一个鸡蛋。老师硬说他偷吃了一个鸡蛋,把本分给他的鸡蛋拿走,并罚站。从此,他不再吃鸡蛋。这名大学生说:“我直到现在,看见鸡蛋就发抖!”

    这种体罚式的批评,给人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教育学生有着天大的责任,由于教育的某一失误,可能影响人的一辈子。我们要牢记这样一句话:“教育只要擦掉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即可,不要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

    我在一所小学看到这样一件事情:一堂体育课,有一名学生没有穿运动鞋,教师发现后,把他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为了让这名学生记住下次上体育课要穿运动鞋,要这名学生赤着脚站在操场边上,不让上课。要求学生上体育课穿运动鞋,这是合“理”的,但是这位班主任的粗暴教育方式使这名学生以后每逢上体育课就不来上课,师生间产生了对抗情绪。中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接受教育时,一般首先注重的不是内容是否合“理”,而十分关注教育方式是否能够接受。有些学生明知老师说的是对的,但由于方式粗暴,产生心理情绪干扰障碍,或无言反抗,或公开对抗,达不到教育目的。这样“有理无情”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班主任要锻炼自己,形成快乐思维的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让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一名充满爱的教师,眼中无“差”生,心中少烦恼,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会十分恰当,就不会出现体罚学生的言行。

    四、什么样的批评教育方式才是适当的方式

    教师们在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时,对“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中的“适当方式”表示难以把握,不好操作。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是适当的方式呢?我认为,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来决定的。对学生批评教育的“适当方式”至少要包含五项因素:

    一是要符合教育基本规律。教育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发展性决定了教育者必须采用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二是要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环境背景、不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三是要遵循及时纠错的教育原则。学生刚开始的出错往往是无意识和轻微的,教育者应采用“严格要求”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第一次”,避免学生错误从量变走向质变。

    四是要以尊重学生、爱学生为教育基准。教育者采用任何教育方式都得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爱学生为落脚点,没有爱的教育是不会成功的。

    五是绝对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手脚相加的方式、冷嘲热讽的挖苦方式不是教育,这种方式只会给学生留下心灵伤痕,把学生推向对立面。

我觉得,教育者采用的批评教育方式符合上述要求,那应该是“适当”的方式了。

    我经常向老师们讲霍懋珍老师教育学生的故事:

    霍懋珍老师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班上一名男生拿了同学一支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这名男生,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名男生,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钢笔,我这支钢笔送给你。我知道你只是把同学的钢笔拿来看看,我知道别人的东西你不会要,你会悄悄送回去的。”二十年后,这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霍老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自己的孩子说:“儿子啊,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霍懋珍老师对这名做了错事的学生采用了科学的、适当的教育方式,收到特别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善待孩子做错的事,而给学生公开的责难、残酷的定性、严厉的处罚,那我们就有可能会“造出”坏人。上面说的那名学生为什么感谢霍老师呢?如果当时说这名学生是小偷,这名学生后来的成长会怎样呢?

前不久,我与广东佛山一所学校的一位班主任进行了关于批评教育学生方式的交流,这位教师介绍了他“一个原则,五个步骤”教育方式,我觉得很有倡导的价值。这个方式是:

    一个原 无论学生犯了多大的错,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

    五个步骤

    第一步  请有错学生坐下,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

    第二步  学生说,班主任(教师)听(不插话),给学生申辩的机会;

    第三步  班主任(教师)说,学生听,摆事实讲道理,允许学生插话,让学生思考后分析犯错原因;

    第四步  解决问题由学生“三选一”:1、有错学生自己解决,2、寻求同学帮助解决,3、教师帮助解决(一般不要家长参与解决);

    第五步  师生达成共识,共同检验解决问题的结果。

    我认为,这一做法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以学生为本思想,渗透民主意识,为学生开辟了自我教育的途径,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改正缺点错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方式。(作者:享受教育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