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性惩戒

 李燕 2009-10-17
 
2009-09-24 10:44:46   李金阁
  

    编者按:班主任E站开展“我怎样行使‘批评权’”案例征集活动以来,收到了全国班主任老师的大量的稿件,其中多数是针对具体的一个事例的描述和当事人的处理方法。最近,编辑部收到了山东寿光郑立平老师的《建立弹性惩戒制度,优化班级学生管理》,其中不仅对“班主任要不要惩戒”做出了论述,更在本班实践探索“弹性惩戒”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随文附上了与学生一起制定的《幸福七三弹性惩戒制度》的部分实施细则。这个“弹性惩戒”是否是班主任行使批评权的一种比较好的做法,如果根据自己学校班级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弹性”;究竟哪些行为可以算“惩戒”或“批评”,放在制度里是合适的,班主任E站编辑部特编发出来,希望通过大家展开讨论。
    同时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怎样行使‘批评权’”案例征集活动,针对其中的来稿展开讨论,发表您对“批评权”的见解。“我怎样行使批评权”案例征集>>
   
    近几年,“教师体罚” “学生自杀”等字眼总是不断地吸引人们的眼球,绷紧人们的神经。在惋惜、同情、愤慨等复杂的情绪之后,我们总不免想到一个词:惩戒。
    这是一个崭新而陈旧的话题。说其崭新,是因为现在广大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明显下降,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惩戒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关注。说其陈旧,则缘于它    几乎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曾根深蒂固。
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我们的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戒?惩戒和体罚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该怎么处理?……相信,我们的大多数班主任经常产生这样的问题困惑。
    透过社会对各种教育体罚事件的争论,我认为,人们近年来对体罚问题的讨论,经常混淆了体罚与惩戒的概念,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惩戒,而是如何采取必要而适度的惩戒措施,使其既能被学生所接受,又能让学生受益。作为一个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9年的班主任,在整天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许多探讨性地思考和尝试。
    一、体罚与惩戒,是不是一回事?
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它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规定。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
    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在《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惩戒与体罚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身体或心理。惩戒虽然表现为以惩罚为手段,但它是以尊重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的,它适合未成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是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采取的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的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能够迅速引起犯规学生的反省,从而马上改过、走向正途的教育措施,是警示他人健康成长的教育手段。惩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而不是伤害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体罚。
    例如:某学生已连续两次不完成作业,班主任责令其利用课余时间补上,这就是合理的惩戒,但是如果强制其抄写10遍,就变成了变相体罚;上体育课违反纪律不听劝阻,老师加罚训练10分钟,对体质好的学生是合理的惩戒,但如果体质比较弱,就变成了体罚。
    虽然二者不易区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忽视惩戒的作用,其实二者在目的、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随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合理的惩戒肯定会越来越清晰,体罚现象会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二、教育是否可以离开适度的惩戒?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这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坏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既然是你,那么你必须赔,我可以借钱给你,但一年之后你必须归还。于是,孩子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不断地打工,终于挣回了12.5美元。
他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中总有一些惩罚让自己终身难忘。一般地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应该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对错误的歉疚和放任,无疑如鸦片一样毒害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它当然离不开管束,既不能光靠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以此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真、向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可以有效地警醒学生,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还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惩戒犯错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三、班主任,有没有惩戒的权利?
惩戒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也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
    从法律角度来看,教师具有管理学生的权力。《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行使处分的权利;《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履行下列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小学生管理规程》第十五条规定:小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以表彰,对犯错误的学生应予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另外:《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是教师管理学生的依据,学生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批评教育和惩戒;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都体现学生在校期间有服从老师的义务,而教师惩戒权正是教师对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破坏校规校纪的学生行使的一种教育管理权,是法律赋予教师基于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
    如果学生违纪违规,那学校就有权对他进行处理,而这个权力一般由直接管理学生的班主任行使。对学生进行惩戒的目的,在于教育他,而不是为了侵害他的权利。在行使惩戒权时,既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违纪违规,以保护大多数学生权利的名义对其进行体罚;也不能因为要保护个别学生,而对违纪违规的现象视而不见,因而损害大部分学生的权益。“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处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对有的学生来说,一次惩戒,也可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事实也充分证明,所有优秀班主任,都是善用惩戒的班主任。
    四、如何让惩戒更趋于合理、科学?
    为了避免惩戒的过度、异化现象,在不断地尝试、修改、完善中,我和学生们逐渐探索出了一种“弹性惩戒制度”。
    它是建立在合理惩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使其更具人性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惩戒条目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
    (2)惩戒的措施、方法,来源于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其目的不在是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而重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集体共同生活、学习所必需的环境秩序。
    (3)惩戒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众所周知的,惩戒权的行使必然也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形体、年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惩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做到既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的惩戒,学生才能接受。
    (4)惩戒的措施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从相应的惩诫措施中进行选择后,再去执行;并且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自己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例如,某学生上晚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则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如下的“惩戒通知单”:
                                           弹性惩戒通知单
           (      年       月      日)

XX同学:

    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XX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学生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的原谅。
(2)写一份呼吁“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学生中宣读。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学生气氛。
(5)到操场自我锻炼5圈,强化认识。
(6)自我申请的其他惩戒方式:
----------------------------------------
    惩戒执行情况:
监督人:        值日班长:        班主任签字:


    我们制订惩戒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它的构建过程,实际就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更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其制订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全权决定,而应该做学生的顾问和指导,这样来自学生本身的共性纪律问题,才更有针对性。
我们还注意到,任何一项管理制度不可能也不应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有其侧重点和典型性。我们在全班广泛讨论基础上,确定主要违纪现象,确保制度在执行时不至于出现因过细、过繁,而无法真正有效操作的情况。同时,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协商,这样既可以使制度内容更为丰富、健全,也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其更好地体现学生集体的意愿和制度的人文特点。草稿在试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班委会最后定稿后,交由班级学生会议表决通过。实际上,这里的表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它转化成学生集体的意志,变成学生人人必须遵守的学生“法规”,开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弹性惩戒制度,已经初步成为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特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益。
    其一,健全了学生制度,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是现代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弹性惩戒制度自产生,就成为学生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益补充和维护,使学生制度建设更趋于合理和完善;同时,它以其广泛而深刻的人文性、民主性被学生充分认可,使学生管理更趋于规范和科学。
    其二,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弹性惩戒制度”,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每一个学生都置于了“学生”和“班规”的民主监督和约束之下,避免了由班主任个人强行“独断”的尴尬被动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同时,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不仅提高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使之从繁重的班级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协调性和策略性工作,促进了其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其三,增强了学生活力,提高了管理质量。有人说,新课改最核心的理念只有三个字:关注人。我们学生的每一项工作都从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因而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和拥护,真正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弹性惩戒制度的制订和实施,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热情,规范和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班集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成绩突出。后来其被迅速推广,更显示了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附: 《幸福七三弹性惩戒制度》的部分实施细则

    作者简介:郑立平,中学高级教师、山东寿光世纪学校师训处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山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组成员、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理事、山东省班主任研究会常委;应邀在全国各地做教师成长或班级管理专题报告100多场;已出版反映教育教学生活的《激情问梦》《用大爱做小事》等个人著作四部,参编《班主任工作实务》、《学生成长规划》等著作七部,发表文章160多篇。事迹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现代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有专版介绍,山东教育台、寿光电视台等曾长时间专题播放;《山东教育》等曾以封面人物重点推介。同时兼任《成长》杂志、《教师之友》、《班主任》等杂志特约编辑(通讯员)。
    作者心语: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残缺的,宽容和纵容有时只是一字之差。“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优良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教师不仅采用表扬、赞赏的方式,也应善用批评和惩罚等丰富多彩的手段。一次必要的惩戒,对有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