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自由主义的实质、主要观点、流派

 zzyc 2012-08-12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 世纪20 ——30 年代,这是由这个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造成的。一方面,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这既是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种肯定,也一种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开始从理论变成实践,这则是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种突破与否定。正是在这种挑战与刺激下,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
从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大危机和大萧条以来,新自由主义一直处于受冷落的边缘地位,但一直在发展之中。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再次爆发,新自由主义的发展理论首先为英美国家所接受,英国的撒切尔主义、美国的里根主义率先将新自由主义从理论构想变为政策实践,此后便向西欧、拉美、澳洲、非洲、俄罗斯、东欧、东亚等地蔓延。由此,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安家落户”。新自由主义成功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凯恩斯主义失效 。凯恩斯主义成功地应战了30年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生产要素的完全过剩现象,一直是西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但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综合症”,凯恩斯主义应付不了这次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致使凯恩斯主义处于束手无策、困难重重的境地。
(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这种竞争结构的变化使大企业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全球化和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需要,新自由主义大肆鼓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全面开放市场,放松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管制,等等。
(三)经济全球化。在全球激烈的经济与政治竞争中,发展速度成为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这就使得效率问题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政策的首要问题。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目标便是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其崛起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四)苏东剧变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推行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认为: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力量的削弱、资本主义长期未爆发大的经济危机是推动新自由主义兴起的三个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遭遇债务危机,被迫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结构改革措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再加上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放弃“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改行市场经济体制。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传播,造成了有利条件。
(五)个人主义以及个人自由的思潮一直存在于美国社会。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看法,各界也不尽相同:褒之者誉之为“历史的终结”,贬之者咒之为“极端自由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等。对新自由主义批评最严厉的恰是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前世界银行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嬗变的华盛顿共识“四化”论:私有化;资本自由化;价格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称为通向地狱的四个步骤。如何从本质上把握新自由主义?现作如下分析:
第一,新自由主义之“新”,是相对于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而言,其实两者一脉相承。新自由主义崇尚个人主义,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功能,推崇“小政府、大社会”的说法,主张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让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不受限制。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翻版,当然,并不完全重合。
第二,要区分学理层面的新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化的“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是从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尤其是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对西方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经历了由纯粹经济学理论嬗变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过程,所以,不能将学术层面的新自由主义同政治化的新自由主义混为一谈。
伴随着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迅速向国际垄断发展,1990年,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的“华盛顿共识”出笼,标志着学术层面的新自由主义转变为美英国际垄断资本推行全球一体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已成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从英美向全球扩展,从经济向政治、文化、国际关系深化,新自由主义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强势话语”和“主流”发展理论。当今的新自由主义,已远远超越了学理层面上的新自由主义。
(1)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 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
(2)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坚持认为不能搞公有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集体化只能使经济变得更糟。二是否定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3)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盛顿共识”的炮制及其出笼,正是国际垄断资本企图一统全球意志的体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其被政治家所利用,必然产生强权。新自由主义政策就其实质来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控制发展中国家所灌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其目的无非是恢复殖民主义统治,把世界纳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中,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疆界、门户,将西方的文化和商品输送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将大量财富运回本国。
第三,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认识应当注意三个基本点。
(1)阶级性。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所做的调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自由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
(2)时代性。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相联系。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勃兴适应了当代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需要,1990 年“华盛顿共识”出笼后,新自由主义更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
(3)两重性。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大了发达国家内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与矛盾。

三、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新自由主义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即经济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都是利己的,不可能有利他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个人主义、自主权利、理性主义、维护私有财产、追求个人利益,这些都是自由主义视野中个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论
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前提仍然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本源,从本质上说,社会是无数个人的总和。即使无数个人在社会中联合起来,但也绝对不会组成新的本体。与社会相比,最高的价值、尊严都应属于个人,个人的幸福优先于社会的幸福。在这种个体人状态下,社会靠“契约理论”来维系。
    (三)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论
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在新自由主义者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观点其实质是自由至上论,极端推崇个人自由而反对强制,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利,推崇个人主义而贬低集体主义。这种极力追求自由的状况,其背后隐含的前提是当下状态的“不自由”。
(四)新自由主义的产权论
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新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它们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所有制改革,明晰产权,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必须给予保障。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的实质是产权私有化。
(五)新自由主义的政府论   
新自由主义推崇有限政府论。其国家观念的核心就是让国家扮演一种“守夜人”的角色。对外防御外敌侵略,对内保护私有财产与个人权利不受伤害,保障各种商业契约、社会契约顺利执行。保障个人的生意交往、商业活动不受干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此外,政府还有一种为全体居民服务的责任,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私人活动主体无法提供的框架条件。他们主张经济应该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大政府是坏政府,实行计划经济的政府是最坏的政府,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当然,限制政府并不是要彻底地否定政府的职能和国家的干预。它接受国家在提供基础性设施方面的功能,如法律、安全。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如多党制、三权分立等,也并不表示反对,并不像否定社会主义那样坚决地否定福利国家。
(六)新自由主义的市场论
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相信市场是“天然均衡”的,会自动地调整人们的一切需求。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天然合理、充满活力、完全能够自动自我调节的理想制度,这个制度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它在不受外来干扰地顺利运行中,可以保障经济迅速增长,社会财富与社会福利极度扩展。因此,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反对国家调节经济。新自由主义坚决主张资源必须由市场机制或只能由市场机制来配置,才是有效的。即使市场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但克服或纠正市场缺陷的唯一办法是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市场本身的机制,而不能依赖于市场以外的力量。出现市场失灵,不是市场自身的原因,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为政府有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只要国家干预减少,市场竞争多一些,市场机制就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脱离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制造出一种抽象的“理想人”、“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它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个体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应当自由地进行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自由选择的程度越高,经济、政治活动的效率越高。它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主张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就业均衡的唯一途径。
(七)新自由主义的全球观
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这显然是强权的表现。新自由主义的学说主要体现在IMF、WTO等国际机构的政策之中。

四、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
    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在对待正义、权利、秩序等大问题上,许多新自由主义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肯定自由,都力求揭示自由与非自由的界限,揭示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国家、权利与义务、放任与约束的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的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1)伦敦学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自由主义的中心之一,其奠基人是埃德温·坎南(1861-1935)。伦敦学派崇尚市场机制、自由竞争、私人企业,反对国家干预,坚持维护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它最突出的代表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通向奴役之路》被誉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经济学院。他既是主张经济自由的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奥地利学派的骨干。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2)现代货币学派。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弗里德曼。弗里德曼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该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①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如人们的财富或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②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③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3)供给学派。7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等。供给学派强调“社会有效供给”的重要性,企图通过恢复金本位制来紧缩货币供给量,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主张对富人减税,刺激其增加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对穷人削减福利开支,刺激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和实现政府的预算平衡。供给学派理论成为“里根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4)理性预期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原先是现代货币学派的一个分支,但到8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成为新自由主义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E.卢卡斯、罗伯特·J.巴罗等。理性预期学派的思想基础是:“经济人”寻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是供求平衡。这也就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得以建立的两个理论前提,所以,理性预期学派是以凯恩斯主义否定的古典经济学假说前提为思想基础的。第一,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是理性的,总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活动的个体是能够进行合理地选择,即人们能够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行为应该尊重个人行为。第二,其认为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也就是说,价格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境况。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要么归于无效,要么加剧经济波动,因此是不必要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政策是无效的。在理性预期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说根本无效。理性预期学派没有给政府在经济事务中以任何权力,认为政府可以彻底地退出对经济的干预。总之,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立足点在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预期作用,主张理性的经济人在决定他们未来的行动时,要计算自己的行动对将来市场的影响,以选择效果最有利的行动,从而使政府的任何调节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5)公共选择学派。其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人在经济市场是自利的,而在政治市场是利他的。他们主张:尽管经济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消费者和厂商,而政治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政治家、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但他们的行为目标并无差别,区别仅在于,在经济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场交易的是公共物品;前者的最大化目标表现为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后者的最大化目标表现为公共物品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最大化。在公共选择理论家眼中,政府不过是个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公共行为和公共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家和官员的动机支配。此外,由于政治市场上,政治家和官员之间的双边垄断,他们在预算规模上的目标一致性,必然导致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由于民主制度下,没有一种选择机制可以称得上是最优选择机制,若直接民主便面临高成本,而间接民主则面临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学派为此提供了两种改革思路:一是市场化改革,二是宪法制度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