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心理学(洋泾浜总结帖)持续更新~

 梦中家园 2012-08-14

了解一样东西,首先从概念出发: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其次,这样东西所处的一个地位是怎样: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简答: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B:详解:I.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II.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III.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IV.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再者,你得熟悉这样东西的发展史: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I.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II.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III.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IV.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14,15),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初期(14,15--17,18),大致相当于高中时期。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么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和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和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发。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已经获得了守恒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思维的群集运算,但是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命题之间关系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灵活性
9.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区的过渡状态。
1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人格阶段论的教育含义:他的理论指明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1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5.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6,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17.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个体间和个体内),群体差异。
18.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首先,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再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9.性格差异: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
特征差异包括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20.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化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