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D.P.Ausubel)是与布鲁纳同时代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认为联系的要求。也就是说,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二、接受学习的界定及局限性
1、接受学习的界定
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2、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组织者”不仅可以是先行的,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不仅可以是陈述性的,也可以是比较性的,即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3、奥氏接受学习的局限性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接受学习对于反对布鲁纳的不问学生实际的发现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奥氏接受学习的含义,同样是模糊的,他未能弄清接受学习的本质,对于接受学习的评价存在夸大不实之处,因而同样不是一种完备的科学理论。
认知接受学习论与认知发现学习论的比较:
客观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实际上并不矛盾。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事实上,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而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作为基础的;学生同化新知识,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的积极主动的反映才实现的。应该说,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特别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