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吉安新工笔:幻想与本质的思考

 “新工笔”拾粹 2012-08-15

幻想与本质的思考

  文/Erog Proxy             转载自《艺术财经》2012年6月刊

 

 上:《丝绢10》 220x60cm  绢本 姜吉安 2010

                 下:《剩余价值- 咖啡杯》 7x6x5cm  丝绢渣子雕塑  2010

 

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绘画应属工笔画,它将精美的线描笔触与层层渲染的丰富墨彩变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历史上的中国艺术家们曾运用这种绘画手法真实地描绘了人物、花和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艺术家的创作也在不断改变,新工笔这一名称亦随之而来。作为新工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姜吉安既是工笔画艺术的传承者,又不仅仅局限在传统中,他新颖且独到的艺术探索方向使其十分不同于其他艺术家。 

关注艺术的系统和结构 

1987年,姜吉安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1992年结束了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学习,回顾那段学习生活,姜吉安认为这段时期形成了他开放的艺术观,造就了他对艺术系统和结构不断思考的习惯。“央美的民间美术系跟其他专业不太一样,国、油、版、雕都有固定的教学系统,民间美术系当时是一个刚成立四年的专业,教学系统远没有固定化。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是民间美术系成立的第四年,老师的教学本身就是实验性的,现在看来,这倒是一种优点,相对的没有限制,这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形成了一种逼迫,逼迫你不得不思考。” 

“当时民间美术系组织大量的下乡考察活动,这些考察带来了学院系统没有的一些东西,比较重要的是打开了我们的传统观。比如在民间可以发现一些被历史边缘化的传统文化样本,而这些边缘的都是曾经的主导,比如墨家、方术、巫术等等。传统在我们眼里已不仅仅局限于已知的那些,这种开放的传统观,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想资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墨家学派,在正史中就很边缘,而在民间可以更多地体会到,如果说有一种‘文化物种学’的话,民间美术系的人相对会了解更多的文化物种。民间美术系上课搞创作也很自由。本科毕业班六个学生用的材料媒介都不一样,老师也不限制,有的用中国画材料,有画油画的,有作版画的,跟其它专业不一样就在这儿,特别自由,没有限制。我当时读研究生,更没有限制,单独一间画室自己在里边搞创作,雕刻、绘画,折纸,擦碳粉、装置等等,都是一些实验性的做法,当时用民间擦炭像的方法搞过一阵创作,算是比较早的波普方法。所以,接触和运用的材料媒介就比较多,我觉得这可能是与其他国画专业的朋友经历不同的地方。这也许造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就是在所有艺术系统框架下考虑不同媒介的问题,不神话任何一种媒介,同时考虑各种媒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艺术方法论的追求 

姜吉安的早期装置作品《对位》、《炒花生》、《擦碳粉》;《几何形体》、《蛋》、《隔壁》、《一线之间》绢本绘画系列;《两居室》绘画装置以及2009年之后的《丝绢》系列,这一系列作品走过来,其内部都贯穿着一条线索,这个线索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被遮蔽的对艺术语言及方法论追求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和建设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艺术家、理论家的普遍关注。姜吉安的早期绢本绘画,将石膏几何形体、光影纳入工笔画之中,即是对过去工笔画主题、语言的重构。《隔壁》系列建立了绘画与展览现场的关联,将观众和展览现场都纳入作品情境之中,使绘画不仅仅是一张画,扩展了绘画的可能性。姜吉安的不同系列作品都包含对艺术既定结构的修改和重构。从一些访谈中,可以看出姜吉安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清晰的梳理和认识。

                                                  

          左:《丝绢21》 59x20cm   绢本   2011                              左:《丝绢16》 86x28cm   绢本  2011

          右:《剩余价值21》25x5x5cm  丝绢渣子雕塑 2011           右:《剩余价值16》18x8x5cm  丝绢渣子雕塑  2011

 

《丝绢》系列是姜吉安2009年之后的工作重点,这个系列改变了工笔画乃至绘画的关于题材、媒介、绘画颜料的原有逻辑和秩序,也模糊了雕塑和绘画的分类原则。体现了传统工笔画或者说绘画的另一种可能。 

姜吉安说:“很多观众在观看《丝绢》系列作品时,会感觉作品比较复杂,不是说作品本身比较复杂,是它里边包含的关系不太好表述,观众可能会想很多问题,比如绘画能这样画吗?这是绘画吗?等等问题。因为这与通常概念里的绘画不一样,观众会觉得这里边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其实有时候艺术家的作品自己有一个解释,观众肯定会有另外的解释,因为经验不一样,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我在《丝绢》系列中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题材,我觉得这样更好一点,如果题材特别复杂,观众一下子就注意你那个题材去了,就又会落入绘画通常的好看不好看,感动不感动这些固定观看模式中了。他不会注意你的方法结构,艺术家也就无法将观众带入感性重构之中。题材可能很普通,司空见惯的东西,大家觉得为什么要画这个呢?这样才会引出对方法结构的注意,我是希望通过作品给观众提供一些不同的观看事物的角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