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稗稊。”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译文】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希望指出具体所在才可以。” 庄子说:“在蝼蛄蚂蚁那里。” 问说:“为何在这样卑下处呀?” 回答说:“在稊稗那里。” 问说:“为什么更卑下呢?” 回答说:“在砖头瓦片那里。” 问说:“怎么更甚于前呢?” 回答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再出声。 庄子说:“先生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道的实质。官长和奴婢问监管市场的人祭祀仪式上猪腿的肥瘦,被告知‘愈是往下愈能清楚’。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哪个物上,所有的物都未逃离道路之外。最高之道是这样,表达至道的语言也是这样。周、遍、咸三者,名不同而实相同,它们所指之实是同一的。尝试相互去游历至道虚无之境,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尝试着相互顺任自然无为,淡漠而清静啊!寂寞而清虚啊!调和而安闲啊!吾志虚空寂寥,本无所往故往而不知所至何处,去了又来不知止于哪里,我已在其间来来往往而不知哪里是终点。茫然乎我凭借着宏大,大知之人进入此境也不知它的穷尽。创生万物者与物没有缝隙,而物之间是有缝隙的,就是所谓物之间的缝隙。由没有缝隙之道转成有形之缝隙,又由有形之缝隙复归没有缝隙之道。称之为盈满、空虚、衰败、消杀,道使物发生盈虚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分别;道使物发生衰杀之变而自身并不衰杀;道使物有本末之变而自身无本末;道使物有积散变化而自身无积散。” 【说明】庄子在本节把道路弄得玄而又玄了,但明白人还是能看懂。万物都有各自的道路,其盈满、空虚、衰败、消杀都是万物的道路,所以无论在哪里,都有“道”。而道路自身却没有任何变化,道路仍然就是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