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极端:无私奉献与自私自利

 浪潮之巅 2012-08-17
 现在经常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压制个性,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压制个性的一面,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早的有“克己复礼”,晚的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但是,中国传统中也有很多张扬个性的事例,早的有《诗经》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晚的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他如“竹林七贤”、金圣叹、李贽、郑板桥、八大山人等,都是张扬个性的人物。

如果把“忘我的无私奉献”和“唯我的自私自利”作为两个极端,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是主张中庸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庸的实现确实会出现偏左或偏右的情况,但是,中庸的原则始终存在,使得很多偏差都能纠正。

从社会自然生态来说,中国人明确意识到,奉献和自私是人生的两种自然状态。例如,孩子降生,父母完全是奉献,孩子的索取则是天然的自私。对此,中国传统除了从小教育孩子像“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外,还要求孩子长大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奉献与自私换了个位置,从“舔犊之情”到“颐养天年”,奉献与自私在每一个社会基本单元中,获得了平衡。对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也同样给予了一个中庸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他人”。

在中国历史上,“忘我的无私奉献”和“唯我的自私自利”都很少出现,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中间状态下,向两边游移,最终获得在中间点上的整体平衡。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就是中间大,两头小。而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两头大,中间小,也就是说,西方文化很容易出现“忘我的无私奉献”和“唯我的自私自利”这两个极端。虽然西方文化也能在两个极端下获得平衡,但是一种不稳定的脆弱平衡。

西方文化的这个特征来自于基督教。基督教信仰唯一的上帝,但是,基督教还有一个永远对抗上帝的魔鬼。上帝与魔鬼的对立,造成奉献与自私的对立,简单化地把事物分为两个极端。而且,基督教始终主张上帝要战胜魔鬼,也就是说,善的要消灭恶的,奉献要取代自私,试图只留下好的,抛弃一切坏的。然而,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既然上帝万能,为何不彻底消灭魔鬼?但是,如果彻底消灭了魔鬼,上帝的伟大又如何体现?于是,从逻辑上说,上帝有多强大,魔鬼就有多强大;如果魔鬼不强大,就显不出上帝的强大。

按照辩证的观点,好与坏,善与恶,任何一个离开了对方都不能单独成立,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在善恶的对立统一体中,东方文化强调的是统一,基督教文化则强调对立。在奉献与自私的问题上,东方文化更加现实地认可“自私”的存在,但是要用“奉献”去淡化“自私”的危害。而基督教文化则坚决要消灭“自私”,实际上又消灭不掉,于是,“奉献”变成了强迫的命令。我们不用举很多例子就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上真正彻底的忘我奉献的例子,都是虔诚的信徒对于上帝的奉献。这种例子在西方历史上比比皆是,但是,在中国真的不多。

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权利、金钱、美色的欲望在教会道貌岸然的外衣下大肆膨胀,其腐败程度早已被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揭露得淋漓尽致。虽然从基督教诞生那天起,“奉献”就是对信徒的一种要求,但是,正是在中世纪极端自私的腐败气氛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达到了灭绝人性的程度。例如,坚守贫穷,托钵行乞,拒绝一切私人财产,拒绝一切性活动,连手淫也是极大的罪恶,强调把个人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上帝,两个极端同时出现。

然而,人的私欲是无法根绝的,即使在这种彻底奉献的教派成员身上,私欲也难免产生,于是,便会出现鞭笞自己,用肉体惩罚压制正常欲望的现象。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就有这样惨不忍睹的镜头。其实,电影《达芬奇密码》中自我鞭打的镜头还算克制的,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有些自我肉体惩罚是公开进行的,几百号人,排着队伍,展示自我鞭笞的游行。

这些主张“无私奉献”的苦行教派,除了血淋淋地惩罚自己的私欲之外,还极端暴力地惩罚与他们不一样的“异端”思想。中世纪最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大多都是这些“无私奉献”的苦行教派成立的,并由教皇直接领导,真应验了“越穷越革命”这句话。他们在消灭自身“私字一闪念”的同时,也成为最热衷思想统治、镇压异端的暴力机构。很多中国人应该记得主张“日心说”,反对教会“地心说”的布鲁诺被烧死的事情。如果伽利略不宣布放弃自己的学说,下场恐怕和布鲁诺一样。之所以要用“火刑”,是因为“仁慈”的教会不能看到流血。这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

虽然教会的势力后来被大大削弱,但是,基督教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人无私奉献的做法,依然延续下来。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出现的基督教新教,照样采取这种手段对付他们所认为的“异端”。因此,近现代以来,欧洲世俗社会独裁政府的思想统治、肉体消灭、自我反省等等手法,其实都是基督教文化遗留下的潜在基因。迄今为止,人们没有证据说希特勒学习、研读过东方或中国思想,反而,希特勒所有的思想都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当希特勒施展暴政的时候,梵蒂冈没有任何谴责的声音,直到二次大战过去几十年后,梵蒂冈才对自己在二战时期的表现公开道歉。

的确有不少西方思想家主张强调自我,反对压抑个性,但是,这些论述的作者大都是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出现的思想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显示出一个倾向,就是用高度张扬人性的极端,反对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另一个极端,以极端自由反对极端统治。例如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认为,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在推翻了过去奉献为上的旧道德标准后,边沁认为,自私的功利就是新的道德标准。这种两极化的思维方式,是西方思维的一个常态,只有少数西方思想家能够在自己的内心调和这两种状态。

中国近代以来某些时期出现的压制人性的现象,主要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且是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个极端。西方文化的这个极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个部分结合后,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当我们遭遇一个蛮横的思想或行为暴力,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三个字:“法西斯”,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该知道这种东西究竟来自哪里。其实,历代中国人都不排斥现实人生的享受,既不夸大个人欲望的高高在上,也不会将个人欲望妖魔化。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何马可波罗之后来到中国的那么多西方人,会由衷地赞美中国。

西方基督教文化总是把事物简单化地分成好与坏两个极端,分别放大后,再最后解决。例如商人唯利是图似乎违背上帝的旨意,然后就用捐献来平衡。而东方文化是在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好与坏的调和,例如,晋商和儒商,如果你的每一笔生意都不忘民众利益,又何必最后全部捐献?

本文前面提到,中国的家庭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对比之下,西方的家庭就演变成一个巨大的社会难题。一方面成年人为了自己的享受,不愿付出,不愿生孩子,造成出生率下降,带来移民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没人管,造成社会养老问题,一个家庭问题的两头都出现麻烦,统统交给社会,变成令人头痛难以解决的大麻烦。其实质就是,个人极端享受造成的后果,最后由社会全部承担。如果这个社会有钱还好,一旦缺钱了呢?而在东方传统中,这个问题在大部分家庭内部都消化掉了,不会累积成巨大的社会难题。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无私奉献”导致泯灭人性,“自私自利”导致夸大人性,这两者都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统。真正的东方文化,现实的幸福生活最重要;奉献没有那么悲壮,自私也没有那么丑陋。善与恶消化在每个人的每个言行中,每个人自主地调节奉献与自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奉献与自私的平衡。社会只是在个人无法调节的时候,起到参与、补充、修正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是没有人性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