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在远古的“晋湖”(修改版)

 黑老赵 2012-08-18

消失在远古的“晋湖”(修改版)

(2009-10-07 12:39:45)转载 

山西省的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简称晋,远古属于冀州的一部分。山西人最值得自豪的应该是山西自古至今大多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和行政的区域,从尧舜禹时期就有中国人居住在这里。但是,山西人不会想到他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湖区,自古至今的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山西曾经是一个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千岛之湖。让我们回到那远古的时代……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史记?夏本纪》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上》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下》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吕氏春秋?爱类》 
     
龙门山,在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吕梁山,在山西境内,与龙门山相接。孟门山,在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之间。这是说:尧舜禹时期的龙门、吕梁两座山是连在一起的,今天的山西境内的水流不出去。整个山西境内不分丘陵、沃野、平原、高地,完全被掩没,称为鸿水。意思是天上飞来的大水。“当帝尧之时”的子民就在这样的湖区生活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鲧和禹居住的地区在山西南部相对闭塞的另一片湖区,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的运城地区的夏县,距离大禹后来建立丰功伟业的龙门山-吕梁山口很近。鲧和禹所属的氏族叫做共工氏族,战国时楚国人称之为康。共工氏族的主要任务就是治水,为人民创造一个宜居环境。

“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扼制天下” 《管子·揆度》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左传昭十七年》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国语·鲁语上》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左传昭二十九年》

共工氏族曾经出过九任霸主(伯),其中一个就是大禹,即后来的社神。共工氏族以治水为务历史上有记载,但是知道鲧时才名声大振,因为鲧发明了城。他依山建三面城墙,让人民居住在城墙里面。鸿水越大,城墙就建的越高。这种“鸵鸟政策”是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共工氏没有治理好鸿水,尧就把共工氏族整体流放到了幽州(见《尚书·尧典》和《大戴礼记》),把责任最大的鲧囚禁到了羽山。这种流放的方式在今天看来是很科学的,使领导者和他的子民分开,避免发生一场共工氏族的暴动。

 帝尧的用人政策是开明的。大禹接过了父亲鲧的班。但是大禹之时鸿水依然。大禹的措施是先安定民居。

“禹之时,十年九潦”                                    《庄子·秋水》

“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淮南子·齐俗》

 

大禹治水的第一战役就是疏通黄河西河的河曲到龙门一段。这就是鑿孟门,开龙门,发吕梁。战国时的《尸子》记载的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其中的龙门位于今天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又称禹门口。因为龙门的未开,山西境内的水没有水道可以下泄,和黄河水一起被堵在龙门以上的今天山西和陕西中北部,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势高流水不畅,秦岭—未开的龙门—吕梁山象一道水库的大坝把水阻止在大坝的北面,形成一个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大湖。因为主要积水在山西境内,我给这个大湖取名为晋湖。这是一个比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大两倍的淡水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淡水湖。

如果我们今天把黄河峡谷的龙门重新堵上建起一座大型水坝,依然能够再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其实这个晋湖在先秦文献中也是隐约可见的:

《周礼·职方志》“冀州泽曰阳纡。”《尔雅·释地》作:阳陓。《吕氏春秋》作:秦之阳华。

杨宽在《“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一文中说:“这个湖当在河套,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引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的话,古代河套有个大湖,当即阳纡,阳纡之山当在湖的北面”。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周礼》里明明说“冀州泽曰阳纡。”说明这个大泽一定是在冀州境内。当然,依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考证,在河套地区还有一个几百里长的大泽。我将在以后的文章里考证这个河套大泽。

大禹为了治理好山西水患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禹……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                   《山海经》注引《尸子》

终于,大禹凿开孟门以后又凿通了龙门口。接着大禹又开辟梁山和岐山之间的水道。使得黄河水可以顺畅地飞流直下。为了排出山西境内的鸿水,大禹又开始沿今天汾河的路径向上游疏通水道直到太原,继续向北直到恒山。这就是《史记·夏本纪》和《尚书·禹贡》所记载的: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嶽(恒山)陽。”

由于山西介休附近的灵石口当时是封闭的,阻挡住晋中盆地湖水的下泄,大禹率领臣民凿开了灵石口,今天山西境内的“晋湖”里的鸿水浩浩荡荡流进黄河的西河,流向东海。原先的晋湖逐渐萎缩成为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就叫做汾河。尧舜的子民终于不再深受水患之苦,生活在鸿水中日渐显现的地方,那些日渐丰饶的土地上。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屡次提及的“禹凿龙门,通大夏”的远古历史事实。

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有大禹治理晋湖时的一桩伟业,就是《诗经商颂长发》里记载的: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就是说大禹在洪水茫茫的太原盆地开辟了尧舜时的第一块根据地——土方。有关土方这个商代的方国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也还是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我将在《土方考》一文中作专门考证。

这篇文章的原始构思来自我对山西省地理情况的研究:我发现山西的盆地也许是中国之最。大大小小的有名的盆地就有十几个。大的盆地有:沁水盆地,运城盆地,太原侯马盆地(含临汾盆地),忻州盆地,大同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潞安盆地。小的盆地有: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盆地等。还有三面环山一面汾河的朔州,阳高等地。这些地方在尧舜禹时期都被叫做洪渊,也就是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所发问的“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现在我们可以告慰屈原:洪泉极深,大禹疏之!地方九则,大禹现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