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历史的序幕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2-07-01 发布于浙江

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史料中,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并没有禹这个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真地分析这些史料,从中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在中国远古时代五帝的故事是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他们是当时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统治着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那时由于国家疆域逐渐地扩大,各个民族之间不断地融合,华夏民族的文化也随之渗透到各民族之中。范文澜先生在《简编中国通史》一书中说:“禹以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是原始社会。禹以后才出现了私有制,有了阶级分化,再也不是大同社会了”。由于夏朝实行的世袭制,自禹到桀十七帝谱系分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帝王体系。

禹是夏朝的祖先,他生在四川石纽。我们知道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他继承了父业,用疏通的方法治理江河湖海,使当时的洪灾得到了彻底的根治。他的父亲鲧是尧时的大臣,因为没有治理好水灾而被杀。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作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制定了疏导江河方案,开九州,通九道,疏九泽,量九山,北面从冀州开始,到壶口、梁山,再到岐山。在太原修建了防洪设施,又延伸到狱山、怀县、衡樟,使九条江河都有自己的河道。把雍、沮两河汇入雷夏泽中,疏通了潍水和淄水的河道。

把淮河、沂河也整治修好。疏导了彭蠡湖,使松江、钱塘江、浦阳江汇流入大海。根治了云梦泽,修通了沱江、涔水,又接通了伊河、雒河、瀍河、涧河,让河流汇合后流入黄河。把泾水、漆水、沮水合为一股,导入渭水。大禹还研究和考察了山脉的走向,让河流沿着山川地势顺流而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江河水利工程网。

文章图片1

大禹统一了九州,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进行了改革。按照当时的地理现状,主要根据山川走势和江河湖海的地理状况划分,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梁州、扬州、荆州,又把全国按“五服”进行管理,以京畿为中心向外延伸,皇城以外五百里叫“甸服”,规定一百里缴纳繱,二百里缴纳铚,三百里缴纳秸,四百里缴纳粟,五百里缴纳米。甸服以外五百里叫“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叫“绥服”,绥服以外五百里叫“要服”,要服以外五百里叫“荒服”,形成了一个由中央集权向外扩展的庞大的行政区域。这种自上而下,由中央向外扩展的统治地方的行政区域,根据地域的不同纳税。这是最早实施的分级管理税制,也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等级制。据《史记》记载,大禹在东巡时,走到会稽这个地方突然去世。

三年之后,他的儿子夏启即位。夏启做国君时,召集各部落首领到均台(河南禹县),宣布自己正式登基。当时有个夷族部落对夏启的做法十分不满,夏启只好放弃了阳濯,西迁到大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当时有一个叫扈氏部落的人起兵攻打夏启,被夏启平息。启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丢了王位,被驱除出境,最后逃到邻近同姓部落斟鄩(河南鞏县)这个地方忧郁而死。太康死后他的儿子中康即位,中康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荒淫误国,国家出现了动乱。

这时中康的儿子少康,纠集了同姓部落灭掉了寒浞,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得到了王位,收复了失地,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少康中兴”。少康灭掉了寒浞之后,把国都搬回到阳濯。少康的儿子帝抒北渡黄河,重新组建军队,使夏朝的势力进一步向东方扩大。到了帝胤甲统治时,夏朝开始逐渐地衰落,退居到河南洛阳一带。此时商朝在东方强大起来,商汤取而代之夏朝的统治地位。夏朝从夏启到桀一共有十六代帝王,十三代,共四百七十二年。

文章图片2

《禹贡》是我国古代地理和行政区域划分的第一部专著。它以大禹治水来命名篇章的名称,又以贡赋来划分当时的地理范围。它所记载的地理区域大致是尧舜时代的国土疆域,其内容记录了当时真实的地理面貌,包括土壤的分布,贡赋的种类,以及各地的民俗民风,山河的地质构造,五服制度等等。可以说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是《尚书》中重要的一篇,成书年代应该在西周初期。

经过孔子整理之后编入《尚书》。从战国到清末从来没有人对它产生过怀疑,也没有人否认它记述的不是夏朝的史实。到了民国以后有些学者提出来《禹贡》不是夏朝的实录,更不是孔子及其弟子整理的,其辩证众说纷纭。这些学者提出的质疑,不但没有考据和有力的证明,而且缺乏对当时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所以这些观点至今不被人们所接受。其实关于《禹贡》成书的年代,考证者、研究者甚多,比较著名的学者有顾颉刚、卫聚贤、辛树炽、王成组、屈万里和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他们研究的主要的观点是对《禹贡》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现罗列如下:

辛树炽认为《禹贡》成书的年代,应该在西周全盛时代,最早起于文王而终于穆王。

屈万里认为《禹贡》的成书年代,是春秋晚年晋国人所编的一部《体国经野》。

王成组认为《禹贡》是孔子编著的,大约成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卫聚贤认为《禹贡》是战国末年的著作。

顾颉刚认为《禹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著作,比秦始皇统一中国要早60年。

日本内藤虎次郎则认为《禹贡》是战国末年利用当时极发达的地理知识所编纂的。

文章图片3

以上学者的论述显然是大相径庭,差距很大。最早的西周初,最晚的在战国末,期间相差五、六百年。那么,《禹贡》到底成书在何时?它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它是怎样记载当时山川地貌的,我们还要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高师第先生在《禹贡著成时代考》一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及《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春秋之时,孔子一面编撰《尚书》,一面以《尚书》作为教材来教他的弟子。所以《论语》中说;“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与有政。”《书大传》也说:“孔子谓颜渊曰:尧典可以观美,禹贡可以观事。”孔子在世时,《尚书》流行,其内容二十八篇是已经成型的著作,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人说《尚书.禹贡》不是孔子编写的,是战国时人伪造的,试想一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术方面如此自由,倘若有人伪造这样的鸿篇巨著,怎么能被当时学者所接受,何况秦灭六国后焚书坑儒,烧了除秦国以外所有的藏书,唯独《尚书》未毁,可见当时秦王朝没有把《尚书》列为禁书,更何况《史记.夏本纪》记载了《禹贡》的全文,《汉书.艺文志》也有记载,这些都是正史,后人想伪造谈何容易。因此伪造之说不能成立。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禹贡》的成书年代,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是要正本清源,必须在史料和文献中找到可靠的依据。“九州“一词的出现,在先秦以前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已经见过。《尚书.禹贡》的主要内容是将其夏禹时的疆域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古代研究《禹贡》的学者认为,九州的设置应该是大禹治水之后的事情,《禹贡》中有关九州划分的记录,地理区域的分布,納贡的产地是后来的史书所没有的。因此,《禹贡》成书的年代,应该早于所有记述它的文字。那么,“九州”一词的出现最早在何时呢?我们先看一下史料中的记载:

《诗经.商颂 》曰:“方命厥后,奄有九有。”“九有”指九州。《诗经 .颂长发》曰:“帝命式于九围。”“九围”指的是九州。《春秋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九枚”指的是九州贡金制《国语.鲁語》曰:“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九土”指的是九州。《周书》曰:“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九隅”指的是九州。

以上记载,可见“九围”、“九有”、“九土”、“九隅”都是指九州之意。有人说这种说法不妥,缺乏考古依据,从我们接触到的最早文字记载,只有这些内容和九州有关,所以只能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九有、九围、九土、九隅是九州的前身,就是说先有九有等名称,然后才有九州之说。那么不仅有人要问,九有等名称又从何而来呢?这些名称记载的是当时什么地方,其含义又是什么呢?如果这样的无休止地追问下去,势必给我们的研究工作造成错误偏差。其实,“九州”一词在先秦文献中早已经出现过,我们不妨仅举几例说明:

《国语.郑語》曰:“桓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史伯对曰:其民踏食不忍,不可因也。”《春秋左传》襄公四年载:“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起九道。”《周礼.春官》曰:“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墨子.尚贤》曰:“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庄子.天下篇》曰:“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淹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这些史书上的记载,比较早一点的应该是在西周初年,其余的记载略晚一些。“九州”一词在先秦的青铜器上也出现过,齐侯镈锺铭文上刻有:“成唐有敢在帝所,博受天命,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这个铭文上的九州,显然和《禹贡》上说的九州相吻合。可以说在春秋中叶早已使用九州这个概念了。综上所述,《禹贡》的成书年代应该在西周初年,或者更早一些。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考证,他认为《禹贡》的成书年代在西周初年,而成书于春秋、秦统的说法略见不足。

《禹贡》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相传大禹在治理完洪水之后,对当时的国土进行了划分。《禹贡》序云:“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可见九州的划分是根据当时各地方的风土人情、物产民俗、地理脉络划分的。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各州的分界,风物特产,山川走势,江河流经的方向,这种长期形成的九州地理上的优越位置,是划分各州之间的可靠依据。

文章图片4

《禹贡》九州划分始于冀州,其文曰:“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杯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曰白壤,厥父曰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恆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竭石,入于河。”意思是冀州的南部因治理已经恢复了原状,其土色白而细软,贡赋属于一等,耕地属于五等。衡水和卫水汇合后流入黄河,居住在东方海岛上的夷族人,他们用皮衣来作为贡赋,经过竭石这个地方然后到达黄河。

冀州的东面是兖州。《禹贡》上载:“洛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系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父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意思是洛水黄河一带归为兖州。九河已经疏通,雷夏大泽也已经修好,澭水和沮水这两条河也汇入雷夏泽中,那里的土壤可以种桑养蚕,山丘平缓可以修建民宅,土质肥沃,草场茂盛,树木成林,土地可分为是六等,贡赋是九等,种树十三年,贡赋有漆器、丝竹等。行船于济水,漯水直接进入黄河。

兖州的东面是青州。《禹贡》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具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船、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橜丝,浮于汶,达于济。”意思是渤海、泰山一带是青州,沿海的海夷、菜夷之地已经过初略的整治,潍水、淄水的河道已经疏通,那里的土地肥沃,海域广阔,耕地属于三等,贡赋是四等,贡品有盐、海产品等。那里的产品较为庞杂,有谷、丝、麻、铅、松、怪石等,当地居民农耕和放牧,会制作弓箭、丝、绵之类的产品。从那里可以到达汶水和济水。

青州的西南面徐州。《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义,大野既豬,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峰阳孤桐,泗滨浮磐,惟夷璸珠暨角,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荷。”意思是黄海、淮河一带是徐州。那里的淮河、沂水得到了整治。蒙山、羽山一带恢复种植庄稼,巨野泽已经蓄水,土质是红色的,草木丛生,耕田属于二等,贡赋属于中等,那里还有五色土。羽山之谷产夏翟,峄山产桐木,泗水产磐石,淮夷产蚌珠,还有丝织品等,从泗水和淮水坐船可以直达黄河。

徐州的南面是扬州。《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篠簜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上下,厥赋上下错。厥贡惟金三品、瑶、棍、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意思是淮水一带是扬州,彭蠡湖(鄱阳湖)已经蓄水,湖中的岛屿已经形成了鸿雁栖息的地方。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从东西入海,太湖已经整治好,四周的竹林、草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这里的土地湿润,耕地属于九等,贡赋七等。贡品有金、银、铜、瑶、琨、竹制品、象牙、犀牛皮、鸟羽等。贡品沿海路到达淮河、泗水。

扬州的西面是荆州。《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醺。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意思是荆山至衡山南麓之间的荆州,江水和汉水合流同归于海,江水分为九道顺地势而行,沱水、潜水各行其道,云、梦等地得到了治理,土质松软,耕地属于八等,赋贡属于三等。贡物有鸟羽、牛尾、象牙、犀牛皮、金、银、铜和各种珍贵树木及竹制品。由此地经汉水、沱水、潜水、江水,越过洛水达到南河。

荆州的北面是豫州。《禹贡》载:“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萦波既豬,导菏泽,彼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坟纑。厥田错中上,厥赋错上中---,锡贡磐错。浮于洛,达于河。”意思是荆山北至黄河一带是豫州。伊、洛、瀍涧汇入黄河,萦水导入大泽流到菏泽,其土质黑而坚硬,耕田属于四等,贡赋属于二等,贡物有漆器、麻织品、葛、丝、磐石之类,行船可以从洛水到达黄河。

豫州的西面是梁州。《禹贡》载:“华阳、黑水为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铁、银、镂、砮、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恆是末,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意思是华山南面的黑水一带是梁州,岷山、嶓冢山,这里可以种植农作物。沱水和潜水已经整治好,蔡山、蒙山已经恢复了旅祭之礼。在夷这个地方可以耕地,土质黑,耕地属于七等,赋贡属于八等。贡物有玉、铁、银、镂、砮石、磐石、熊、罴、狐、狸等,大船可以从西倾山顺水而来,经潜水到达沔水,然后进入渭水,并由此横渡黄河。

梁州的北面是雍州。《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纳,漆沮既从,澧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湿厎绩,至于豬野。三危既宅,三苗还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意思是黑水河、西河之间为雍州,弱水已经向西流,泾水已经入渭水,漆水、沮水及澧水也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终南山、惇物山、鸟鼠山可以通商之旅,平原湿地及草野得到根治,三危山可以居住,三苗族也称颂大禹治水的功绩。这里起土质松黄,地势高,土地属于一等,贡赋属于六等。贡物有球、琳、琅、玕等玉器,船可行到积石,顺河水而下经过北河、西河直到渭河的交汇处。综上所述,九州的划分是根据当时的行政区域和土地的基本概况来划分的,这个划分是在大禹治水之后而开始的,所有的山川、河流、湖泊都纳入了到这个范围,在出土的古代地图上标明的界限十分清楚、十分准确。不仅如此,《禹贡》还对当时的人文地貌,各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作了详尽的记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不可多得的地理百科全书。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今天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耳熟能背的情节大概是他在外十三年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用疏导江河的办法,把洪水分流到湖海,使水害从此很少发生。大禹在夏代初期就打规模的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疏通河道治理洪水,这些庞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何况又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完成这样大的水利工程设施,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大禹治水是被夸大和虚化了的传说。那么,大禹究竟有没有开展大规模治理洪水呢?笔者认为他所治理的洪水有其地域性的限制,当时只是对洪水泛滥的地方进行整治。也就是说在局部范围内进行整治,所涉及到的地方只有兖州、豫州、徐州境内的一些河流和湖泊,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治洪。大禹平治理那么多的江河湖海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他治理洪水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疏导的措施,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势,按照地貌高低,对河道加深、加宽、加固,然后把较大的经常泛滥的江河分流较小的江河,这样等洪峰来时江河的水位就会降低。

我们知道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人们居住和经济比较发展的地方大部分在长江、黄河流域。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曲折的流下来,经过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再流经山东,然后入海。它所经过的地方是黄土高原,不可能成其大的水患。黄河流到河套的时候地势平缓,水流不急,也没有大小河流汇入。流到河南东部忽然落到平原,水势突然凶猛,毫无拘束,转而北上,才成为水患。历史上水患发生最多的地方就在这里,也就是今天河南辉县这个地方。黄河在这里转弯,并有许多支流汇入黄河,使河水流量加大、加深,水灾也就时常发生,大禹治水的地方应该在这个区域内。

文章图片5

据说当年的大禹在开凿龙门山的时候,有一天,他偶然走到了一个大山洞里,这个山洞很深,使他寸步难行,大禹只好叫人点燃火把进去。进了山洞之后,他们发现有一个东西在闪闪的发光,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条大蟒蛇。蟒蛇的嘴里还衔了一颗夜明珠,并主动地给他带路,不知走了多久,他们见到了一个人面蛇身的人,端坐在大殿上,大禹走上前问他:“你就是天神伏羲氏吧!”那个人回答说:“我就是伏羲氏”。于是两人开始谈了起来,伏羲被大禹治理洪水的伟大工程感动了,拿出了一个玉简(尺子)交给了大禹,让他用这把尺子去测量山河地势。后来大禹果然用它测量出江河的走势,流经地方的路线和山川的方位。龙门山据说是一座大山,它和吕梁山脉相连,在今天陕西和山西两省的交界处,这座山刚好挡住了黄河的去路。黄河流经到这里过不去了,只好掉头向上,造成了河水泛滥。

大禹从积石山疏导黄河水到这里,把龙门山开凿为两段,使它分跨在黄河东西两岸。这龙门山像是两扇大门,河水从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当地的人给这个地方起名叫“龙门”。传说江海的鱼游到了季节来这里聚会,举行跳跃龙门的比赛,跳过龙门的鱼,就会变成龙,飞到天上去了,跳不过去的,只能再游回到江海。在龙门附近还有一个叫鲤鱼涧的地方,很多鲤鱼游到这里跃跃欲试,想跳过涧道变成龙,这就是后来在民间流传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龙门的开凿是真是假,暂且不论,我们从龙门的所在地理位置看,想要开凿这样的高山大峡根本不可能。更何况在古代工程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怎么可能完成呢?因此,我们只能说是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加工粉饰,最后把光环戴在大禹的头上。那么,人们为什么把龙门山开凿的功绩归功于大禹呢?种种疑团很难说清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大禹治水肯定在这里进行过开凿和挖掘,也在这个地方治理过黄河。但是开凿这样大的悬崖峭壁,把它一分为二是不大可能的,这里的地质结构很可能是若干年前地壳变动形成的,也有可能黄河水流到这里,经过千万年对悬崖峭壁的冲刷,造成了断壁,黄河水飞流直下,形成了今天这样的龙门景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