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分银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杨晨在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的演讲 中国网 时间: 2012-06-07 作者: 杨晨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 文远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当前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第一是基本认识问题,第二是技术操作问题,第三是深层次障碍问题。
第一,关于基本认识问题。我国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学分银行”?目前可供研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教育规划纲要》,另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据此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认识:首先,“学分银行”是政府举办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机构,其本体性功能是对学习成果的认证。其次,由此引申出一系列衍生功能,包括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形成对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的整合;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打开通道并提供服务;形成“人选择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需要摆正一个关系,即“学分银行”不专属于开放大学。但是,开放大学应该积极成为“学分银行”的承建者和运行者,为进一步形成独特地位、功能和办学特色增加优势。另外,“学分银行”也需要开放大学的开放而灵活的办学来为其运行提供支撑。 第二,关于技术操作问题。“学分银行”需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形成需求机制?二是认证服务对象是谁?三是认证标准是什么?四是学习者如何通过“学分银行”来学习各校的优质课程? “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派什么用处?这是“学分银行”形成需求机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学习者角度看,“学分银行”应该提供“放心”教育的项目,提供专业、培训项目和课程的评级,以建立“学习档案”的形式充分反映其知识结构和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和完全学分制促进终身学习。从政府角度看,“学分银行”可以规范非学历培训市场,繁荣文化休闲类学习,破除各类教育和学校间的“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学校的角度看,“学分银行”可以为学校的公平竞争破除体制性障碍,动态反映学校发展水平,提升优质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益和节约成本。 “学分银行”的认证服务对象到底是谁?“学分银行”要积极开拓与办学单位的合作关系,发展集体认证业务;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的个人认证;要开发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广大学习者的远程认证工作。 “学分银行”认证的标准是什么?其认证的是学习者已经完成的学习,将其课程成绩换算成“学分银行”学分,然后在学分积累基础上为学习者兑换成单科证明、培训证书、学历文凭证书等学习成果。按照我国现行的体制,“学分银行”不可能有办学权和发证权,其学习成果的兑换需要依托各级各类办学单位。 学习者如何学习各校的优质课程?通过“学分银行”,学习者到某所学校选修课程应该不存在障碍,但要获得该校的学习辅导和参加考试,就涉及学校的办学容量问题。所以,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上看,“学分银行”应该与开放大学充分携手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第三,“学分银行”建设还面临诸多深层次障碍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看,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是分割的。不同的教育类别之间难以沟通,同一类别不同层次教育之间没有实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而存在衔接障碍,同一类别和层次的高校之间目前也只是有限开放。而且,学年学分制“规定死”了修学年限和学籍有效期。所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继续做好分类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管理思维定势和行政管理方式,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衔接与融合,以学分认证和转换为纽带架构起学习与成才的“立交桥”。从学校的运行情况看,基本处于狭隘的竞争意识驱动下的“闭门办校”状态,很难做到把更多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放到“学分银行”的平台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全社会共享。如果这样做,不仅使得学校之间的竞争更透明而公开、更直接而激烈,而且还会产生由于竞争加剧而带来的办学成本提升、部分学费流失等经济风险。同样,教师方面也存在障碍。实行课程开放后,老师们除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经济收入保障、学校不支持等顾虑之外,还有提心课程开放后所带来专业水平之间的竞争压力的增强。这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学分银行”的良好运行,促成学校和教师的适应和转变,找到竞争和利益的平衡点,从而建构起新的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