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互联网 ”对 教育的重构

 二氧化硅2012 2019-01-02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要求,构建一体化的 “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互联网 ”具有“连通性、开放 性、融合性和颠覆性”,从人才培养、教育治理、教育服 务等领域对教育生态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 方面:智慧化教学、精准化治理、均衡化配置、融合化 组织以及创新性形态。



(一)智慧化教学


“互联网 ”对教与学的重构即实现智慧化教学, 主要体现在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两个方面。 


在智慧教学方面,“互联网 ”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学 呈现出多种新的形态。 教学场所从教室到网络, 实现 “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备课方式从个体到合作,借助 互联网建立协同备课机制, 教师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 学专家和同行开展网上教研;实验形式从实体到虚拟, 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开展虚拟实 验实训,支持学生反复训练操作技能;评价手段从全手 工到大数据, 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数据分析工具研判教 学环节中的各种数据,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反思自身的 教学行为,实现合理与有效的教学决策。 


在智慧学习方面,随着“互联网 ”技术和连通主 义、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情景认知等学习理论 的发展,出现了学习设计、学习活动、学习元等学习资 源新形态与新机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断呈现,极大地丰 富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 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 等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线上线下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 理分析、问题诊断和发展预测,协助教师判断其认知 结构和认知能力, 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 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实现以学生为 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二)精准化治理


基于互联网的精准化教育治理包括: 实现教育 “管办评分离”、面向师生“一站式”服务和基于数据的 教育决策等三个方面。 


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政府—学校—社会”关系。 “管办评分离” 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互联网 ”可以作为推动教育管 办评改革的有效工具:政府借助互联网管理各级各类 学校和办学机构;学校和办学机构通过互联网公开办 学情况和数据;社会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对政府 和办学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 


借助互联网实现以人为本的“一站式”教育服务。 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理念落 后、协同性不足,“信息孤岛”和“信息矛盾”现象并存, 造成师生和家长为办理业务要么被迫在多个职能部 门之间反复奔波、要么重复填表。 引进“互联网 ”理 念,构建“一站式”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企业服 务总线 (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数据交换等技 术实现多数事务在一个页面办理。 


借助大数据实现科学的教育决策。 变传统的经验决策为“数据分析、模型推演”的决策模式,形成用数 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格局。 在“互联 网 ”时代,多方参与、数据先导、精准管理将成为教育 治理的新形态。


(三)均衡化配置


“互联网 ”支持的均衡化教育资源配置主要体现 在:合理配置区域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教育资源、众 筹共建优质资源。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传统教育资 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公平。 数字化教育资源不受时空 限制、不受环境制约。 可以利用云计算、宽带网络、移 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区域内的 偏远贫困地区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以缓解传统教育资源的不足。 


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 享。 通过建立同步课堂、虚拟社区、学科互动等手段, 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东西部地区携手、中西部地区联 姻等机制,将中东部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 输送,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 


利用互联网思维,“众筹”共建优质课程资源。 众 筹课程可以采用“先筹集课程用户,后建设课程资源” 的新模式,充分体现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为优质资源 的开发者提供比较稳定的收入,有利于资源建设的可 持续发展,实现了课程供给流程和机制的再造。


(四)融合化组织


“互联网 ”对教育教学组织的重构主要表现为: 更灵活的师资配置、更多元的办学方式、更开放的教 学管理。 


“互联网 ”时代,师资配置形成了多元化格局。 在 课堂内,在线教师主讲、线下教师辅导的“双师制”教 学模式逐渐成为薄弱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课 堂外,学习者个人以售卖个人技能、个人知识、专业经 验等为主的“草根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不断发展完 善。 “互联网 ”背景下,“人人为师、人人为徒”的平等 教育观念塑造了更加灵活的师资配置方案,将成为改 变教育组织形态的重要驱动力。


以办学主体划分,“互联网 ” 背景下多元化的办 学方式主要表现为:集团化办学,即教育集团借助互 联网等手段对多个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名校带新 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多方 联动的区域互助办学,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通区域 内各级学校间的联系,聚合成教育共同体,实现区域 内的优势互补、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利 用互联网的高效连接的特征,促进国内教育机构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我国国际化合作办学的进程。


“互联网 ”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将突破传统的 围墙内学校的限制。 高等教育逐渐推行跨校选课、学 分互认,学习者可以跨专业、跨学院甚至是跨学校进 行课程的学习。 打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 与继续教育、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数据通 道,逐渐建立课程衔接、学分认证的教育“立交桥”。 基 础教育中的“走班制”、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高 等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等都将成为“互联网 ”时代 教育管理的新型范式。


(五)创新性形态


“互联网 ”背景下的创新性教育形态表现在:虚 实融合的数字学校、泛专业泛层次人才培养。


 “互联网 ”时代,学校(教育机构)不再是单纯的 实体学校,而是向虚实融合方向发展。 有围墙的实体 校园仍然会在相对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并履行办学 职能;学校建立网络学习空间,部分教与学的活动在 互联网平台上实施;借助云计算、物联传感、人工智能 等新兴技术,将实体校园的设施、设备和场景与数字 空间(虚拟校园)联动,形成虚实融合的数字学校。 


“互联网 ”时代,传统的确定专业、确定层次的人 才培养模式将被打破,实施泛专业泛层次的人才培养 模式。 由于学习方式的灵活便捷、学习资源的开放优 质,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所学专业或实行跨专业学习、 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不确定专业学习;由于学分银行等 机制的建立,鼓励学生突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的界限,实行跨学校、跨层次的学习,建立“先学 习课程结算学分、根据学分类型颁发文凭”的机制。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本文节选自:CNKI,作者:刘革平,余亮,龚朝花,吴海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