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脐部疗法——药物敷脐法

 古木子 2012-08-24
常用脐部疗法——药物敷脐法
2010-05-03 16:10
       药物敷脐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证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敷贴于脐部,通过药物对脐的刺激作用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协调人体阴阳、扶正气、祛邪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脐疗常用的药物敷贴法一般分为散剂、膏剂、饼剂、丸剂和糊剂等数种。

一、散剂

1.散剂制法:将配方中的某些药物按要求进行炮制,然后混合加工研成细末。也可把配方中的每一味药材单独进行加工研细,然后酌量调匀。在用白开水或白酒、油料调拌时,应根据患者症状、皮肤干湿润燥等实际情况,分别将药物调拌为稀湿状、粘稠状等。临床上常规把药物调拌至湿润为度。

2.散剂特点:散剂的特点是制作方法简便,敷贴时药量增减可灵活掌握,敷贴时,由于药散集中,故用量不宜过多。凡敷贴脐部,药散应散布四周,用量可多些。散剂研成细末后,瓶装密封可长期存放,需要时随调随用。由于散剂的药性在脐中透络传经效果迅速,因此颇为常用。

3.敷贴方法:先用乙醇擦洗脐部,再敷贴药物;也可先进行按摩、拔罐施术后敷药,把敷贴的药物用纱布扎好,或选用胶布贴于药上,但胶布上要剪几个小孔,以便通气,隔一天或三天更换敷药一次。根据病情需要,可在敷药外面进行熨烫或渗透酒药,以增强药效。

4.疗效反应:一般用水调拌的散剂,其药性渗透力较弱,开始敷贴无明显反应,患部仅出现肿痒红紫并自觉有冷凉之感。如用的是消肿散热解毒药,敷贴一天即有疗效反应。

5.注意事项:

(1)散剂一定要研成细末,不可有粗粒存在。

(2)散剂一般应加入芳香开窍、具有渗透能力的药物。

(3)凡脐部有外伤出血、溃烂等,不宜直接用散剂敷贴。

(4)散剂敷料在存放中注意防潮、防霉、防虫蛀等。凡调拌后的敷料在临床上只使用一次,如药性较强的敷药,可连续使用两次。

二、糊剂

1.糊剂制法:药物加工研成细末后,用粘和剂如:乙醇、醋、蛋清、麻油等辅助料,或用白开水冷却后调拌药末成糊状;或用新鲜药物洗净后直接捣烂成糊状敷贴于脐部。外盖纱布及胶布固定。糊剂多选用易溶解、易研成细末的药物,民间常用新鲜草药。

2.糊剂特点:糊剂药物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糊剂可使药物缓缓释放药效,而延长药物的效果,缓和药物的毒性。在临床上对热症、肿毒、损伤等疗效明显,具有消肿泻热的功效。敷贴后,脐腹部顿感冷凉。另外,糊剂对外伤性皮肤溃烂、疮疡肿毒等有润肤祛毒、生肌收口的作用。

3.敷贴方法:先用姜汁或白酒擦洗脐部,消除脐中不洁之物,如遇脐部溃烂或疮毒红肿,应先进行清洗或拔毒处理,然后敷贴糊剂药物。

4.疗效反应:用糊剂敷贴治疗高热发烧、红肿疼痛、中暑昏迷、实热急症等,其疗效反应快,在3小时内即有疗效反应;而跌打损伤、内科疾患,疗效要在3天以后才可见到,疑难杂症要连续敷贴数次,才略见疗效反应。

5.注意事项:

(1)糊剂药物一定要加工研细,捣烂。

(2)凡对脐部有刺激性或对患者皮肤过敏的药物均不宜过久敷贴。

(3)糊剂敷贴后,为加强药性渗透性,可以根据病情变化,在包扎纱布外面适当地淋洒白酒、醋或其他药液等。

三、膏剂

1.膏剂制法:一般将配方中的药料先用香油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放入锅内加入植物油(香油或菜油等),用文火慢慢熬,待药料焦黄起锅,再滤去药渣,再放入一定量的铅丹熬炼。待油脂成膏、滴入布皮上呈珠状不散(即软硬适度)时,摊涂在一定规格(尺寸)的布、皮、牛皮纸、软胶纸等上面,即可制成使用。

2.膏剂特点:膏剂可保持较长的药性,制作良好的膏剂可存放数十年之久。在敷贴脐中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延长敷贴时间,或用一张膏剂反复多次敷贴。

另外,根据临床辨证,将膏药烤化后再加入一些丹药,可进一步提高膏剂药效。如有疼痛,可加镇痛丹药等。也可加入散末药物,烤化揉搓拌匀后敷贴之。

3.敷贴方法:临床使用时,首先将膏药烤软,然后进行搓揉,将四周药料调揉呈厚薄匀称。

4.疗效反应:膏药的疗效观察分两种,一种是见效快,如红肿胀痛的患者,药贴后,1~3天内就见疗效;另一种是见效慢,凡是内科疾病,敷贴后1~2周内才有反应,开始脐及脐周皮肤痒痛,然后可能发泡,而药性渗透入里,一般要在3天以后。

5.注意事项:

(1)膏药的熬炼一定要掌握火候,用火不可太猛或太弱,不然膏药会出现粘贴不牢,药性发挥效果差。

(2)要在敷贴膏药中掺入丹药时,丹药不可太多。根据病情,适当地增加少量镇痛、祛风、散寒或芳香类丹药即可。

(3)敷贴时,应掌握膏药的温度,切忌过热,以免烫伤脐及脐周皮肤。

(4)敷贴膏药后如果脐周皮肤呈水泡状,可用消过毒的针点破水泡涂以消炎膏,隔数日后再敷贴膏药。

四、饼剂

1.饼剂制法: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拌敷料做成饼;也可将药物用水直接煎烂或将新鲜药物捣烂,调拌面粉做成饼并放入笼内蒸熟。而捣烂新鲜药物或调拌油料类药物可直接捏饼敷贴,成形的饼可放在日光下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以不散为度。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在饼外层喷上一些药末或药汁,以增强饼剂的药性。

饼剂的制作可先用一个圆形的套圈,将调拌好的药物放置其

中,稍加挤压成形,其体积应视疾病轻重与脐之大小而定。

2.饼剂特点:饼剂药性较缓,药物多选用草药或蔬菜、水果等,尤适宜于老年人和婴儿,或有皮肤过敏者使用。饼制敷贴对脐刺激不强,敷贴时间为1~2天。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随时换药。另外,饼剂敷贴后可适当配合艾条温灸,以使药性较快传导入里。温灸可一天数次,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3.敷贴方法:敷贴时,可以将饼剂加热后敷贴,然后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隔一天或两天更换一次。

4.疗效反应:饼剂多采用新鲜药物配制,在临床上对部分急性症状敷贴后,在半至1小时内就有疗效反应。其他慢性疾病,一般在2~3天后才有反应。饼剂敷贴初期,脐及周围皮肤有冷凉感,中期有瘙痒感,后期有隐疹出现。个别患者不适应刺激性较强的新鲜药物,不宜过久敷贴,应在一次敷贴后间隔数天后再敷贴。

5.注意事项:

(1)因饼剂药物多选用新鲜药物配制,有些应蒸熟敷贴,但不能久蒸,以蒸熟为度,以免药性走失。

(2)凡脐有溃烂感染等,不宜用饼剂敷贴。

(3)敷贴饼剂后,患者应少走动,避免饼剂散落。

五、丸剂

1.丸剂制法:将一定配方研细成药末,用辅料如蜂蜜、蜡、凡士林等调匀后做成丸粒,然后晒干或烘干。丸药的大小可根据患者临床的症状,灵活掌握。民间传统制丸方法,用工具一面转旋滚动丸子,一面喷辅料或其他药末于丸外。另外,在做丸药时,可放入一根线嵌在丸子内,留出一段线头,以便在丸子入脐后,可缓缓拉出来。

2.丸剂特点:丸剂多选用药性较强、毒性或开窍芳香性药物作配方。在临床使用中有一定回阳救逆作用,但其在制作和治疗上有一定局限性。

3.敷贴方法:定型后的丸剂直接敷贴于脐中,然后用胶布固定。或可用麻油或蛋清等先润滑脐,然后将丸剂缓缓塞入其内,治疗完毕,慢慢滑动取出。

4.疗效反应:丸剂直接放入脐部,疗效迅速。可在数小时内就有反应。一般药物药性可维持3~4天。

5.注意事项:

(1)丸剂药物配方多采用药性强、并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所以,在临床施治中应慎重,切不可内服。

(2)对小儿敷贴,应特别小心,因小儿多不愿被施治,此时丸剂可研末放置于脐周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