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毕敦一著

 月上澄天 2012-08-25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原文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已为人己愈有,

既已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简解

1、第一段,对本书的总评价。

前二言,信言不美:谓本书语言质朴,不须华丽辞藻,更不须虚假伪饰,故为可信。世有不识之者,是真不知“道”为何物了。

中二言,善者不辩:谓本书纯一不二,既无黑白混淆之论,更非花言巧语之文,明理渡人,情真意切,苍天可感。世有不识之者,是真不明“道”之大用了。

下二言,知者不博:谓本书追根溯源,理极精深,远非泛泛浮光掠影之作能比,世有不识之者,是真无笃诚为道之心了。

以上六言三句话,既是讲大道人事之理,又可以视为是作者对本书的评价,句句真切,字字不虚,决非妄伪矫饰,自我吹捧。

 

 

2、第二段,先天之道元神在顺逆转化中的作用。

圣人不积,圣人一般指仙圣或凡圣,而此之圣人则为元神之代;不积,元神之所有,唯道物而已,不积亦唯此道物不积蓄之意。

然而,既然不积,何以又能“既以为人”和“既以与人”反而“己愈有”和“己愈多”呢?岂不矛盾?应知圣人之言绝无虚语,其中必有缘故。原来,人身中之元神是由祖气而来,祖气即先天真一之气,传自于父母,有生后便藏于身中祖窍穴。元神即无思无虑不神之神,识神乃有觉有知之神之神,视听言动皆识神职责与作用,因此识神耗损,元神不直接耗损。识神耗损没有了后,再由元神转化补充,故古云:识神为用,元神为体。

“既以为人”者,是指元神转化为识神,圣人元神变成识神之人。“己愈有”者,是元神虽化,本来应是没有了,实则不然,越是化为识神,元神便越是从祖窍源源继之而来,只要祖气未尽,元神亦不会竭,故曰“己愈有”。

不积者,即指元神平时不现、不留痕迹,用时才从祖气化出,无而又有,用之不竭。

“既以与人”者,是指为道者行返还炼化和合之功,元神与元气合而为一,此一为先天之精,人能知此而积之,可补已失者,补到精足气足,然后生药而能过关结胎,是为谷神不死。炼化和合均须元神,无元神则既不能炼,亦不能合。此合即是以元神去与元气合,故曰“既以与人”。此人为元气之代,因神为君,气为民,故以圣、人为之比。“己愈多”者,是元神虽去与之化,但化的结果则是又归为一神,是元神不但没有少,反而更加多了。

既者,已经,完了。在两句中的意思是:已经将自己转化为识神之后,自己并未就此没有了,而是还继续不断生出;已经将自己与元气合而为一了,自己并不因此减少,而是更加多起来。须知,前句之顺,是先天之神化为后天,是耗损,其结果是总的道物减少;后句之逆,是先天再返出先天,是积蓄,其结果是总的道物增多。

本段三言,高度概括了元神在人身的顺化和为道者的逆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3、第三段,天人合一。

天之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即是道物的运行规律;圣人之道,指为道有成者的行为准则。

利而不害,万物无不以之而生而化,有之则活,无之则死,对于天地万物只有利而没有任何

伤害,故曰“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为者,有为。圣人之所为者只是为道而已,在此为道过程中,无为无争,法

其自然,虽有有为之功,而行之也必须似于无为,故曰“为而不争”。

天之道,是顺;圣人之道,是逆。顺者,清静自化,无为故利而不害;逆者,也必清静

自化,有为亦似于无为,故为而不争。无为者,没有己之意念思虑;不争者,不去运用己之

意念思虑。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二者皆本于无为自然之旨,是谓圣人之道同于天之道,是

谓天人合一。天为道物代,为道者的行为与道物的运化规律相一致。

天人合一,是为道者达到功成的必然结果,不能与天为一,为道就不能算是有成。

二、三两段,总言为道者在为道过程中,必须抓住的两大要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