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音希声---林散之书法作品赏析

 逸心茶舍 2012-08-26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笔墨凝到化境自飘逸。聪慧和灵犀都是修炼之果,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程式化的训练和市场策略下炒作的终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顺理成章,是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本真境界,是人与艺术相通相融的互为化境——恰如一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以其气势奔放之“散体”草书独步当今,被誉为一代“草圣”。是生性通灵、博学笃行、勤耕不辍最终成就先生艺术高峰?是,但又不是,我想这些还没有完全触及先生精神质地,我以为是大音希声人生化境造就先生书法臻境。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大音希声,“希声”即“无声”,蕴酝“大音”,非耳朵能听,而是以感悟去超越物化世界,驰骋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籁。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分秒之间体现微妙感觉于毫端,无法于刹那之间掩饰自己,是一个真实、充实、坚定人生的副产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积淀、求索的副产品,个人的感悟、心灵的旷达和技法的结合是一切优秀书法作品产生的前提。两者境界的契合如林散之先生八十三岁时作诗所云:“自攫神奇人画图,居心末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方,无我无人无主权。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此乃先生化境人生妙得心声。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聋人多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无声世界膨胀着他们较常人内心更丰富的感知。先生3岁时患中耳炎,左耳微聋,加之性憨痴多沉默,人以为呆,故呼其为“五呆”。对外界声响的迟钝并没妨碍先生的成长,反之强化了他对内心世界的体察,自小表现出超群的绘画天赋。父亲的早逝、家道的中落,更在这个家中唯一男孩心中深埋“不及,非人也”的倔强种子。先生从未隐蔽耳聋的隐私,而是承认它,藐视它,自号“左耳”、“散耳”,公开左耳微聋的事实;晚年双耳全聋后,则改号“聋叟”、“阿聋”,他对疾病的达观心态,则是对自己饱满精神世界的自信。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道行天地有形外,玄通万物无形中。如果说内敛的触觉、坚韧的个性为先生打开艺术之门,那么可贵的是,先生把钝化的听觉延伸为静谧的生存状态,于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澄澈空灵的精神世界,层层穿越,步步入胜。

    先生沉默的外表掩着一片怎样的精神山水?它宁静却热烈,纯粹却丰富,飘逸却厚重,蕴含意趣无限、哲思万千。先生淡泊如秋水透明清澈,常以诗文表达内心轰轰烈烈。“秋日苦短夜苦长,星河耿耿摇汇光;中情深念在何所,有师有师潭渡黄。”寥寥几句,对恩师黄宾虹的思念彻魂蚀骨。友人邵子退病逝消息传来,先生老泪纵横,“犹闻咳唾声,忽忽冬之夜”,诗句读来寒意心生。先生年轻时寻自然为师只身徒步远游,车到灞桥,渭河两岸杨柳依依触动离愁,一句“草阁烟花曾入梦,灞桥风雨更思人”透出大丈夫铁骨柔肠。而一句“自识人间有别离,奈何身受痛如斯”的长诗开篇,亡妻之痛痛不可遏……先生耳聋少语,诗是他最美的语言,读他的诗如听之滔滔,任思绪飞扬撷获感慨万端,足见先生对文字内涵玩味之深、操控之活。

    先生年轻时自号“三痴”,统观其艺术生命,诗书画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如他总结,“书画同理、理无二致,余之学书过程,既是学画过程,以作画之理写字,以写字之法作画,互为影响,以畅其机趣。”诗是他书画灵魂,画是书法同胞,书法又是绘画基础。先生于自然和历史间纵横,于博大境界中穿梭,岂能不入臻境;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却从不沉沦世俗哀痛,艺术空灵境地怎能不令他如痴如醉,终生托付。这便有了先生一生颠沛流离生活中“春宵秉烛昼苦短,目尽千行犹未足”乐此不疲地刻苦攻读;有了全聋后与同病老友张汝舟“君耳大聋我更甚,一番对话靠毛锥;慰人手腕同康健,灯下双双笔似飞” 两天两夜的笔谈甚欢;有了在“文革”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案头书。古人此境真难到,我独从容得自如”回归草堂的怡然自得……艺术、生活,于先生已融为一体。先生艺术以一种幽兰空谷的美学气质传达出超凡脱俗之逸气,而在先生本人,这种虚静之逸正是他人生和生命的体验凝聚而成,是他的精神在艺术的洗礼后从尘俗中的释放。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先生的书法则是对文字内涵情感的外化。他的作品整幅气势撼人心魄,既雄厚又狂放,用笔亦圆亦方,既斩钉截铁又柔韧有节、变化莫测;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枯笔散锋渴墨处有如烟云腾绕,字形笔画散漫而神意在,充满内力,引申诗的传情达意直抵灵府。同时书写本身意趣盎然,透出中国传统哲学思辨和玄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产物,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是非常重视感悟的哲学体系,思想崇尚“天人合一”、“辩证统一”,这正是宇宙自然对立统一规律之所在:对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在一定范围内,此消彼长,此衰彼盛,两极相通,物极必反。深谙太极拳道的先生,自然会深悟其境,当他以形而下的毛笔来表现形而上的思想时,那根单纯的“线”,变成“有情”的世界,变成经年累月研究对宇宙自然本体认识的结晶。如先生在用笔上“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墨,而干痕遒挺者为润”,继承黄宾虹大师的这一观点渗透着阴阳互补之道;柔软的长锋羊毫在先生手中经数十年的运使、研究,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笔锋正侧翻转无不如志,柔中带刚出神入化;在生活中先生也是深省“舍”、“得”之道,懂得放弃,始终保持内心宁静。大聋大明,大愚大智,大静大动,大俗大雅,大柔大坚,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于先生人生中得以验证和统一。书法就是辩证法,书法线条之奥秘源自宇宙万物之变化,是以圆融平衡的智慧化解矛盾冲突的学问。先生视书法为性情中物,力求“写到灵魂最深处”,如他诗言“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这纯乎先生真性情的显现,能于博大性灵境界寻求平衡,帷幄运笔,岂有不独步书坛,“生天成佛”之理。

    先生的书法,是对大自然万有运动状态的一种内心图画,完全可以作为一幅抽象的艺术线描来独立欣赏,而在用笔上,又给他的绘画铺平了道路。先生运用笔墨线条传神造势,以达气韵生动之境,使画面处处浸染大雅之气,呈现书法抽象之美。我深为赞同范曾先生的艺术观:“书画同源,不是甲骨记事,不是象形文字,而是本源。”从林散之先生艺术臻境清晰可见,这个“源”是艺术创造中最本质的源,先生取中国哲学之精华,从而把这种认知方法转化为一种超越的艺术创造力。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人类有史以来,曾先后创造出近3000种文字,唯有中国汉字和由汉字所演变的文字成就出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家历两千年孜孜不倦,将目之所察、心之所悟收入笔底,在点画中将宇宙万有之生高度抽象,使全人类的文字产生一枝独秀的有情世界,在符号和造型之间有了感情荡漾的广阔天地。先生的书法艺术正是中国书法人与自然奇美结合之现代典范,重读先生书法,让我们在当今纷繁的艺术思潮中重审书法何时何从——中国书法的方向决不是沉醉于传统碑帖,只具“恋古情结”,永无醒酒时候的泥古不化;绝不是信手涂鸦、随心所欲、标新立异的笔墨杂耍;也绝不是崇洋心理下西方抽象艺术的并合和淹没。而是以中国文字为对象、以笔墨线条为手段,抒发情感、释放灵性的永远的精神图腾,中国书法应该立足当代审美,在回归经典中创新。 

    笔墨凝到化境自飘逸。同时先生的艺术人生也给当下浮华时代的人们以启示,聪慧和灵犀都是修炼之果,书法家不是一种职业,不是程式化的训练和市场策略下的喧嚣炒作,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厚积薄发下的顺理成章,是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本真境界,是人与艺术相通相融的互为化境——恰如一代大师,大音希声林散之。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转载]大音希声林散之   参考

                                                               -----张书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