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的文化

 珠江大鹏 2012-08-28
图文高古玉器的纹饰特征 (贺新版专贴)
http://bbs.artxun.com/tiezi_66534/1/1/
历代玉形特点
中国玉文化绵延走过了七千年的历史长河,入土和传世的古代玉器千千万。历年代久远,这些玉器具有了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因而仿制玉器便成了某些人特殊的生财、谋财之道。为此古玉收藏辨别真伪就成为了广大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重要课题。

1.        古玉质的鉴定

2.        玉质坚硬,玉性稳定,不易变化。但入土千百年后,在土壤中微酸或微碱、潮湿的作用,也会缓慢地起着变化,玉器会失去原有光泽、色彩,会出现斑纹、钙化、石化,这种变化的现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名目繁多,众说不一,大致说、玉上带红色斑点的叫“瑞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王质表面钙化,如涂一层薄薄的黄土,称为“土古”;或起一层灰白色的云雾叫做“鸡骨白”,玉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也有专称,如与水银接角而变黑、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根本不像是玉,必须经过“盘功”这一关,才恢复玉性、或使玉器变为具有更古雅的色泽、斑纹,名为“脱胎”,意思是玉器经千百年后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面貌、旧时所谓盘工,常带有神秘的色彩,一般的方法是把古玉器贴身佩挂数年,团长期经受汗脂浸润,衣服摩擦,逐渐恢复玉性,又变得晶莹透亮,这种方法称为“文功”。还有一种快速的方法,是用布中把古玉器不停摩擦,轮番替换、使生微热,据说能把浸汁溢出,留有“土门”然后上蜡再擦,使之能在短期内恢复玉性,叫做“武功”。经过盘功的方玉器更显得古雅,价值更高。我们鉴定古玉器,必须从玉质的变化中,判别其新旧和真伪。

3.        古玉器的加工工艺与制作年代的鉴定

4.        古玉器的制作、加工工艺,是鉴定古玉粉时代的重要依据,因为我国制作玉器历史悠久,各时代的琢玉工艺水平是不一样的,从原始粗糙加工到近世精密细致的制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同时,制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产品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所以,看一件古玉器的加工工艺、是识别玉器时代新旧的重要手段。现将各时代的制玉工艺分述如下: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样,是磨制。环壁类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没有抛光。壁、环、琼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西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2.商代殷商玉器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道少,阴纹多,阳纹少1钻孔是外大里小,常称“马蹄眼”。商玉花纹的最大进,出现加工修整和抛光。4。春秋战国此时已用“解玉砂”,这是硬度较大的砂,用水与砂进行开片,做花,工艺有较严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进步。5.汉代大件玉、葬工器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6.唐宋以后唐代琢玉工艺超越前代,其与前代最大不同之点是器皿的纹饰不光是浅刻花纹,而开始有圆雕出现,花纹图案常以缠枝、花卉、葵花等为主,或有人物飞天。圆雕花饰,人物多大头,粗而圆浑。唐代刻玉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刻玉图案,造型以方型为主,刻工细致,能起五六层花。明清以后,刻玉更为精致,随着经济发达,全国出现扬州、苏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艺流程细,楼刻精。琢玉工具用铭钻、旋车。先后出现一些刻玉大师,时做、仿古品类繁多,风格各异,就难缕述。

5.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的鉴定

6.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是判别古玉器制作时代的重要根据.现将各时代制作玉器的造型和花纹情况简介如下:1。原始社会末期玉工具和兵器如斧、刀、戈、铖,礼玉和装饰玉也有出现,琮、璧;璜、块、钏铡、环等。一般说,原始社会的玉器平素无花,只有琮,有节刻和兽面文,这是例外,器型也是长筒形多;扁矮的少。2.商周时代工具和兵器如刀、斧、戈、铖等,制作精巧,多有刻花,而且有大型玉兵器如铖、戚,刻花精美,可能作仪仗用。有较大的玉容器如簋、盘等。礼器中壁、踪、圭、漳俱全,而琼反而扁矮无刻花。无论是兵器、器皿,其造型和花纹均与青铜器相类似。玉器花纹也是饕餮、变龙、蟋螭、云雷、窃曲、蕉叶等。另外还有一种漩现。3,春秋战国时代这时的玉器以礼器为多,其尤以环壁类居多,而琼、圭减少,说明礼玉逐步向佩饰玉转化。所以佩饰类玉的数量增多。从造型看,佩饰玉中的环壁、珑,形式都在变,壁,有实心透雕的形式出现,咙、冲牙等形式也为过去所未见。同时出现玉带钩、玉印、玉玺等。并有玛璃、绿松石,水晶的串珠。总之此时玉器器形和青铜器一样,由笨重型转向细巧型。花纹也由粗旷而变为纤细,粗厚的饕餮餐纹不见了,多为细致的蟠螭嫡纹、云雷纹、蕉叶纹。而玉壁的花纹为谷纹、蚕纹、蒲纹。4.汉代西汉初的琢玉继承了战国传统的风格,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后来,无论在彬形、花纹上都出现自身的特色。以玉器的品种而言,礼玉之中只保存了玉壁,而在形状、花纹、用途上都起了变化。以“组佩”而言,磺、冲牙、块等佩饰玉器大量减少。而心形佩(叉称鸡心佩)、龙形佩、玉人、动物、刚卯等新型玉佩则大量增加。同时,葬玉加玉衣、王含、王塞、握玉等数量为前所未有。也有一些日常用玉器出现,如枕、杯等。王器的装饰花纹,由战国时代的神秘、抽象的图案转向现实风格,花纹以几何纹如乳钉、涡纹、卷云纹等为主,玉壁也是以几何纹的谷纹,蒲纹为主。即如龙,从战国时期抽象的图案纹而变为写实型,使人一望而即可辨识。5.唐代从东汉未到初唐初,经历了四百年,玉器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汉代的葬玉、礼玉,“组佩”没有了,日常用玉器具增多,出现许多新的玉饰物,如代表官位品级的玉带等。以花纹而言,汉代玉器上的乳钉纹、、蟋嫡纹、勾云、“雷纹不见了,玉壁上的谷纹,蒲纹也随着玉壁的消亡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装饰花纹是缠枝、连理花卉、葵花等连续图案,也有动物、飞天等花纹。6。宋代以后宋代玉器继承了唐代写实的作风,日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占绝大多数,如杯、盘、碗、洗等,纹饰在唐代刻花基础上更为丰富绮丽,常用龙凤呈祥图案。同时出现仿古玉器,有仿青铜器的鼎、彝、熏炉等,也有仿古玉佩。宋以后至明清,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使用的范围和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玉器器形纹饰更为绚丽多姿、百花齐放。无论是时做玉器、仿古玉器,都能据不同阶层的爱好,做出各自需要的玉器。明清是我国制玉最繁荣复杂的时代,时代标准是很难把握。

7.        仿古玉器类型的鉴定

8.        由于古玉器有根高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又很稀少。于是,玉工们竞相制造仿古王器,以取得厚利。制造仿古玉器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完全仿制,以玉古器作标本,如从上古商周到秦汉唐宋都造,不但从器形、大小、花纹都一样,而且还做人工的伤残,染色作沁,做到与古玉器一样,使人难于辨别。一类是器形仿古,是依托某些古玉器的形状,重新创作。如鼎、彝;壶;炉等,自器形、装饰物(耳、盖边等)、花纹均重新设计,制成一种仿古而又创新的玉器。有时在边角、背面也作一些人工伤残,但一望而知是为仿古而作的人为伤残。还有一种是用劣质、边皮、杂色(如苍、葱、黄、色)等玉材制造仿古玉器。一些质地较劣的王材含有杂质,或玉材的边缘部分(俗称“玉根),一种劣质玉),或制器时有意留下一些玉的旧边皮,或用一些苍、葱、黄色玉制成仿古玉器,使这些玉器质地古朴,色泽古雅,好像是出上的千年之物。这些仿古王器如何鉴别其真伪呢?上述三种类型,第二种最容易识别,一望而知是仿品。至于第一、第三种,我们只要从玉器制作工艺入手,鉴别也不难)因为自上古至汉唐,各时代琢玉工艺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加工的工具也不同(上节已论及),而仿古玉器是用后代的加工方法和工具或机器制成。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其加工工艺,就能识别真伪:其次,以上述第一种仿古作品而论、它仿作所依据的古玉器,本身也可能是仿制品,那么这种辗转相仿的作品,就可能出现更多的漏洞,鉴别其真伪也是不难的。

9.        仿古玉器制作方法的鉴定

10.     古玉器人土久长;常受到土压、崩塌的破坏,发掘时又会受到损伤,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会受到意外伤害,所以,一般说,古玉器多带伤痕。要制造伪古玉,首先要将玉器作人工伤残,使之古意盎然。其手法:1.敲打把仿古玉的边缘、凸出部分敲打,使有伤痕、裂缝、或干脆将玉器的耳、脚打断,然后再行激接。、或用火烧加热,突然冷却,使之裂痕累累。2.舵碾用细小的舵碾或钢钻,在玉器表面碾出大小不等的坑坑洼洼,或痕道,粗看像是遍体鳞伤,只要用放大镜细察,就可以发现碾点的痕迹。3.砂磋新玉器抛光后,再用砂磋磨,使之失去新器的光泽,或部分抛光,部分留粗面,像是流传己久的旧玉器。古上器不仅是伤痕累累,而且入上久远引起玉质变化,造成古玉的“浸”、“古”,更显得色泽古雅斑斓可爱,所以,仿古玉者还得将新造的玉器进行染色或人工作“浸”,因为“浸”、“沁”、“古”,是古玉标志之一,有了古雅的色泽、斑纹,才能冒充古玉。这种做假的办法很多,1.上色用虹光草汁、酱油、黑醋等烧煮,玉能变为红、酱、黑色。2.“提油法”玉器放人乌木屑、红木屑中缓缓燃烧---煨,玉能成为古雅的黑、红色。3.“灰提法”用栗炭灰加银硝煮玉,玉器表面便生白雾,或一些微小孔窍,犹如刚出土的千年古玉。还有用玉器与铁屑拌和,令其生锈,久而成“橘皮红”的色彩等等,不一而足。综上所述,这些人工作残、染色、作浸的手段虽很巧妙,难于分辨,我们只要从玉器的加工技术、器形、花纹根本因素作为鉴定的依据,即使作假的手法再高,也会露出作伪的原形。


12.     古玉鉴别,要看器形。器形即器物的形状和造型。一般说来,器形是一个时代人类社会生活、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的综合反映,它就继承借鉴,又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的形制。

13.     新石器时代,玉器多为简单粗糙的礼器、工具器和饰佩器。

14.     商周时代,器形受青铜器风格的影响,大量出现了人物形象,以鸟兽鱼虫为标本摹作的写实和神话动物形象。

15.     春秋时代,佩饰玉器出现简单化、小型化的趋向,可生产出成对的玉器,器物和动物形器,其整体或局部,皆作“C”和“S”形弯曲。刀剑、革带用玉器问世,玉饰刀剑始见,至汉代发展成为玉具剑。革带用带钩这一时期最多。

16.     两汉,器形繁多,出现了成大瓣玉具剑、玉龙、九窍玉、玉舞人、刚卯、翁仲、鸡心佩等。器形以件头硕大著称。

17.     唐代,器形出现了更多的生活用品,如梳、簪、印、杯、钗、环、碗、盆、瓶等。还突出表现了西域风格,人物主要有飞天和胡人等形象。

18.     宋代,器形多变为文人清玩,多为童子形。玉雕花鸟重神韵,突出的口衔草展翅飞翔的鸟和跳跃的鱼儿。北方少数民族其器形为“春水玉”和“秋山玉”。

19.     元代,春水玉、秋山玉较流行。美玉制作带钩、带扣比较多。

20.     明清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明代玉壶杯和玉制文房用具,清代的玉山子和玉插屏等形体硕大的陈设性玉器,都极富时代特征。明清两代还流行各种吉祥图案。

21.    玉料的品種和古玉器收藏
對於玉的概念,古今以來尚無統一定論。人們通常采用傳統的定義,即孔子和東漢許慎為代表所稱的,凡'石之美',並且有一定德(即美的條件)者即為玉。概括起來就是:玉是珍貴的天然礦石的一種,其表面要有一定的溫潤、光澤和半透明的質感,硬度在摩氏礦石硬度計的4.5?6.5度之間,比重較一般石的比重大,具有一定韌性,其色表現在一塊玉材上是較單純的,即只有白、青、碧、黃、黑五色中的一種,而不是五色中的兩種以上或五色以下的其他諸色,材料折斷後手摸不會割傷,成器後擊之,其聲清越,其價比常物貴等。按此概念,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22.    
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翠綠色、苹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色澤艷,品質優,價格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帝都愛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的獨山玉、密縣玉,遼寧的觸岩五,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23.    
古玉器的品種主要有:

24.    
(1)具有工具性質類玉器,如玉錐形器、玉針、玉鑿、玉斧、玉鏟、玉刀等,多見於新石器時代,商墓偶有發現,西周始漸消失。

25.    
(2)玉武器,如玉矛、玉刀、劍柄,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和商代。

26.    
(3)仿武器式儀仗器,此類玉器皆有穿孔和刃,形似武器,有玉刀、玉戈、玉鉞,主要表現在新石器時期至商代,西周較少。

27.    
(4)玉禮器,主要有玉壁、琮、圭、璋、璜、琥六種,主要出現在漢以前。

28.    
(5)玉佩飾。玉器中凡有穿孔者,皆可作佩飾用。有的作頭飾、手飾、項飾、胸飾。自古迄今這類五佩飾都有。

29.    
(6)葬玉,即專門為死去的人制作的陪葬玉器,盛行於漢代,其品種主要有穿在死者身上的玉衣,死者用的玉枕,握在死者手裡的玉豬、玉璜,蓋死者眼目的玉蓋,塞入耳中的玉耳塞,塞入鼻孔內的玉鼻塞,含人死者口中的玉蟬,罩在男性死者龜頭上的玉罩,塞入女性死者生殖器陰道的玉陰塞,塞入人屍肛門的玉肛門塞等。古書有'玉人九竅,以防屍腐'的記載,以上葬玉主要是防屍體腐爛。

30.    
(7)玉制實用器皿。如玉耳環、玉奩、玉燈、玉杯、玉盒、玉洗、玉硯、玉罐、玉壺、文房用具等。

31.    
(8)其他玉器,如玉璽、玉印、玉如意、玉鏡、玉尺以及各種人像和動物。

32.   古玉器评价与鉴别
评价一件古玉器的优劣,一是年代,二是背景,三是质地,四沁色,五是光泽,六是透明度,七是琢工与造型。
通常年代越久越好;背景越显赫越著名越好;质地越细腻越均匀越好;沁色越艳越美越多越好;光泽越油润越好;透明度越高越好;琢工与造型有时代特点的最好。当然,裂纹、瑕疵越少越好。
玉器的鉴别,有三个内容,一是鉴别玉质,即玉器的玉料品种是什么;二是鉴别人工处理,即玉器的颜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处理所致;三是鉴别仿冒品甚至合成品真品的假冒者鉴别出来。
古时玉器的抛光没有现在亮,多为袖脂光泽,因此我们说要越油润越好。但不包括刚出土的玉器和出土后末经'盘摩'的玉器,因其表面往往受侵蚀而不见光泽。但若有,则更好,若为玻璃光泽,则是非常难得之珍品。因古代将玉器抛出玻璃光泽来,需要较高的抛光技术或很长的时间。古玉器本身表面所具有油脂光泽,古人称之为'包浆'。
琢工与造型是有时代特点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之时,刀法朴拙、简洁、粗旷,且器形厚重,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加工要求去评价它。因其年代久远,涵义深长,价值不同一般。春秋战国、汉代及唐宋之后,玉器琢工以现代标准评价,亦不逊色,自然是琢工越精细越好,造型或古朴或秀雅,都以和谐有韵味为上品。
古玉器的优劣通常是以上述因素来评价的。但也有一些玉器,因其极稀有难得,往往是只占上述因素的一二项优者,即成奇宝。如常被称作'四异'的四种异宝:一是天然九色;二是游丝雕琢;三是老土大红;四是多种沁色。
'天然九色':是指制作玉器的玉料,天然便有多种颜色,古人常常用'九'来形容多。'家有九色玉,胜得百两金。'可见古人对具有多种颜色的玉料是多么看重。若再将其制成玉器,到了今天,自是无价之宝。
'游丝雕琢':是说某些古玉之琢工精细之极,其纹饰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且婉转流动,毫无滞迹,细人秋毫。这种工艺在今天也算是极高超的,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因而属少而又少的极品,如今很难找到,当然是无价宝。
'老土大红':'老土',是指刚出土的古玉,或是出土后未被'盘摩'的古玉。若其出土时便带有满布的鲜红色沁色,即所谓“鹤顶红”,则被称为'老土大红',也是极难得的异宝。
'多种沁色',即是指一件古玉器之上,有多种颜色的沁色,若这些沁色既鲜丽又和谐,而且深入肌里,则为奇珍。若只是在表面浮着,则表明年代相对要近许多,自然价值也就低些。
   良渚文化的玉器
杜少陵有诗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我国的玉器制作是先于陶器的,上古石器时代,已有玉器。当时大约距今五千年前,考古学者根据出土玉器证实,玉器乃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久。原始社会的玉器制作可说是石器制作为基础,其剖、琢、磨、钻的技术相仿,甚至工具同小异。石器在于实用,故体器光滑而简单;玉器则兼可作为装饰,故有兽纹、鸟纹、阴阳线和回纹等。除之实用性之外,更有艺术性,使人觉得美。现代引起很多人兴趣的“良渚文化”,就是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多年的玉器。一九三六年时(即战前)已有专家(如施昕更)报导“良渚文化”,但未能引起注意。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期,浙江省已发掘出了“良渚文化”的玉器。那时识货的人少,而外国的专家更带走了不少中国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物。我们研究古玉器,必然追根溯源。“良渚文化”可说是中国上古玉器的源流。笔者尤有兴趣于良渚蟖兽面纹,变化多端,不少是采用浅浮雕和线刻刀法,表现不同层面,故有立体感;据说它们还有驱邪护身之功,与“万物有灵”之说契合。后来有些古周的玉龟、玉虎等,也受其影响。
 
古玉种类
2.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3. 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
4. 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
5. 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
6.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
7.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8.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又有拱璧和系璧之分。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多光素无纹饰,器形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不规整。春秋战国时,璧规整,并有图纹雕饰。汉雕工精细。明、清时出现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9.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10. 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
11.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
12. 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13. 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
14. 玉佩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15. 环玦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16. 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17. 玉钩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
18. 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
19. 玉珌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
 20. 玉琫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
21.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
 22.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23.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 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
24. 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
25.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
26. 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27. 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28. 玉盘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我员ㄖ衽獭!?
29. 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
30. 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
31.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32. 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
33. 中国玉器文化特征与地位
34.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下列比较中可看出其特征与地位。 1、 从采玉时间上比较。
35.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而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便销声匿迹,未再重现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棗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棗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棗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
36. 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37. 2、从玉质、玉色上比较。
38.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玉色泽较为单调,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阗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阗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阗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39. 3、从琢玉工具上比较。
40. 我国琢玉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水凳”。日本、西伯利亚、印第安玛雅等地又以何种工具琢玉呢?日本学者从现行攻玉法推论,认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转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见其它论证材料。在印度,19世纪玉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这幅图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凳晚了3个世纪,在其结构、传动装置上也远比水凳落后。中国古代旋转性琢玉工具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41. 4、从碾琢技艺上比较。
42. 我国古代玉器工艺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方面日本、欧洲、毛利、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艺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这里须对痕都斯坦玉棗莫卧儿玉的碾琢技艺作一下具体分析。我们承认痕都斯坦琢玉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我国晚清及现代玉器工艺产生过较大影响。乾隆对痕玉有过极高的评价,但费解的是他竟误认为痕玉是“水磨”而成。从现存的莫卧儿玉器考察,胎薄如纸者有之,但胎厚类瓷者亦不乏其例。苏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盘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态,说明苏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这与玉材难得,价格昂贵有关,若琢磨得过薄,一则费工,二则使玉材耗损过大,三则有损玉质美,给人以不坚实感,易与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业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图案与宝石镶嵌两个特点,并发展成“仿蕃作”,这说明我国玉工对良玉技艺持扬长弃了其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43. 5、从玉器功能上比较。
44. 我国古代玉器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前面已经介绍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会功能。欧洲人认为,。软玉(Nephrite)挂在腰间有治愈肾病的功效。日本人对玉和玉器的认识较欧洲人复杂,他们认为玉除了装饰功能之外,尚有“咒术的、宝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仅限于生活用玉和瓶盆之类;印第安玛雅人玉器与神官司的职司、祭祀有关,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装饰玉器。总之,上述各国玉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均不及中国古代玉器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功能。
45. 6、从玉器造型比较。
46. 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当丰富。国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于珠、管、勾、栉形以及抽象化的动物,少见器皿;毛利人玉器仅见神像、佩、斧;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也仅有斧、凿、盘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较简单;阿拉伯玉器以器皿为主,其器型别致,独具一格,但类型也较单纯;印第安玛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玛雅玉器也显得相当单调了。
47. 7、从玉器装饰图案上比较。
48. 中国古代玉器之装饰图案,有几何形、动物、植物、文字以及绘画性,综合性等多种题材。而日本、欧洲、西伯利亚、毛利等地玉器则多呈光素状或饰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其甚少。其中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装饰图饰图案,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痕玉之莨苕叶饰和“西蕃莲”与“铁线莲”等花纹。印第安玛雅玉器纹饰以人物图案为精,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图案装饰相比,便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国古玉上的绘画性图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独具特
49. 良渚玉器软玉雕刻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1、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用玛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学者则认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画线条的工具应是钻石。可是单用徒手直接刻画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艺,却难以毕现远古时代玉器雕刻的纹饰精美和细微繁褥的程度。 2、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工艺。第一为直接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为全遮盖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经“软玉法”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取出清洗,把线槽内白色软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软化图案的线条。第三种是半遮盖式,这是一种减地法浅浮雕,在良渚后期玉器中有出现。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笔画抖手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这是运用保护层遮盖“软玉法”所致,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3、以上三种工艺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带软化层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质本身晶莹剔透,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50.古代玉器的鉴定古礼玉的鉴定所谓礼玉,是据古文献《周礼》记载,用于祭把的六种玉器,或称六瑞玉,是: 1.壁圆形扁平,中有圆孔的玉器,“以苍壁礼天。”有三种类型:壁、环、援。按《尔雅》的解释:“肉(玉体部分)倍好(圆孔)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好的倍、一是指肉、好的半径还是直径的长度,有争议,但以古玉壁的实物来看,肉、好并无精确的比例。我们一般称小孔者为壁,大孔者为环。其实玉壁也用作佩饰和陪葬,其大小、形状、花纹差别甚大。 2.淙是一种外方内圆长短不一的筒状玉器,用黄琼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较长的玉琼出现,一般有花纹,而商周以后,反而扁矮,平素无花,汉代以后几乎绝迹,明清后又出现仿古玉琮。 3.圭长条形扁平,下端平,上端为等边三角。以青圭祭东方,也是各级诸侯朝觑时手中执玉。其色泽、大小、形状、等级,按《周礼》有严格的规定。但个存的所谓圭,一大部分带有锋刃和孔,其实是工具或兵器。 4.璋 形与圭相似,只是上端为一道斜边。以赤璋礼南方。近时出土大量的“漳”,多为工具和兵器。 5.磺半壁日磺,用祭北方,所谓半壁也只是大概的样子,其实一般所见的磺,只是“环”的1/3或1/4。或做成鱼形、蚕形等,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饰之物。 6.琥 虎形或具有虎纹的玉器,古代均称作琥,以白唬祭西方,或作为发兵的信物称虎符。但现今称圆雕的虎形王器为玉虎,栽雕或透雕!
51. 古佩饰玉的鉴定
52. 古人佩戴的玉器饰物,种类颇多。1.头饰有笄,或称管。一般是长针形,用以固定发髻或者或冠弁,形式有多种,有一端有乌兽头形,一端尖状,或一端扁平者,后世妇女有用扁平而二头尖者等。冠玉,汹上玉怖,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发用具(不同于今之帽子)。玉导,是引发入冠的工具。玉拨,妇女抿发使发平整)玉具,平时也插在头上。2.项饰新石器时代即大量发现,用玉石、绿松石、玛琐等制成串珠,作项链。另用玉人、动物、玉牌、鸡心等为坠,俗称盗头。3,手上玉饰有惆、指环、扳指等。玉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贿发现,但略成筒形,今日王镯形式在汉魏以后才有。现今形式的玉指环,最早发现于隋墓。扳指,古文献中称韫,是戴在大拇指上帮助拉弓弦的用具,清代嗜古成风,男士们戴它作装饰品。4、组饰东周诸侯、大夫、夫人们按等级地位所佩玉饰,包括环、壁、璜、珑等玉件组成。另有心形佩,或以为即壁羡,是带椭圆形的的壁,玫,是带缺口的玉环;佩物不有玉印、刚卯形亥瞩今之图章,四面刻吉祥语、佩之辟邪,”是汉代物有还有。还有一些工具性的佩饰,玉带钩,是系皮腰带用的。形如螳螂;还有佩,形如多爪的玉器,古人用于解结。但后来从头至尾到花或透雕,已不能解结,纯属佩饰了。
53. 古葬玉的鉴定
54. 葬王,指专为殓尸或保存尸体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这些玉器有:1.玉衣用小玉片按等级以金)银、铜丝联缀,依死者体型制成玉衣,包裹尸体。这种葬制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多用于君王、贵族。后妃。至魏文帝时明令禁止,其后就绝迹了。至今发现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每具用两千多片小王片以金丝联编而成。这种玉衣旧时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场出现,呈长方形或梯形,四周带有小孔,大的长约十余厘米,因不知为何种玉器,遂乱定名为圭或生产工具,这是不对的,要注意。2。含玉指含于死者口中的玉件。此风商代即有,直至近代还偶有发现。汉魏时常用的含玉是玉蝉,在此前后或用碎玉或其他玉件。以玉蝉而言,往往制作粗糙,玉片略具蝉形,翅体粗粗数刀而已。3.握玉古墓中死者手恃之王器。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双手各持玉玻。东汉以后,一般以双手握玉豚人殓,这种玉豚握玉,至魏晋南北朝不绝。清代学者吴大微,把玉豚误认为玉虎,是因玉豚制作粗糙,刻线简单,猪虎难辨,这是要注意的。4。塞玉古人俣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窍能不腐朽。最完整的是“九窍塞”,小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当然并非每墓能如此。眼、耳、鼻、口。肛门等塞玉的形状各有不同,我们遇见时要能识别。总之,葬玉不同于一般的陪葬玉器,是专为死者特制的,形制、加工似为粗糙,一望即知非是艺术品。
55. 古玉工具与玉兵器的鉴定
56. 在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有一段金石并用时代。在我国,一些学者称之为玉器文化时代。具体说,是从新石器则“代晚期至商周。出现大量的玉删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及许多反映精神文明的玉器,为我国古文化的特有现象。今先述玉工具与兵器,远古时代二者很难严格区分,大致分三类:1.尖端状带刃器如戈、矛、链、剑等都有玉制,有些刻有精致花纹,可能作仪仗用。殷墟妇好墓出士的所谓玉圭,实际上应是玉戈。2.平头或弧状、带刃器如斧七铸、凿)铲等。吴大微《古玉图考》中所录的“琰圭”、“琬圭”正是斧、凿一类的工具。特大的弧刃工斧称玉铖,有刻花,也作仪仗用。还有一种被称为漩巩,是环形有规则的缺刻,有人说是齿轮,其实多带有刃面,是一种武器,可”称之壁戚。3.刀状器商代的玉刀形状与青铜器相同,也有刻成鱼形、鸟形的刀。另有一种半月形、长方形带边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遗址和殷商遗址中均有出土。《古上图考》中列出的“边璋”、“筋”等器,其实都是这种刀形生产工具。4.剑饰古代剑上的玉饰,剑柄顶端成圆形,有玉称剑首、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玉饰叫格,剑鞘上有玉件使之系于腰带上,这种带扣俗称。昭文带”,称为彘,吴大微称璲、再谈一下玉器皿和用具。考古学家对传世的和文献记录的三代玉尊、敦\觯、爵等器皿表示怀疑,认为先秦时代的工匠未必能造出玉容器,1977年殷墟妇好墓出土青、白玉痉各一件,素玉盘一件,说明至少在殷代就能制造玉容器了。汉墓中玉器皿、用具很少发现,只广州、贵港等地出土过玉杯,河北出土过玉枕。隋唐队后,特别是明清时玉器皿、用具不单为王室、贵族专用,也进入寻常的中上层家。如杯、盘、碗、盏、盂、壶等大量出现。更有玉文具也被普遍使用,如笔管、笔架、砚、水中丞、载刀、尺。洗、镇纸、搁臂等。有一种玉山,是利用玉块的天然形状,刻出山水人物等,起初为小件用作笔架、镇纸,后来出现用上吨的大块玉石,雕成巨大玉山,如清代的““香由九老”、“大禹治水”等巨型玉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