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心悸的点滴经验

 淄水渔夫 2012-08-30
心悸这个病临床较为常见,多由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的心中急剧跳动,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病人多选西医治疗。笔者于临床经常遇到这个病,部分病人给予用中医药治疗,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个人治疗此病的点滴经验笔录于此,分享于同仁。
1.参芪桂甘龙牡汤
组方为:党参15 黄芪30 龙骨30 牡蛎30 桂枝15 炙甘草10
本方功能:益气温阳,潜镇安神。
主治:心气、心阳虚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尤甚,伴头晕、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笔者在运用此方时再加入西洋参12克,更增强其益气之功,若汗多者加入山茱萸30克,以增强疗效。
读《伤寒论》原文谓:“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心位居胸中,汗为心液,发汗过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导致心阳虚,心脏失去阳气温煦,故心悸动不安,虚则喜按,故其人叉手自冒心,以求稍安,而烧针后导致心阳虚损较甚,而致心神浮越,躁动肢体,引起烦躁等症状,临床除上述症状外,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笔者于本方加参芪,以增强益气之功。并以方名为参芪桂甘龙牡汤。
笔者开诊所时曾遇一老年男性,诉心慌、胸闷、气短不足以息,说话及活动后尤为明显,伴头晕等症状。病人曾输液(黄芪注射液、香丹注射液)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求治于笔者。给予 党参15 黄芪30 龙骨30 牡蛎30 桂枝15 炙甘草10 一剂症状好转,再服症状若失。次年又发作,再服而缓解。后笔者常用本方治疗该证型,效果很好。
十三味温胆汤
组方为:半夏15 茯苓15 陈皮10 枳实10 竹茹15 黄连6 远志6 龙骨30 牡蛎30 炒枣仁20 石菖蒲15 夜交藤30 炙甘草6
本方为和胃清热,化痰安神之剂,为治疗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所致失眠,或胆虚不寐。症见失眠、眩晕、惊悸、胸闷、口苦,苔腻,脉滑数等症状。本方以温胆汤加黄连清热化痰为主;辅以远志,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以祛痰安神,平肝潜阳,石菖蒲化浊逐痰,诸药合用,共凑和胃清热,化痰安神之功。
曾治疗一住院病人,藏族男性,52岁,诉间断心慌、胸闷、气短3年,加重半月。病人近3年来常在活动后或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曾在外院治疗,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间断服用“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等药物治疗,病情较为平稳。半月前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并伴双下肢水肿,遂收住院治疗。入院后我科给予口服西药“速尿、螺内酯”,以及输抗生素,舒血宁等药物治疗,水肿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感活动后心慌胸闷气短,伴有夜间睡眠差等症状,遂给予中药治疗,刻诊:心慌、胸闷、气短,动则为甚,轻微腹胀,伴有失眠,头晕等症状,察:口唇发绀,舌苔黄白相兼,微腻,舌质紫暗,脉沉滑,处方为:半夏15 茯苓15 陈皮10 枳实10 竹茹15 黄连6 远志6 龙骨30 牡蛎30 炒枣仁20 石菖蒲15 夜交藤30 炙甘草6 丹参20 木香9 郁金12 5副,病人服药后症状较前好转,夜间睡眠明显好转。上方见效,继续投以上方10副,服完已无不适症状,病人好转出院,近期疗效较好。
    当然,治疗心悸,这两个方剂是远远不够的,或取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或取苓桂术甘汤治疗水饮凌心之心悸,或取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之心悸等等,临床应辨证施治,而不能只记某方能治某病,而按图索骥,这样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疗效。正如:清代曹存心在《琉球百问》中说“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