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心我们的下一代的心理健康

 西湖谐人 2012-08-31

今天是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 “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强调精神病患者需要亲人朋友的关爱。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自杀,是“精神健康”方面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而自杀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缺乏亲人朋友的关爱。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31.1%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15.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轻度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10.6%,中度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3.5%,严重心理障碍患病率为1.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亚健康、轻度心理障碍和中度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是小学生最低(分别为20.0%、5.4%和2.2%),高中生最高(分别为38.1%、15.3%和5.1%),严重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则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持平(1.2%),小学生较低(0.9%),这些结果提示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应尽早开始,并贯穿于整个人生发展历程中。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激励—惩罚、理解—责备、温情—粗暴等三种教养方式与未成年人各种心理问题有较大的关系;而母亲的教养方式较父亲而言,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具更大的影响。因此,应将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到每个家庭,积极倡导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多给予正性的情感,对孩子的需要多做出积极的反应,重视沟通引导,使之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特征。  

三类人群成精神病高发人群

 近3年来医院接受并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的人数达4000人,平均每年有1300多名患者入院治疗。目前,正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病人有300多人。其中,90%患有精神分裂症,剩余10%中抑郁症、躁狂症患者占多数。

根据病人的情况,农村青年、城市老年人、青少年学生三类人群成精神病高发人群。

  尤其是地处山区,农村青年因婚恋、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工作就业等方面问题诱发精神病的病例每年都有不少。城区老年人因为子女白天上班,精神空虚,在社区内又各住各的套房,互不交流,这让他们患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青少年学生是近年来才渐渐凸显的精神病高发人群。近两年来,部分县市接连出现学生跳楼自杀案例,这些跳楼自杀的学生,有些是留守的初、高中毕业生,学习压力大,又无人交流,引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问题。虽然跳楼自杀并不等于学生有精神病,但却表明这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沟通是预防精神病的最好良药

  如何来预防精神病?沟通就是预防精神病的最好良药。

  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才’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成人’,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老师应在生活上与学生互动,交心地沟通。家长长期在外,要尽可能将孩子带到务工地就读,不至于让孩子缺乏父母关爱。子女们应该多鼓励老人外出参与社区活动,结交朋友,在家双方多沟通,让老年人开朗起来。农村青年如遇婚恋、就业等问题,家属都应该及时沟通、劝解,以此来解开其心结。在关爱精神病患者方面,家属首先要度过心理关,切勿将精神病患者当“耻辱”,关门闭户不予治疗,而是要让患者尽快就医。同时,医院和社区应形成一个体系:社区(居委、村委)应对辖区内精神病患者调查摸底、登记备案,采用合作医疗的模式,免费给予他们药品治疗。遇到病情反复、严重的患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患者治疗出院后,医院将情况反馈给社区,社区及时跟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